【精品解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8 22:30:59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辨字组词。
仰    殿    稍    移   
抑    臀    梢    秒   
【答案】仰望;殿堂;稍微;移动;抑制;臀部;树梢;秒针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特点: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故答案为:仰望、殿堂、稍微、移动、抑制、臀部、树梢、秒针
【点评】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然后再组词。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2.读拼音,写词语。
zhè jiāng dù juān hé shì jiān bèi
               
yí dòng shāo wē é tóu shí sǔn
               
【答案】浙江;杜鹃;合适;肩背;移动;稍微;额头;石笋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浙、鹃、稍、微、额、笋”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浙江、杜鹃、合适、肩背、移动、稍微、额头、石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给句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眼前这件年代不算久远的器物。   
(3)他端坐在桌前,一言不发。   
【答案】(1)③
(2)⑤
(3)①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故答案为:(1)③(2)⑤(3)①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做什么,   值得观赏。
(2)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花朵和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3)   说是孔隙,可   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答案】(1)即使;也
(2)无论;都
(3)虽;也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1)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故选“即使……也……”。
(2)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故选“无论……都……”
(3)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虽……也……”;③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故答案为:(1)即使、也(2)无论、都 (3)虽、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5.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缩句)
(2)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答案】(1)我仰卧在小船里。
(2)工人把汽油灯高高举起。汽油灯被工人高高举起。
【知识点】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2)①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构成的表示主动意义的句子,因此句子中要含有“把”这个字,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根据“甲把乙怎么样”的句式,解答此题即可。②“陈述句”改“被字句”的方法是:A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并在词下面加上点。B在句子开头上加一个“被”字。C把动作词后面的全部移到“被”字的前面。
故答案为:(1)我仰卧在小船里。
(2)工人把汽油灯高高举起。汽油灯被工人高高举起。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
(2)掌握陈述句改写成把字句、被字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判断对错。
(1)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路上→洞口→孔隙→外洞→内洞→出洞。
(2)“泉水流经的路线”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3)课文详细写了孔隙、外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4)文章表达了作者叶圣陶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答案】(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错误; 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正确(3)错误;课文详细写了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4)正确
故答案为:(1)错误 (2)正确(3)错误 (4)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7.课内阅读。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
)动物以及宫室(  )器用(  )名目有四十多(

(1)给文中画线句子加标点。
(2)用横线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3)用波浪线画出表示金华双龙洞名字由来的句子。
(4)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请想象其中的两种。
【答案】(1), , , 、 、 。 。
(2)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3)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4)示例:有的像空中飘浮的云朵,有的像老爷爷正瞅着他的孙子。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展开想象,恰当运用比喻,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 , 、 、 。 。
(2)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3)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4)示例:有的像空中飘浮的云朵,有的像老爷爷正瞅着他的孙子。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8.课外阅读。
我游古漪园
和煦的暖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漪园。
一进古漪园大门,迎面就出现一堵巨大的浮雕墙。你看,假山流水,柳荫竹林,亭台楼阁,一对栩栩如生的白鹤正在南飞。啊,多美的艺术作品!老师告诉我们,这堵墙叫照壁,上面雕的是明清时期古漪园的全景。
转过照壁,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那栏杆,那柱子,都十分别致。站在九曲石桥上,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湖水碧波荡漾,岸边苍松翠竹,重叠的假山,盛开的鲜花,多么秀丽啊!
走过九曲石桥,登上竹枝山,我们便看到一个亭子。亭前屋檐下,有一块黑色匾额,上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缺角亭”。这个亭子是四方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从缺角亭下山,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在这儿,我看到了对面那艘古色古香的石舫,秀美的白鹤亭。湖岸垂柳正在暴芽,桃花含苞欲放,春意正浓!
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又回到了照壁前。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1)写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照壁→   →   →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3)用波浪线画出介绍“缺角亭”的名字来历的句子。
(4)短文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答案】(1)九曲石桥;缺角亭;浮筠阁
(2)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3)这个亭子是四方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4)赞美、喜爱古漪园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结尾。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九曲石桥、缺角亭、浮筠阁
(2)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3)这个亭子是四方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4)赞美、喜爱古漪园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 / 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辨字组词。
仰    殿    稍    移   
抑    臀    梢    秒   
2.读拼音,写词语。
zhè jiāng dù juān hé shì jiān bèi
               
yí dòng shāo wē é tóu shí sǔn
               
3.给句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眼前这件年代不算久远的器物。   
(3)他端坐在桌前,一言不发。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做什么,   值得观赏。
(2)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花朵和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3)   说是孔隙,可   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5.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缩句)
(2)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6.判断对错。
(1)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路上→洞口→孔隙→外洞→内洞→出洞。
(2)“泉水流经的路线”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3)课文详细写了孔隙、外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4)文章表达了作者叶圣陶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7.课内阅读。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
)动物以及宫室(  )器用(  )名目有四十多(

(1)给文中画线句子加标点。
(2)用横线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3)用波浪线画出表示金华双龙洞名字由来的句子。
(4)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请想象其中的两种。
8.课外阅读。
我游古漪园
和煦的暖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漪园。
一进古漪园大门,迎面就出现一堵巨大的浮雕墙。你看,假山流水,柳荫竹林,亭台楼阁,一对栩栩如生的白鹤正在南飞。啊,多美的艺术作品!老师告诉我们,这堵墙叫照壁,上面雕的是明清时期古漪园的全景。
转过照壁,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那栏杆,那柱子,都十分别致。站在九曲石桥上,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湖水碧波荡漾,岸边苍松翠竹,重叠的假山,盛开的鲜花,多么秀丽啊!
走过九曲石桥,登上竹枝山,我们便看到一个亭子。亭前屋檐下,有一块黑色匾额,上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缺角亭”。这个亭子是四方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从缺角亭下山,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在这儿,我看到了对面那艘古色古香的石舫,秀美的白鹤亭。湖岸垂柳正在暴芽,桃花含苞欲放,春意正浓!
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又回到了照壁前。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1)写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照壁→   →   →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3)用波浪线画出介绍“缺角亭”的名字来历的句子。
(4)短文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仰望;殿堂;稍微;移动;抑制;臀部;树梢;秒针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特点: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故答案为:仰望、殿堂、稍微、移动、抑制、臀部、树梢、秒针
【点评】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然后再组词。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2.【答案】浙江;杜鹃;合适;肩背;移动;稍微;额头;石笋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浙、鹃、稍、微、额、笋”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浙江、杜鹃、合适、肩背、移动、稍微、额头、石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1)③
(2)⑤
(3)①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故答案为:(1)③(2)⑤(3)①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4.【答案】(1)即使;也
(2)无论;都
(3)虽;也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1)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故选“即使……也……”。
(2)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故选“无论……都……”
(3)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虽……也……”;③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故答案为:(1)即使、也(2)无论、都 (3)虽、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5.【答案】(1)我仰卧在小船里。
(2)工人把汽油灯高高举起。汽油灯被工人高高举起。
【知识点】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2)①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构成的表示主动意义的句子,因此句子中要含有“把”这个字,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根据“甲把乙怎么样”的句式,解答此题即可。②“陈述句”改“被字句”的方法是:A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并在词下面加上点。B在句子开头上加一个“被”字。C把动作词后面的全部移到“被”字的前面。
故答案为:(1)我仰卧在小船里。
(2)工人把汽油灯高高举起。汽油灯被工人高高举起。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
(2)掌握陈述句改写成把字句、被字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答案】(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错误; 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正确(3)错误;课文详细写了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4)正确
故答案为:(1)错误 (2)正确(3)错误 (4)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7.【答案】(1), , , 、 、 。 。
(2)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3)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4)示例:有的像空中飘浮的云朵,有的像老爷爷正瞅着他的孙子。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展开想象,恰当运用比喻,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 , 、 、 。 。
(2)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3)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4)示例:有的像空中飘浮的云朵,有的像老爷爷正瞅着他的孙子。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8.【答案】(1)九曲石桥;缺角亭;浮筠阁
(2)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3)这个亭子是四方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4)赞美、喜爱古漪园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结尾。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九曲石桥、缺角亭、浮筠阁
(2)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3)这个亭子是四方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4)赞美、喜爱古漪园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