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8 21:53:29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C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墓葬呈现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式结构,反映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
显,故选C项。材料不具备国家的特征,A项排除;文明的标志是文字,B项排除;龙山文化处
于万邦时代,D项排除。
2.D解析:材料反映了韩非重刑威吓人不去触犯法律,故选D项。A、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
除;B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
3.B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这一规定是秦朝统一车轨,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为
六尺,车轮的轨道相同,统一车轨后使得车轴以及其他配件可以标准化生产,交替使用方便,也
保护了路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交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未体现大兴土木的破坏性,排除C项;材料未体
现车同轨的弊端,排除D项。
4.B解析:材料道出了《齐民要术》对农事的介绍尽量详细,直入主题,不追求华美的文辞,反映
了恪守求真务实的编写精神,故选B项;只有农业著作发展,不能说明古代“农本”“思想的完
善”,排除A项;C、D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
5.A解析:据表格信息,国家岁入中,钱急剧增加,实物部分谷物部分不断减小、布帛匹数锐减,
宋岁入的这种变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故A项正确。北宋时
大部分地区为铜钱流通区,B项排涂;材料无法得知封建剥削是否繁重,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
是唐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无法说明农业“持续”发展,D项排除。
6.B解析:材料体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权力一度膨胀,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项
正确。内阁不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且明太祖时已废除丞相制度,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
中枢权力的异化,排除D项。
7.C解析:据材料“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
更”,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规模比较大、用人比较多、分工比较细的甘蔗制糖手工工场,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多种经营方
式,D项排除。
8.C解析:根据材料分析,魏源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中国是其中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夷夏之
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
宽了国人的视野,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反思,D
项排除。
9.D解析:《资政新篇》中这些主张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与当时的时代潮流一致,D项正
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晚于太平天国运动,A项错误;洪仁玕的主张符
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农民阶级的经济需要是分得田地,B项
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是农民起义,阶级性质没有变,C项错误。
2023一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2023-2024 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城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龙山文化山西陶寺墓地已发掘的墓葬,大型墓圹穴宽大,葬具讲究,有棺有椁,随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随葬品较少;小型墓圹穴仅能容尸,多无木质葬具和随葬品。其中大墓占1%多,中等墓不到12%,小墓约占87%。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A.国家已经产生 B.已经跨入文明的门槛
C.阶级分化明显 D.打破了邦国林立格局
2.韩非说:“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胖易牧也,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据此可知,韩非子主张
A.依法治国 B.尊王贱霸 C.君主专制 D.严刑峻法
3.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这一标准的实行
A.说明修筑驰道的必要性 B.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C.体现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4.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言中写道:“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即叮咛)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据此可知,该农书
A.完善了古代的农本思想 B.恪守求真务实的精神
C.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反映 D.描绘了农民安居乐业
5.下表是宋代岁人钱物统计。据此分析,宋代
A.商品经济繁荣 B.铜钱流通全国 C.封建剥削繁重 D.农业持续发展
6.明神宗万历年间,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朝
A.内阁取代丞相制度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君相矛盾空前激化 D.中枢权力出现异化
7.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沿江左右,自西祖(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雇佣生产关系普遍 B.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C.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D.出现多种经营方式
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天地之气其至明而一变乎?沧海之运椭地圆体,其至西而东乎”“岂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归中外一家欤”等语。这表明魏源
A.颠覆了传统夷夏观 B.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C.拓宽了国人的视野 D.进行了自省式的反思
9.洪仁开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这些思想主张,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受民族资本主义影响 B.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阶级性质发生了质变 D.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10.《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
A.促使中华民族出现新觉醒 B.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推动了国人全面学习日本 D.利于日本文化传人中国
11.1914年12月28日,马星驰发表《急起直追》漫画(画面以一艘出洋远航的帆船为主体,船上满载货物)。该漫画展现出
A.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显著
C.民众爱国热情推动国货发展 D.实业救国得到国内普遍认同
12.1916年,袁世凯倒行逆施当了皇帝,但是,只当了83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中倒台并且一命鸣呼。1917年,张勋复辟寿命更短,只不过12天。这反映了当时
A.军阀混战和割据频发 B.封建专制毒瘤已被铲除
C.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3.下表为1917-1920年国内期刊“青岛”相关报道频次。据此分析,青岛成为舆论的焦点
A.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B.促使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C.提升了城市的传播力 D.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14.1932年,昆明市人口为14.37万人,1936年为14.2657万人,抗战前几年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而1937激增为20.5396万人,一年之后增加6.2万人,增长率为43%;到抗战结束时,昆明人口已近30万人,比战前增加了一倍。这从侧面揭示出抗战时期
A.正面战场形势日益恶化 B.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
C.云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 D.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
15.我国“一五”期间实施的工业化战略,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化模式相比,则是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的工业化。据此可知,我国的工业化模式
A.实现了工业化模式的创新 B.促进了工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C.有利于集中力量发展工业 D.旨在提高国有工业领导地位
16.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指出:“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该发言体现了我国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外交政策开始适时转变
C.遵循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旧唐书》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吊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宋初期,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961年秋,赵匡胤当众劝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释大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史称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鲩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牵制,规定驻京部队与地方部队实行轮换制,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设立枢密院管军事分割宰相军权。又设度支、盐铁、户部(称三司)分制宰相的财权。963年,“命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形成了以中央文官充任州一级长官的制度,节度使或卒或徙皆以文臣代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税收余额由转运使全部送至中央。这些措施对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使北宋长期处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
——据史绍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探析》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高祖推行官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官制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和光绪,他们不是掌握实权的人物,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初期目标就指向政治体制框架内的官僚势力,使自己陷入有着制度化、专门化和规模庞大的官僚队伍的包围之中。戊戌变法是“宫廷里面的革命”,基本就是康有为等一群维新派知识分子和官员把建议和奏折上书到光绪,光绪觉得建议很好,很快变成诏书和谕令布告全国。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在慈禧、光绪、守旧派、维新派之间,大家相互猜忌,各自私下准备采取行动自保,而最后的决定权又掌握在慈禧一人手中,结局也是以搜捕杀害维新派人士而剧终。
——摘编自袁杰王鹏飞《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深化改革的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并简析其启示。(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党的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使人感兴趣的一个事件,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质资源。组织阶段从1923年后期持续到1926年中,在此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以很有限的力量开始,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革命运动。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民主立宪乃国民革命之预定目标,外应世界潮流,内应国民要求,不可缓亦不能缓。战后新中国之政治,此其主流也。但和平建国、民主宪政的口号,不过是搪塞人民民主要求、坚持反动统治的一种手段。蒋介石一方面说“民主宪政不容再缓”,但又提出种种“先决条件”,阻挠民主政治的实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领导国民大革命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说明蒋介石为解决这一困境采取的举措。(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西方传教士为了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菜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围绕“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