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预测卷(八)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预测卷(八)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8 21:4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预测卷(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1974—1978年,考古学者曾先后对辽宁金牛山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烧骨、烧土和炭屑以及少量以锤击法和砸击法制作的石器。由此可知,生活在金牛山一带的古人类(  )
A.大量使用陶器   B.开始饲养家畜
C.存在贫富分化 D.过着群居生活
2.汉代画像石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题材的资料,如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名将霍去病很喜欢蹴鞠,《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这反映出(  )
A.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
B.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
C.汉代盛行刚健的尚武轻文之风
D.军队的体育围绕军事目的展开
3.北魏灭亡后,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将汉族地主武装与鲜卑部落兵融合,并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对于非鲜卑族主将,主动赐予鲜卑姓,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这一举措(  )
A.有效防范了地方割据
B.保证了西魏的长治久安
C.导致了门阀世族兴起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4.唐代君主极为重视贤良对策。689年,考生张柬之在对策中写道:“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825年考生舒元褒在对策中写道:“天下理乱不由陛下而致,其由谁乎?”对策内容的变化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
A.选官方式发生改变  B.社会危机加深
C.士人参政热情高涨 D.政权结构变化
5.“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
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
D.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下图所示为康熙年间绘制的《康熙南巡图》(局部)。该作品(  )
A.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反映了康熙统治时期的国力强盛
C.意在歌颂康熙皇帝勤政和爱民的行为
D.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7.下图展示了1900年前后国人翻译西方书籍变化的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西学东渐的深入
C.清末新政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8.1921年2月,蔡和森撰文:“窃以为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唯物史观
B.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D.马克思主义带有强烈的战斗色彩
9.下图为1978—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
A.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C.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D.国民经济布局得到进一步改善
10.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精巧的花瓶、纸草、亚麻布、珠宝等大量生产和输出……得到了欧洲金矿采出的金子,自叙利亚买进了牲畜、鱼类、酒、香,甚至船只和有轮子的车辆,自南方的努比亚输入了象牙、黄金和鸵毛。这表明古埃及(  )
A.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欧亚非各国
B.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动力
C.对外贸易起步早且种类较为丰富
D.与欧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1.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大多由选举产生的市长、总管(管理财政)、市政会、城市法庭四部分组成的市政机构,依据城市自我约定的章程,或领主赐予的特许状进行管理。这种状况(  )
A.传承古代希腊城邦的管理模式
B.沿袭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的传统
C.汇集了亚非文明古国政治经验
D.孕育近代政治文明的精神要素
12.从14世纪起,尤其在15世纪时,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的王公和市政官周围都有一批学者。这些王公和市政官参照美第奇家族的做法,创立学校和学院,以提升人们对希腊哲学的兴趣。由此推知,这一做法(  )
A.加速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成熟
B.助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
C.肯定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D.维护了传统贵族阶层的利益
13.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产品丰富且大众化程度高,以至于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这突出反映出(  )
A.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B.在法国大革命中贵族没有受到冲击
C.奢侈品制造在法国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D.工业革命为英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14. 一战后,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英国实行所谓宪政改革;美国实行“菲律宾化”,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荷兰继续奉行所谓给殖民地以权力和福利的“道义改革”。这些调整(  )
A.基于宗主国一战后实力衰退
B.使亚洲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旨在以退为进维护原有统治
D.旨在破旧立新直接控制殖民地
15.1948年,美英法宣布6月21日起在德国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马克。同年9月,西方占区组成由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参加的议会委员会,主管临时宪法即《基本法》的拟订工作。1949年5月,西方三国军事长官批准《基本法》,同时公布了《占领法》。上述现象表明(  )
A.雅尔塔体系被西方大国颠覆
B.德国走向分裂不可逆转
C.冷战思维具有深厚社会基础
D.英法美国家利益趋向一致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与分布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基本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分布局面。西周时期,两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淮水上游出现诸侯国,但淮河中下游的文化人群成为独立于西周之外的重要势力。春秋时期,中原政权在向南发展中逐渐将控制范围从黄河流域延伸至淮河。至魏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开发越过淮河流域,直接立足于南方亚热带的地理环境中。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最终形成,要么河淮相连,要么江淮并属,这里不仅没有成为任何一类政权都城所在,甚至连行政区划也不再保持流域的完整。
材料二 淮河下游地处平原,几乎没有可以依凭的天然屏障,在政治与军事上自然造成“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的局面。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的必争之地由长江流域变为淮河流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淮河流域历史地位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并分析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必争之地”的原因。
17.【海权与近现代国防安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
中国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世界主要海权国家崛起的模式
国家 崛起模式
西班牙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
荷兰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
英国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
美国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海洋秩序)+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软实力
  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列强炮舰面前遭受的屈辱一直激励着我们要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决心。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发展军力是为达成国家的战略目的,而不是为了满足海上强国梦”。
——摘编自刘中民《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
及其对大国兴衰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权观念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鱼塘风波
材料 广东高要县沙浦公社沙一大队有集体鱼塘33亩,过去派几个劳力管理,一年最多收鱼6 000斤,扣除成本和各项开支,年年亏本。1979年村民陈志雄开始承包集体鱼塘8亩,专业养鱼。1981年他完全承包了这33亩鱼塘,仅半年就产鱼万余斤,生产队不花一分钱,不出一个工,就净收入承包金4 500元。后来陈志雄又把承包水面扩展分散在四个大队,并雇工进行管理。
对此当地人看法不一,争论激烈。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赞成承包,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8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一文,并由此掀起了持续3个月的全国大讨论。讨论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一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如何正确看待能人,二是雇工问题,三是跨队承包问题,其中又以雇工问题为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一位领导同志致信中共广东省委指出“事关农村社会制度的大局,故提请省委考虑”。此信又进一步引发广东全省上下的层层讨论,广东省农委受命赴沙浦公社实地调查,并在调查报告中提出“对推行专业承包生产责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认为应从总结经验教训上去解决,并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或限制,不宜采取通报批评的办法”。
——据季音《鱼塘风波——一次关于
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初期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进行探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发明人才流动的全球化逐渐形成。其中,基于全球发明人才流入人数最多的20余路径发现,双向流动路径基本是同时出现的,且流动人数也非常相似。这意味着一国向另一国大量流出发明人才的同时必定伴随着相当程度的流入。下面的图1、图2以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为例分别展示了人口流入、流出情况。
根据1985—2018年代表性国家发明人才流动规模图,概括两幅图反映的人才流动数据信息,并分析说明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高考原创预测卷·原创预测卷八
1.D [根据材料可判断出金牛山遗址为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的人群普遍过着群居生活,故选D项;制作和使用陶器、饲养家畜都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故排除A、B两项;旧石器时代不存在财产私有制,没有贫富分化,故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可知,霍去病在军中“蹋鞠”是为了振奋士气,说明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故选B项;根据材料“卒乏粮,或不能自振”可知,霍去病这一做法是为了鼓舞士气,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整个社会的风气,排除C项;材料仅是一个特殊事例,不能代表军队的体育都为军事目的服务,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将汉族地主武装与鲜卑部落兵融合……对于非鲜卑族主将,主动赐予鲜卑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魏政权赐予汉族地主及将领鲜卑族姓氏,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与地方割据无关,排除A项;“保证了西魏的长治久安”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导致了门阀世族兴起”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4.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代前期,张柬之认为皇帝有三皇时代的人才,却没有三皇时代的官吏,到唐代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舒元褒认为天下治理的好与坏,都取决于皇帝,据此可知,舒元褒的对策针对的是皇帝面对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社会危机却束手无策,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时期,科举制一直是主要的选官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在唐代前期和唐代后期,士人的参政热情都比较高,都敢于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可知,朱熹认可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但是也认为只有在遵循天理的前提下,追求财富才能顺利自然,否则就会出现灾祸,体现了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物质生产,排除A项;朱熹的言论是针对所有人,而不是只针对田主和佃农,排除C项;“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说明朱熹并未完全否定人的欲望,只是更加突出天理的重要性,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年间所绘《康熙南巡图》可以作为研究康熙南巡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南巡,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无关,排除A项;《康熙南巡图》中并无国力的信息,无法得出“国力强盛”的结论,排除B项;由材料中的《康熙南巡图》无法看出康熙皇帝勤政和爱民的内容,排除C项。]
7.A [分析图中信息得出,20世纪初国人翻译社会科学类的西方书籍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前后,发生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够挽救民族危机,而是应该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蔡和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唯物史观、资本论和阶级战争说三方面内容,且三者一以贯之,贯穿始终,缺一不可,这样才称得上是指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蔡和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马克思主义,没有与其他思想的比较,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9.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78—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上升。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0.C [根据材料“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精巧的花瓶、纸草、亚麻布、珠宝等大量生产和输出”可知古埃及对外贸易起步早;材料“得到了欧洲金矿采出的金子,自叙利亚买进了牲畜、鱼类、酒、香,甚至船只和有轮子的车辆,自南方的努比亚输入了象牙、黄金和鸵毛”体现了古埃及对外贸易种类多,故选C项;材料没有将古埃及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欧亚非各国进行比较,无法说明古埃及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欧亚非各国,排除A项;15—16世纪,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与材料时间“公元前3000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能表明古埃及与欧亚非国家存在经济交流,无法体现埃及与欧亚非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排除D项。]
11.D [根据题干可知,在中世纪的西欧城市中,市政机构的组成人员都是由选举产生,其管理方式是依据城市自我约定的章程或领主赐予的特许状进行管理,这就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中世纪西欧的城市自治并没有传承古代希腊城邦的管理模式,排除A项;中世纪西欧的城市自治并没有沿袭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的传统,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自治,并没有述及亚非文明古国的政治经验,排除C项。]
1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4世纪起,意大利王公和市政官创立学校和学院,提升人们对希腊哲学的兴趣,结合希腊哲学富含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可知,这一做法有助于推动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故选B项;此时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展开,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创立学校和学院学习希腊哲学体现了文艺复兴下资产阶级的要求,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保留了国王,所以被称为贵族国家,而“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指的是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其为英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D项正确;材料与“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民主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中反封建比较彻底,贵族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奢侈品制造在法国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
14.C [由题干中的“一战后,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说明亚洲人民的反抗迫使西方殖民国家进行调整,故选C项;“实力衰退”以偏概全,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实力增强,排除A项;亚洲觉醒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直接控制”不符合逻辑,题干提及西方殖民国家放松了对南亚、东南亚殖民地的控制,排除D项。]
15.B [由材料“在德国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马克”“组成……议会委员会,主管临时宪法即《基本法》的拟订工作”“批准《基本法》,同时公布了《占领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以来,德国西占区相继进行了经济、政治、法律方面的变革,这无疑释放了一个建立西方占区新政权的信号,表明德国走向分裂不可逆转,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16.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各自独立的空间分布局面”得出史前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淮河流域文化具有独立性;根据材料一“成为独立于西周之外的重要势力”得出西周时期,由于实施分封制,西周政权开始向淮河上游发展,但淮河中下游依然保持独立性;根据材料一“直接立足于南方亚热带的地理环境中”得出春秋至魏晋,由于黄河流域政权发展和南方经济开发,淮河流域逐渐失去独立性;根据材料一“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最终形成”得出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形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可知,古代中国南北形成对峙或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举例:隋朝灭亡陈朝最终统一全国、南宋与金朝的对峙。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环境上无险可守、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1)史前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淮河流域文化具有独立性。西周时期,由于实施分封制,西周政权开始向淮河上游发展,但淮河中下游依然保持独立性。春秋至魏晋,由于黄河流域政权发展和南方经济开发,淮河流域逐渐失去独立性。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形成。
(2)举例:南朝后期,陈朝退守长江,最终无法抵御隋朝进攻而灭亡;南宋时期,宋金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形成对峙局面。原因:地理环境上无险可守;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可得出,由历代统治者忽视海防的重要性到主动将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后”可得出民族危机加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海战失败的教训;根据材料一“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可得出受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可得出有识之士的倡导。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根据材料一“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可得出有利于加强海军力量,维护国家海防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发展军力是为达成国家的战略目的,而不是为了满足海上强国梦”可得出有利于拓展对外交往,促进和平外交。消极:根据材料二“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海洋秩序)+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软实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过度渲染海权至上的观念不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
答案:(1)变化:由历代统治者忽视海防的重要性到主动将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剧;近代海战失败的教训;受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的倡导。
(2)积极:有利于加强海军力量,维护国家海防安全;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拓展对外交往,促进和平外交。
消极:过度渲染海权至上的观念不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
18.解析:从概括讨论的实质角度出发,根据材料“1979年村民陈志雄开始承包集体鱼塘”“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推进,但同时部分人对改革仍然心存顾虑的角度作答。从分析讨论的时代背景角度出发,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思想解放、农村的改革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逐步推行等角度作答;结合材料“他完全承包了这33亩鱼塘,仅半年就产鱼万余斤”可从先进人物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角度作答;结合材料“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可从社会上“左”倾错误的残余、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弊端的角度作答。从对讨论的认识和评价角度出发,结合材料“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赞成承包,也有一些人反对”可从这次讨论说明改革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推进,其进程必然复杂、曲折,改革的推进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的角度作答;材料体现了对承包制的讨论,那么可从讨论有利于促进社会思想解放的进程,增强人们的改革进取意识,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的角度作答。
答案:从概括讨论的实质角度作答。如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推进,但同时部分人对改革仍然心存顾虑。
从分析讨论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思想解放;农村的改革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逐步推行;先进人物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社会上“左”倾错误的残余(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守观念)的影响;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弊端。
从对讨论的认识和评价角度作答。如这次讨论说明改革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推进,其进程必然复杂、曲折,改革的推进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讨论有利于促进社会思想解放的进程,增强人们的改革进取意识,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19.解析:题干信息呈现了几个主要国家1985—2018年发明人才流动的数据,根据曲线走势可以从总体趋势、最高数据国家和中国三个方面概括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从迁出地、迁入地以及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等角度分析。
答案:数据信息:1985—2018年,主要国家的发明人才流入和流出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美国发明人才流入和流出数据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在2005年以后发明人才流入和流出数据明显上升。
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新兴产业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人才流动中发明人才逐渐占主导;跨国公司的推动。
美国: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