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预测卷(五)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距今8 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 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
B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 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C 距今4 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 社会分化已产生
D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2.西汉前期“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但仍然规定“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武帝时代,朝廷多选经验丰富的富商大贾为吏,时人记载武帝“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这一调整旨在( )
A.改革抑商政策 B.整顿官僚系统
C.管控社会经济 D.扩大征税对象
3.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经济最为发达。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却出现了城市衰败、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租调制损害农民积极性
C.动荡分裂的政治局面
D.气候变化导致天灾频仍
4.据考古发现,西安、洛阳一带出土的唐代陶瓷灯具,多为适合胡桌胡椅的矮柄、无柄灯,莲瓣、莲珠、莲花座为其常用纹饰。由此可推知,唐代( )
A.海上丝路繁荣 B.民营陶瓷业发达
C.社会开放包容 D.中华文化圈形成
5.如图可用于研究北宋时期( )
A.经济转型的趋势
B.写意画的流行度
C.百姓的生活状况
D.国家分裂的态势
6.官卷之法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会试,“凡系大臣子弟,另编字号”,其录取须依定额,不得挤占民卷。有记载称:“江南乡试,俗名第十九名为官元,以官卷中式最高名数以第十九名为止。”据此可知,官卷之法的推行( )
A.维护了官僚特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有利于取士公平 D.保证了吏治清明
7.“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传统中国以陆地为主要防线。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使清政府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洋务派趁此机会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由此可见,当时( )
A.国家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B.清政府海防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C.清政府实现了军事近代化
D.洋务运动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8.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旨在( )
A.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贯彻孙中山训政思想
C.组织各派反袁革命势力
D.阻止袁世凯登基称帝
9.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
A.充分纠正了党内的贪污腐败问题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10.据1954年8—9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的民意调查,在受访的法国民众中,43%的人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比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的出现得益于( )
A.法国与美国对抗的加剧
B.经济复苏提升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C.西欧各国要求外交独立
D.中国的外交表现赢得了国际认可
11.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涉及: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统一货币铸造制度,规定只有波斯国王有权铸造金币;修筑道路,设置驿站;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他的改革主要意在( )
A.增强军事力量 B.巩固帝国统一
C.扩大贵族特权 D.发展奴隶制经济
12.在西欧中古后期,王室法逐渐成为王国统一适用的法律。庄园法是调整内部领主和农民关系及农业生产关系的法律。城市法是关于城市基本制度和市民生活的法律。商人法逐渐成为调整商人自治共同体内部关系和城市贸易、海外贸易等商事活动的法律。这些法律( )
A.为西欧近代民主宪政提供了依据
B.服务于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需求
C.加剧了庄园经济与城市经济矛盾
D.增强了各民族国家内部统一力量
13.当代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写道:“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殖民掠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B.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拉美政治独立
C.西方国家通过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
D.殖民统治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14.据苏俄中央统计局估计,1920年农民隐瞒的实际种植面积达2 000万英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14%左右,而隐瞒的收获量则达总收成的33%。这说明苏俄( )
A.经济政策变革具有必然性
B.国内战争导致作物减产
C.工业化建设牺牲农民利益
D.民众政治觉悟普遍较低
15.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前,数据分析存在三分之一的失败概率。美国航天局层层上报数据,但为了向250万美加中小学生讲授人类历史的首次太空课,总统接到报告时失败风险已变成了万分之一。最终“挑战者号”升空后发生事故,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挑战者号”的悲剧源于( )
A.政府片面追求政绩
B.民众对于航天事业的期待
C.美国受到苏联施压
D.经济困境使国家无力试错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69年王安石奏请施行青苗法的上疏: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食货五》
材料二 1086年久任地方官的苏轼上书皇帝:
农民之家,量入为出,缩衣节口,虽贫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何所不至?况子弟欺谩父兄,人户冒名诈请,如诏书所云,以此之类,本非抑勒所致。昔者州县并行仓法,而给纳之际,十费二三,今既罢仓法,不免乞取,则十费五六,必然之势也。又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但每散青苗,即酒课暴增,此臣所亲见而为流涕者也。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朝廷忍复行之欤!
——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奏疏所反映的宋代经济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史料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
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二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杨德寿《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中国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摘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根据材料一中关于文明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说法进行解释、修改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科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面向社会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主要国家出现了政府越来越多地参与科技活动的发展趋势。19世纪后期,美国建立了国家科学院,颁布了资助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莫里尔赠地法令》。但传统观念认为政府权力膨胀会不利于社会发展,国家应限于保护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使国家科技职能的发展受到不少限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少数私人垄断资本控制了美国绝大部分科研设备和科研成果。但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政府科技体系,政府科技经费也相应大幅度增长。
——摘编自梁伟《美国科技创新体系
中的政府作用》等
材料二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的科技投资表
单位:十亿美元
时间(年) 联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国民生产总值 比例(%)
1940 0.07 99.7 0.07
1941 0.20 124.5 0.16
1942 0.28 157.9 0.18
1943 0.60 191.6 0.31
1944 1.38 210.1 0.66
1945 1.59 211.9 0.75
——摘自经合组织《国家科学政策
评论——美国》
材料三 1991—2001年部分国家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
时间(年) 比重(%) 国家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中国 0.74 0.72 0.60 0.68 0.83 1.09
巴西 0.64 0.48 0.69 …… 0.87 1.05
印度 0.85* 0.86 0.77** 0.67*** 0.86 ……
墨西哥 …… 0.22 0.31 0.34 0.43 0.39
土耳其 0.53 0.44 0.38 0.49 0.63 0.64*
美国 2.72 2.52 2.51 2.58 2.65 2.74
日本 2.94 2.83 2.90 2.84 2.96 3.07
英国 2.02 2.05 1.95 1.81 1.87 1.86
法国 2.37 2.40 2.31 2.22 2.18 2.23
德国 2.52 2.33 2.25 2.29 2.44 2.51
加拿大 1.60 1.70 1.72 1.68 1.82 2.02
意大利 1.23 1.13 1.00 1.05 1.04 1.11
韩国 1.92 2.22 2.50 2.69 2.47 2.92
新加坡 …… 1.09 1.15 1.49 1.90 2.10
注:土耳其*为2000年数据;印度*为1990年数据,**为1996年数据,***为1998年数据。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科技部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前期美国国家科技职能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科技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评析。
高考原创预测卷·原创预测卷五
1.C [根据材料“距今4 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可知,遗址中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说明阶级和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社会分化已经产生,故选C项;“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可以说明原始文字的出现,但无法判定文字是否已经成熟,排除A项;铁器的使用使得精耕细作的农业出现,而“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仅能体现当时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无法判定精耕细作农业是否出现,排除B项;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时人记载武帝‘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为官的数量不断增加,汉武帝通过任用商人作为主管官员,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及采纳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较为合理的经济政策以挽回西汉经济的颓势,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3.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黄河流域政权并立更迭,分裂动荡,使得人口减少,经济发展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租调制是北魏政权推行的赋税制度,材料无法说明其与整个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衰败存在直接关联,排除B项;气候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整体经济衰败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西安、洛阳一带出土的唐代陶瓷灯具,多为适合胡桌胡椅的矮柄、无柄灯”可知,唐朝西安、洛阳有大量使用“胡桌胡椅”的情况,同时常用纹饰中的“莲瓣、莲珠、莲花座”为佛教文化的体现,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包容,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5.C [根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民间商品经济的繁荣,用写实手法描绘了百姓的生活状况,故选C项;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有关,而材料反映的是百姓的生活状况,排除A项;材料是写实画,并不是写意画,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商业的繁华,与“国家分裂的态势”不符,排除D项。]
6.C [由材料“其录取须依定额,不得挤占民卷”可知,设置官卷就是为了保证普通百姓的科考不被挤占名额,因此有利于科举取士的公平,故C项正确;官卷的设置实质上是对官僚科考进行一定的约束,并非特权,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变化,因此官卷的设置对官员素质的提高并无直接的影响,排除B项;“保证”吏治清明的说法夸大了官卷的作用,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传统防线主要在西北一线,然而在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后,清政府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开始将防御重点转向沿海,这表明在西方近代军事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的海防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故选B项;“普遍觉醒”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并没有实现军事近代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并没有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可知,宋教仁通过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积极参与民国初期的政党选举,希望通过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成果,故选A项;1928年国民党才进入训政时期,排除B项;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时,袁世凯尚未完全暴露出专制独裁的反动特征,宋教仁的政党政治并非单单针对袁世凯,排除C项;阻止袁世凯登基称帝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故选C项;“充分纠正”绝对化表述,说法错误,并且材料仅强调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党内的贪污腐败问题,排除A项;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时间“1954年8—9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有中国、美国、法国等参加,这次会议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外交表现赢得了国际认可,故选D项;1954年法国和美国没有加剧对抗,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领域的变化导致法国民众更多地支持承认新中国,与法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法国,“西欧各国”说法错误,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统一货币铸造制度,规定只有波斯国王有权铸造金币;修筑道路,设置驿站;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可知,大流士改革从地方体制、货币制度、交通建设和宗教思想等多个方面树立中央权威,有利于维护帝国统一,故选B项;大流士改革的内容中并未直接涉及军事制度和军队改革,无法体现增强军事力量,排除A项;“规定只有波斯国王有权铸造金币”说明大流士改革注重树立君主权威,有利于打击贵族特权,排除C项;发展奴隶制经济只是大流士改革的内容之一,而且发展奴隶制经济是在为巩固帝国统治奠定物质基础,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王室法……庄园法……城市法……商人法……”可以看出西欧中世纪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原有秩序的逐渐瓦解,社会呈现多元化结构,因而推动了适用于不同方面的法律诞生,故选B项;近代民主宪政体现的是民主,突出“法律至上”“人民主权”,材料当中的法律意在协调不同群体的关系,与民主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当中分别阐述了不同法律的适用范围,而庄园经济内部和城市关系分别由不同的法律进行规范,不会加剧矛盾,排除C项;不同的法律服务于不同的群体,这反而不利于内部统一力量的发展,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国家在拉丁美洲植入自己国家的生产方式,且在拉美发展种植园经济,对各地生产的产品作出规定,只为满足自身需要,这导致拉丁美洲独立后经济结构畸形,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14.A [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战争期间,为保证前线供应,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纷纷隐瞒收成,由此可知,经济改革刻不容缓,故选A项;材料中表明农民隐瞒收成,而不是作物减产,排除B项;工业化建设是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余粮收集制实行期间,民众生活水平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才会隐瞒收成,与政治觉悟无关,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存在三分之一的失败概率”“但为了向250万美加中小学生讲授人类历史的首次太空课”可知,美国航天局已经告知航天飞机强行升空有巨大风险,但为了达到政治上的宣传效果,各级人员将数据传达至总统时已经严重失真,导致作出错误决策,故选A项;民众的期待只是影响政府决策的诱导因素,统治利益才是政府决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苏联日益衰落,给美国施加巨大压力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在“里根经济学”的指引下逐渐走出危机迎来较快发展,排除D项。]
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兼并之家”可得出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由材料一“以邀倍息”“豪夺”等信息可得出,高利贷问题突出。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城市游手之人”和兼并问题严重可以推断出,农民陷入贫困,社会矛盾加剧;当农民陷入贫困,则国家的赋税收入就无法保证,因而会导致财政状况恶化,统治危机加深。第(2)问,材料一是王安石上书皇帝力陈施行青苗法的必要性,而材料二则是久任地方官的苏轼上书皇帝表达对青苗法的反对意见。由于二人的立场不同,所以对青苗法的态度各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有其主观之处。所以两则材料都是研究青苗法的史料,不能直接当作历史的证据,更不能将史料直接当作历史本身;如果把史料作为历史的证据,就必须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经过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以其他各种官私材料作为参考和补充;同时也要考虑史料的出处与其主观性因素。
答案:(1)现象:土地兼并问题严重;高利贷问题突出。
社会问题:农民陷入贫困,社会矛盾加剧;财政状况恶化,统治危机加深。
(2)不能直接将史料当作历史的证据,更不能将史料直接当作历史本身;史料要成为历史的证据,就必须经过整理和分析,并以其他各种官私材料作为参考和补充;同时也要考虑史料的出处与其主观性。
17.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可知,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组织机构较为完备;根据材料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可知,有法可依;根据材料一“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可知,侧重于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根据材料一“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及所学知识可知,发展速度快、带有革命运动色彩,通过建立农业高级合作社,将农业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及所学知识可知,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根据材料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恢复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积极性,维护农民利益;根据材料二“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要与时俱进,积极稳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
答案:特点: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组织机构较为完备;有法可依;侧重于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发展速度快;带有革命运动色彩;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
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积极性,维护农民利益;要与时俱进,积极稳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
18.解析:由材料二可知,梁启超认为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对梁启超的这一观点进行探讨,首先要表明自己对梁启超观点的看法,看法无非就是三种,一是赞同,二是否定,三是不完全正确,需修正。其次是要阐述自己的理由,就是以材料一中“文明”的标志为参照,结合所学知识,看有哪些古代文明符合“文明”的标准。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就要结合四大古国的历史,选择符合文明标准的史实去阐述;如果要修正梁启超的观点,就要论证其他地区的文明;如果否定梁启超的观点,就要从该观点产生的背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进行判断。不论从哪个方面进行探讨,只要言之有理并符合题意要求即可。以“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为例,可作如下阐述:古代中国,夏商周时期已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产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政治制度;出现了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在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建造了象征王权的金字塔;已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在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产生了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在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以上史实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特征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
答案:示例一: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
古代中国:夏商周时期已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形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形成井田制;出现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金字塔的建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
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以上史实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象征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
示例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需要修改。
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产生文明的时间并不相同,如果以产生文字、艺术、政治制度等作为判断文明古国的依据,那么古希腊以及美洲的玛雅、印加帝国都可以作为文明古国。
古希腊: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玛雅文明: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建筑精美;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印加帝国:马丘比丘城;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综上所述,由于文明的起源地不止四个,而是更多个,各地区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从“古”的标准、从“大”的标准来看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准确,应改为多个文明古国。
示例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四大文明古国”都符合“文明”的大部分特征,但它的产生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戊戌维新失败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峻挑战,民族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开启民智、维护传统文化以提振民族信心是当务之急,在其宣传下,“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广泛传播。
“四大文明古国”的称呼是不确切的。因为对于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这四个国家的判断标准不确定;指代的地域不准确;与新的考古成就不切合。因此它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考古学或历史学研究成果。
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是近代时期出现的带有特殊目的的说法,不具有史学价值。
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少数私人垄断资本控制了美国绝大部分科研设备和科研成果”可得出强调以市场为主导;根据材料一“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政府科技体系,政府科技经费也相应大幅度增长”及材料二数据显示美国政府的科技投资经费和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可得出政府承担起科技事业的资助、计划和管理的重任。第二小问,政府承担起科技事业的资助、计划和管理的重任,实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知识从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等角度说明,如: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从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间经济竞争等角度说明,如:国家间激烈的经济竞争的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财力和人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第(2)问,首先,分析材料得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科技投资的发展趋势,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的影响。材料三是1991—2001年部分国家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观察表格,根据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得出不同类型国家的科技投资状况和世界科技投资的整体发展趋势。例如,根据美日英法德等国的数据可得出发达国家保持科技投资总体优势,从强化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其国际竞争优势等角度评析;根据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数据可得出发展中国家逐步增加科技投资比例,然后从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本国综合国力、推动世界多极化角度评析;根据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数据可得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科技投资比例总体增加,然后从推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等角度评析;根据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数据可得出发达国家阵营内部科技的投资趋势发生分化,然后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角度评析。
答案:(1)变化:从强调以市场为主导,到政府承担起科技事业的资助、计划和管理的重任。
原因:国家间激烈的经济竞争的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财力和人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2)发达国家保持科技投资总体优势,强化了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其国际竞争优势;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增加科技投资比例,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也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科技投资比例总体增加,推动了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发达国家阵营内部科技的投资趋势发生分化,英国、意大利有下降趋势,日本则有较大增幅,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