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精彩练习】七上(中国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精彩练习】七上(中国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11:01:12

文档简介

【精彩练习】七上(中国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幻灯片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示意图,并按灭亡的顺序依次删除。老师删除的顺序应该是(  )
A.魏、蜀、吴 B.魏、吴、蜀 C.蜀、魏、吴 D.蜀、吴、魏
2.西晋时,一位商人想到都城做生意,他应该去(  )
A.洛阳 B.长安 C.建业 D.成都
3.(2020七上·高明期末)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4.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年代尺空白处应填(  )
A.西晋建立 B.三国鼎立 C.西晋统一 D.西晋灭亡
5.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  )
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
6.下列图片是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画像砖,它反映的是(  )
A.饮食习惯 B.民族礼仪 C.民族交融 D.牛耕使用
7.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列事件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的是(  )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②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③西晋统一全国 ④西晋从此衰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在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迁人陕西关中地区的是(  )
A.氐族和羌族 B.蒙古族和羯族
C.鲜卑族和羌族 D.匈奴族和羯族
9.十六国时期流传有“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之说,“良相王猛”辅佐前秦君主进行了改革。下列关于这次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秦通过改革逐渐强盛,统一了全国
B.苻坚重用氐族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C.改革使胡汉之间矛盾有所缓和
D.改革导致“八王之乱”爆发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昏庸统治]
材料一:
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②左贤王刘宣等私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民族迁徙]
材料二:
[相关链接]: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西晋统治者向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1)材料一①反映了西晋哪一历史事实?以前还有哪些朝代采取过类似的措施。
(2)材料一②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危害。
(3)材料二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4世纪后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少数民族?
(4)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5)通过以上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晋代魏;280年,晋灭吴,所以,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蜀、魏、吴,故选C项;其他三项排序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故选A项。
长安是西汉、隋唐的都城,排除A项。
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排除B项。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定都成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统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魏蜀吴三分天下,再到西晋统一全国。可知统一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强。因此:
ABD表述不全面,C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发展的趋势,难度不大,依据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280年”,结合所学分析:
A,266年,西晋建立,排除A项。
B,220年,曹魏建立,221年,蜀汉建立,229,东吴建立,三国鼎立形成,排除B项。
C,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故选C项。
D,316年,匈奴灭晋,西晋败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统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材料表明,西晋统治集团腐朽、生活非常者侈腐化,故选C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丝织技术高超”,排除A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社会经济繁荣”,排除B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制糖技术发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统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一汉人胡食”“图二胡人牛耕”,材料表明,汉人享受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耕种方式,反映出民族间的交融,故选C项。
A,图一体现饮食习惯,部分信息,排除A项;
B,民族礼仪没有体现,排除B项;
D,图二体现牛耕使用,部分信息,排除D项。
故答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交流交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所以,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侯王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西晋统一全国与八王之乱没有因果关系,所以,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③的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王之乱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故选A项。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内迁民族中没有蒙古族,羯族迁居山西,不合题意,排除B项。
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不合题意,排除C项。
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十六国时期”“良相王猛辅佐前秦君主进行了改革”,据此分析:
A,4世纪下半叶,前秦通过改革逐渐强盛,统一了北方,A项说法错误,排除。
B,前秦王苻坚重用汉族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增强了实力,B项说法错误,排除。
C,前秦王猛改革,增强了前秦国力,缓和了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正确,故选C项。
D,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与前秦改革没有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前秦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前秦改革的相关史实。
10.【答案】(1)大封同姓诸王。西周、东周、西汉。
(2)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氐族。
(4)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1)历史事实:根据材料一中“西晋初年,晋武帝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据此可知,材料一①反映了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王。
朝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东周、西汉都采取过分封诸侯王的措施。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②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危害: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地图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图片是“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反映了,东汉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民族: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低族。
(4)结果:根据材料二文字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内迁各族人不堪忍受西晋的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应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与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大封同姓诸王。西周、东周、西汉。
(2)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氐族。
(4)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分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八王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八王之乱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的民族压迫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应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精彩练习】七上(中国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幻灯片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示意图,并按灭亡的顺序依次删除。老师删除的顺序应该是(  )
A.魏、蜀、吴 B.魏、吴、蜀 C.蜀、魏、吴 D.蜀、吴、魏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晋代魏;280年,晋灭吴,所以,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蜀、魏、吴,故选C项;其他三项排序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2.西晋时,一位商人想到都城做生意,他应该去(  )
A.洛阳 B.长安 C.建业 D.成都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故选A项。
长安是西汉、隋唐的都城,排除A项。
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排除B项。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定都成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统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3.(2020七上·高明期末)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魏蜀吴三分天下,再到西晋统一全国。可知统一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强。因此:
ABD表述不全面,C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发展的趋势,难度不大,依据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年代尺空白处应填(  )
A.西晋建立 B.三国鼎立 C.西晋统一 D.西晋灭亡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280年”,结合所学分析:
A,266年,西晋建立,排除A项。
B,220年,曹魏建立,221年,蜀汉建立,229,东吴建立,三国鼎立形成,排除B项。
C,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故选C项。
D,316年,匈奴灭晋,西晋败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统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5.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  )
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材料表明,西晋统治集团腐朽、生活非常者侈腐化,故选C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丝织技术高超”,排除A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社会经济繁荣”,排除B项。
题干材料突出强调了西晋统治阶级腐朽,不能说明西晋“制糖技术发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统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西晋统一的相关史实。
6.下列图片是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画像砖,它反映的是(  )
A.饮食习惯 B.民族礼仪 C.民族交融 D.牛耕使用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一汉人胡食”“图二胡人牛耕”,材料表明,汉人享受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耕种方式,反映出民族间的交融,故选C项。
A,图一体现饮食习惯,部分信息,排除A项;
B,民族礼仪没有体现,排除B项;
D,图二体现牛耕使用,部分信息,排除D项。
故答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交流交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7.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列事件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的是(  )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②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③西晋统一全国 ④西晋从此衰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所以,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侯王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西晋统一全国与八王之乱没有因果关系,所以,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③的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王之乱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8.在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迁人陕西关中地区的是(  )
A.氐族和羌族 B.蒙古族和羯族
C.鲜卑族和羌族 D.匈奴族和羯族
【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故选A项。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内迁民族中没有蒙古族,羯族迁居山西,不合题意,排除B项。
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不合题意,排除C项。
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9.十六国时期流传有“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之说,“良相王猛”辅佐前秦君主进行了改革。下列关于这次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秦通过改革逐渐强盛,统一了全国
B.苻坚重用氐族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C.改革使胡汉之间矛盾有所缓和
D.改革导致“八王之乱”爆发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十六国时期”“良相王猛辅佐前秦君主进行了改革”,据此分析:
A,4世纪下半叶,前秦通过改革逐渐强盛,统一了北方,A项说法错误,排除。
B,前秦王苻坚重用汉族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增强了实力,B项说法错误,排除。
C,前秦王猛改革,增强了前秦国力,缓和了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正确,故选C项。
D,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与前秦改革没有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前秦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前秦改革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昏庸统治]
材料一:
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②左贤王刘宣等私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民族迁徙]
材料二:
[相关链接]: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西晋统治者向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1)材料一①反映了西晋哪一历史事实?以前还有哪些朝代采取过类似的措施。
(2)材料一②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危害。
(3)材料二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4世纪后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少数民族?
(4)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5)通过以上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大封同姓诸王。西周、东周、西汉。
(2)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氐族。
(4)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1)历史事实:根据材料一中“西晋初年,晋武帝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据此可知,材料一①反映了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王。
朝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东周、西汉都采取过分封诸侯王的措施。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②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危害: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地图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图片是“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反映了,东汉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民族: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低族。
(4)结果:根据材料二文字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内迁各族人不堪忍受西晋的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应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与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大封同姓诸王。西周、东周、西汉。
(2)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氐族。
(4)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分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八王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八王之乱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的民族压迫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应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