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08:4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小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彰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早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C.“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主要特点。(4分)
5.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大学生使用“梗”语言的情况,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调查报告大纲的部分
内容,请根据材料二,完成空缺处。(6分)
标题 大学生“梗”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
调查背景 信息化网络时代,“梗”语言发展迅速,流行面广。
调查摘要 “梗”语言构成方式有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 ①“梗”语言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存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改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陶然亭①的雪
俞平伯
①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微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濛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终朝而消尽了。
②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连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
③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
④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⑤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册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
⑥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
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
⑦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惟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乎全与迟暮合缘,催着黄昏快些来罢。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
⑧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呜呜的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的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桠桠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烬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这也无烦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这番悬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制吾心、一念不着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
1924年1月
(有删改)
【注】①陶然亭,即下文的江亭。②胶皮,一种人力车,车轮外箍实心橡胶车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②段因“窑台”而联想“会向瑶台月下逢”,表面上写自己“比拟不伦”,实际上为了彰显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
B.第⑥段中“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这句话是指作者心中那些已经、正在或将要淡忘的美好回忆。
C.同样是描绘岑寂的冰雪世界,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登泰山记》中“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一句的手法相同。
D.第⑧段中“闲闲的意想”一句与《荷塘月色》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蕴含的情感是相同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行文,与《登泰山记》一样都用线性结构叙事,而非《荷塘月色》中的圆形结构。
B.第④段中的“银涛万沸”比拟精妙,不仅写出了作者预想中雪地广袤无垠的景象,而且融入了他对陶然亭雪景的憧憬之情。
C.本文熔文言、白话和书面语、口语于一炉,语言典雅而又独具韵味,文质兼美,颇有让人回味之处。
D.作者追忆了往昔赏雪的美好经历,结尾处对“静”与“动”的关系展开议论,这在写景之外给文章增添了哲学思辨的色彩。
8.下车之后,“我”的心情随所见之景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雪·境·理”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圣人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
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息。”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A尊B至D于G至D于E帝F智G不H至I于J圣K而L欲M无N尊O师P奚Q由R至S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厌,指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相同。
B.臣,动词,当作臣子看待,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的用法相同。
C.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与现在所说的“执业医师”中的“执业”意思不同。
D.贞观三年,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人也常用干支纪年,如“是月丁未”中的“丁未”。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氏春秋》认为圣人贤士无不尊敬老师,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圣,与曾经当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用以显示敬学与尊师。
B.汉明帝曾到太常府探望,让桓荣坐在东面主位,并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拜见,众位学生中有的让位,有的提出疑问。
C.太子少师李纲讲学理顺辞直,让听者不知疲倦。李纲也认为自己堪当大任,可以把幼小的君主和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
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李泰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深得当时舆论的好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
(2)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14.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材料一的观点?请联系材料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小题。
《青青陵上柏》
《古诗十九首》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托物起兴,描绘了“陵上柏”四季常青和“涧中石”累积长存的景象。
B.主人公驱赶“驽马”出行也觉得欢乐,可见他是位不在意贫困的旷达乐观之人。
C.繁华的洛阳城内处处可见王侯贵人们的府第门庭,权贵们趋势逐利,极意享乐。
D.本诗和《涉江采芙蓉》皆为五言古体诗,语言质朴清新,均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生活。
16.诗歌以反问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主人公“戚戚”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须专一,与之相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心思浮躁的缘故。
(2)在《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等待中的男子未见到恋人时焦灼不安的情态。
(3)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蛟或龙,常被引入古诗文中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8~19小题。
近日,多地文旅局纷纷奔赴哈尔滨展示自家旅游特色、花式揽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四川绵阳文旅团身穿四川北川羌族和白马藏族特色服装和游客共舞;哈尔滨商城,广西文旅团身着民族服饰表演舞蹈“科目三”;哈尔滨街头,呼伦贝尔两个下辖文旅局也先后在弹奏马头琴、表演民族歌舞:A____________。
河南文旅局从1月11日开始“题海战术”,频繁发布宣传视频,最多一天更新了30多条视频,目前该账号作品数量已破万:随后,山西、河北等多地文旅同样“卷”了起来。1月11日,山西文旅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35分,一共发布57条视频,最快的时候1分钟连发两条;河北文旅同样“抄作业”,不仅立下“日更60条”的flag,更是创下连更75条视频的更新记录。
B____________,文旅局还花式“整活”。河南文旅请王一博录制宣传视频;河北请来赵丽颖站台,吉林文旅宣布邀请魏大勋作为旅游形象代言人。另外,在视频内容上,吉林文旅把张起灵搬出来了、河南洛阳连夜换上了“飞鱼服”、江西文旅帅气“锦衣卫”已就位,各地文旅不断推陈出新。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旅游业具有关涉100多个产业的能力,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一个地区旅游的形象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所以旅游对整个城市竞争力、软实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各地文旅局长卖力展示本地旅游产品也不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是从综合效益来考虑的。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0~22题。
夜已经很深了,黑孩温柔地拉着风箱,风箱吹出的风犹如婴孩的鼾声。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河滩上影影绰绰,如有小兽在追逐,尖细的趾爪踩在细沙上,声音细微如同秀毛①纤毫毕现。河的那边明亮的音乐夹杂着欢笑声穿过来。闸北边的黄麻地里,“泼刺刺”一声响,麻杆儿碰撞着,摇晃着,好久才平静。全工地上只剩下这盏汽灯了,开初在那两盏汽灯周围寻找过光明的飞虫们,经过短暂的迷惘之后,一齐麇集到铁匠炉边来,为了追求光明,把汽灯的玻璃罩子撞得“噼噼啪啪”响。小石匠走到汽灯前,捏着汽杆,“噗唧噗唧”打气。汽灯玻璃罩破了一个洞,一只蝼蛄猛地撞进去,明亮的石棉纱罩撞掉了,桥洞里一团黑暗。待了一会儿,才能彼此看清嘴脸。黑孩的风箱把炉火吹得如几片柔软的红绸布在抖动,桥洞里充溢着地瓜熟了的香味。小铁匠用铁钳把地瓜挨个翻动一遏。香味越来越浓,终于,他们手持地瓜红萝卜吃起来。扒掉皮的地瓜白气袅袅,他们一口凉,一口热,急一口,慢一口,咯咯吱吱,稀啼溜溜,鼻尖上吃出汗珠。小铁匠比别人多吃了一个萝卜两个地瓜。老铁匠一点也没吃,坐在那儿如同石雕。
①毳毛:cuì,鸟兽的细毛。
20.请指出三处加点的“明亮”的语意。(3分)
2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拟声词。(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场景感的?请简要分析。(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这人毛病真多!”“他凭啥这样对我?”人们往往将手指向别人,却忘了把眼光投向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