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五次不同时期读书的不同感受和思索走进作品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走进作家 “人”作为一个高等动物的标志是有一个“灵魂”,人鱼公主所追求的就是进入“人”的领域,成为高等动物,因而愿意牺牲一切来获得这个“灵魂”,反过来说,已经具有高级动物“人”的本身,如果没有“灵魂”,那么又算得是什么呢? 当今世界上没有“灵魂”的人太多了,也因此这个故事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一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难点探究1、最后一段说这个寻找灵魂的故事是“悲壮而凄美”的,你怎么理解“悲壮”和“凄美”?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这里“不只是”怎么理解? 毕淑敏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她在《毕淑敏自选精品集》自序中写道:写书是很普通的事;写作是童年的延伸;写作是皮肤的延伸;写作是听觉的延伸;写作是命运的延续;写作也是手的筋络和一腔血脉的延伸。
她说:我愿用我的书握住你的手。
用力。紧紧。作业:
重读学过的书本,与作者一样,你也一定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吧!那么就选择其中的一本写一写你的感悟吧!作者为什么会有常读常新的感悟?由此能给你什么启发? 这篇文章写了“我”在不同年龄段读人鱼公主的不同感受。从作者的读书所得可以看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是受年龄、身份、阅历、动机的影响的。
对一本书的理解,往往不能是一次性的。好书,有较高价值的书更需要反复读,这样你才能品到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