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07:14:04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是因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错误,原文是“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因果颠倒)
2.C(“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过于绝对。)
3.B(“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兼职诗人只能说明诗人身份的多重性,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4.(4分)(1)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2)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3)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答对一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5.(6分)(1)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
(2)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
的反抗。
(3)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
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C (“因虫声而心情非常矛盾”错,无论是本文的“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还是《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都是作者从秋虫声中听到的真实内容,复杂感受,而且就算是“凄凉”“悲凉”的秋虫声,作者都是喜爱的,并不意味着作者心情的非常矛盾。)
7.B (“很详细叙述故事”错,本文并没有详细叙述故事。“或托物言志”错,本文是抒情散文,没有托物言志。)
8.(4分)(1)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如“你打扰蟋蟀作诗了”,秋虫“把深情写在纸上”,秋虫“不嘲笑什么”等,不仅让散文语言富于表现力,充满想象空间,而且生动地表现了秋虫给作者带来的诗意与禅心,从而自然得出“听懂你自己”的感悟。
(2)大量使用比喻。如将“蟋蟀”比作“李白”,将“樱桃叶子”比作“沉醉的耳朵”,将“彻夜的虫鸣”比作“银河倾泻的水”等,不仅让散文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创设了唯美的意境,极大丰富了“秋虫清音”的情韵,让读者从“秋虫清音”中感悟到浓浓的诗意。
(3)多处引用。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花开后百花杀”等,不仅让本文字里行间充满诗意,而且更能突出“秋虫清音”给作者带来的诗意感受。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9.(6分)(1)指听到的秋虫的声声鸣叫。作者于秋夜里听到“秋虫清音”“交相共鸣”“倾倒而来”。
(2)指从秋虫鸣叫声中感悟到的诗意。作者由秋虫清音联想到李白、杜甫、海子、北岛等古今文人及其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意。
(3)指从秋虫鸣叫声中感悟到的文化意蕴。作者听秋虫鸣叫,仿佛听到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感到这是《广陵散》遗篇。
(4)指作者因听到虫鸣而生的幸福感。由秋虫的各种迷人的声音,逐渐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感到了幸福。(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B (句子大意是:此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其论强硬而直露,毫不迎合。因和议刚定,他的建议未被采纳。“锐意恢复”是“下决心恢复失地”的意思,不能带“弃疾”,“弃疾”是“因论南北形势”的主语,应在“弃疾”前断开,排除A项、C项。“讲和方定”都是“以”的宾语,表达一个完整的句意,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11.A(本句中的“游”是“交往”的意思,整句译为“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交往”。)
12.D(辛弃疾剿平赖文政并不是在滁州任职之时。)
13.(8分)
(1)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预料发生变故,凭什么复命呢?”(缘:因为;期:预料;何以:凭什么;语意通顺一分。)
(2)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薄:减轻;议:提议;乃:于是;语意通顺一分)
14.(3分)
(1)积极投身于地方抗金事业,在山东、河北等地抗击金人,并先后追捕处决了叛徒义端、张安国等人;(即劝京决策南向,弃疾斩其首归报,即众中缚之以归)
(2)积极向朝廷献策,表明自己的抗金决心;(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3)在地方任职期间,恢复经济、整顿治安、训练地方抗金力量。(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15.C(“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错。这两句诗意思:她平来就提心吊胆,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16.(6分)
一个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说话委婉含蓄的诗人形象。
(1)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邻妇打枣,还写诗劝慰吴郎对妇人亲善,体现诗人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
(2)通过一个穷苦的邻妇打枣这件事,诗人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体现了诗人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3)诗人用自己实际行动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说话委婉含蓄,入情入理。(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17.(6分)
(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8.(2分)①遥不可及②每况愈下(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亦可酌情得分)
19.(4分)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20.C
21. (6分)
(1)而一些非科学的运动健身方式
(2)适宜的运动形式和强度也有所不同
(3)不仅达不到健身的功效
22.(5)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的健康的重要性。将健康比作数字1,将生活中其他方面比作0,生动地论述了健康对每一个人一生的巨大影响,强调了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
23.(60分)参考立意:
(1)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的文化及技术成果,发展壮大自己。善于借助他方资源,补己之缺,加速成长,切不可盲目自大。
(2)无论文化交流还是经济贸易往来都是互惠互利的。主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受益。“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大视角,大利益观。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凭蓍草(占卜)决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问军队,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适逢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预料发生变故,凭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毫不迎合,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
3.考生务必将答题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
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
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
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
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
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
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
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
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
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
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
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
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
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
非说救。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
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
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
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
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第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猫A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