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8 22:2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下册第 15课《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读准“鬻、誉、弗、夫”等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组词等方法,了解文言文大概意思。
3.探究路人的思维过程,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寓意。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言文大概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探究路人的思维过程,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板贴、翻页笔。
教学过程:
任务一:谈话激趣,初识“矛”“盾”
1.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贤圣哲的故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书,能增长智慧、给人启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学校要开展读书节活动,我们五年级的活动主题是:读智慧故事,学智者思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的火花”,一起读导语。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寓言故事,明矛盾之理,跟着智者学思维。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楚国的集市上,跟着古人学智慧。你们能猜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也是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跟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
矛这个字上小下大,第二笔是点,第四笔弯钩,撇要舒展。盾是防御用的,它的平撇和竖撇就像盾牌一样,保护住后面部件。
3.齐读课题
4.初识“矛”“盾”同学们,这是什么兵器?这就是矛,用于刺杀。这又是什么呢?就是盾,用于防守,这两种兵器是互相对立的。围绕矛和盾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了解故事的内容,就得多读书。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你们会读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的注音和注释自己再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预学反馈,走近“矛”“盾”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语气
(1)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课文中有几个比较难读的字,一定要读准。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字音。。鬻、吾、弗、夫读的完全正确,字正腔圆。
(3)指导联系上下文,根据注释理解“鬻、誉、弗、夫”的意思,借助字意再读,并了解多音字“夫”在句首的读音。这个字你会读了吗?请把这个字放在句子中读一读,带着同学们读一读。鬻的意思就是卖,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的?借助注释来理解字义是学习文言文常用的方法。
谁来说一说“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誉字,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可意思不一样,谁来完整的读一读这个句子,猜一猜这个誉是什么意思?誉的意思是称赞夸耀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誉这个字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的意思,是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好方法。同学们,这个字读什么呀?谁能用上刚刚同学说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弗是不能的意思。“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那个人不能回答。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文中还有一个字也读夫,以前我们遇到的这个字基本上都读一声夫,此处却读二声,是什么原因呢?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同学们请看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借用工具书来理解字义,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方法。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出韵味来。既然“夫”是发表议论,是作者的感慨,那么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夫”字的音就要拖长。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有点长,但是只要我们把长句子的停顿读好了,文言文的韵味就出来了。
2.读通句意,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夫字的音要拖长。夫-后面的“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限之矛”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来读,范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一起来读。这样文章的节奏就出来了,文言文的味道也就出来了。根据句意进行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像这样的长句子,文中还有一个,谁能用上刚刚学习的根据句意进行停顿的方法来读读这个句子?老师发现他刚才读的时候把“何如”进行了强调,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问句,而且这是一个对楚人进行质问的句子,带着这种语气语调带着同学们读一读。读好长句子,再来读全文就简单多了。师生合作诵读课文。老师读旁白,你们读对话。是不是越读越有味道啦!接下来我们来交换一下再读。(配乐)
任务三:创设情境,夸耀“矛”“盾”
1.朗读楚人的话,感受“盾”坚“矛”利
出示楚人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物不陷也。)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来到了热闹的集市。集市上人来熙往,叫卖声此起彼伏。听,楚人也正忙着吆喝呢!楚人啊楚人,你在干什么?那是得吆喝起来。你来吆喝吆喝?路人,你从他的吆喝声中听出了什么?听出了盾的坚固,好一个也字,有这种叫卖的感觉了。
通过他的吆喝,你感觉到了什么?他对自己的盾非常自信,信心十足,我们一起来吆喝吆喝。快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夸一夸你的盾!刚才他夸耀时用上了坚固这个词。他用了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坚这个字,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好方法。此处的坚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呢?坚硬无比,坚不可摧,坚不可破。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夸盾的坚。谁能用上刚刚你们组的词语再来夸一夸你的盾呢?箭射过来不会伤它分毫,刀砍过来也不会损坏,句中的哪一个词语能形容盾的坚固?“莫能陷”。是啊,什么东西都不能将它刺穿,这个盾就是最坚固的。谁再来吆喝吆喝你的矛?声音再响亮一些,吆喝声会传的更远一些。
2.从他的吆喝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矛也是信心十足啊!来来来,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夸一夸你的矛。他刚才夸耀时用到了一个词是锋利,他也用到了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利这个字,真是学以致用。这个矛锋利到了什么程度呢?句中一个哪词语能形容矛的锋利?“无不陷”。谁能把两个句子连起来吆喝吆喝?听了同学们的吆喝,老师也想来吆喝吆喝,想听吗?我们一起来吆喝吆喝吧!集市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快用我们自己的话同桌之间来夸一夸你的矛和盾,把顾客都吸引过来吧!
3.沉浸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学生进入情境,同桌互相夸耀。楚人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 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路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板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教师发问:楚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何如?何如?路人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质问?
任务四:借助导图,深思“矛”“盾”
1.借助演示走进路人内心
(1)演示启思:演示完成导图:请同学们以笔当矛,以课本为盾,自己来演示分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出现哪些结果?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走进路人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
刚才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你们讨论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路人思维的过程。下面有请一个小组的代表上台来演一演,谈一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究竟会出现几种可能,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上台汇报交流,其他同学提问或补充。
(3)指名评价
(4)你们走进了路人的内心!此处应该有热烈的掌声!
(5)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盾陷时,说明矛锋利,盾不坚固。当盾不陷的时候,则说明盾坚固,矛不锋利。无论哪种情形都说明,莫能陷的盾和无不陷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板贴:不可同世而立路人们经过巧妙地分析,发现了楚人的语言是自相矛盾的,于是发出了这样的质问:面对路人的质问,楚人的表现是?“其人弗能应也”。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一下他当时的情形?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2.与“楚人”深谈
(1)鼓励表达:此时,你想对楚人说些什么呢?
(2)揭示主旨:楚人夸盾与矛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盾与矛之间的关系,盾和矛一个是防守的,一个是进攻的,攻守之间要一决高下。不可能两者皆胜,所以只能是自相矛盾。楚人自己把“矛”和“盾”的作用夸大到了绝对化的程度,世界上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和什么都不能被刺穿的盾的。说话不能言过其实,不能前后抵触,要实事求是。说话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所以韩非子这样劝告楚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所以韩非子这样警醒世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学生反复朗读。
任务五:拓展积累,回味“矛”“盾”
同学们,自相矛盾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却时常出现自相矛盾的人或事。请看:
1.延伸拓展,加深认识
(1)人们一边高喊保护环境的口号,一边乱砍乱伐破坏环境。夫----和-----不可同世而立。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如何填写,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劝告人们。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人和事,也用这样的句式来警醒大家。
(2)教师小结:能学以致用,避免矛盾,就是人生的大智慧。同学们,让我们多读智慧故事,学智者思维。历史一直在记录着前人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打开典籍,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将迈向何方?中华少年们,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薪火相传。
2.阅读推荐:继续阅读《韩非子》中的《老马识途》。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借助注释 利 坚
联系上下文 无不陷 莫能陷
借助工具书 以子之矛 陷子之道
组词的方法 不可同世而立
15《自相矛盾》评测练习
一.读拼音,写汉字。
máo dùn róng yù fú néng yīng yě hé r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xiàn luò tóng shì ér l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 之:
(2)又誉其矛曰 其:
(3)吾盾之坚 之:
(4)其人弗能应也 其: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
三. 结合这课文来说说寓言的特点。
(1)寓言的故事都非常短,都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________。
(2)寓言中的人物都很好笑,如《自相矛盾》中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开始说盾很________,任何武器都________,后来又说矛________,没有什么穿不透。这句话本身就________。
四.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时期_______家。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版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回顾一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以及思路
本节课共有五个活动环节。层层递进,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任务一初识“矛”“盾”,以图片的形式,引出课题。出示矛、盾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先来感知矛、盾的作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任务二:走近“矛”“盾”,读通古文,感知大意。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入手进一步读通、读顺文本,老师重点指导文中关键句子,给学生读文言文一个抓手,进而一步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任务三:夸耀“矛”“盾”,本环节让学生走进创设的情景,感知楚人对矛和盾的过分夸赞,进而体会到后来弗能应也得尴尬局面。情境创设,更能让学生走进故事里面,在心里产生共鸣。任务四深思“矛”“盾”在教学时,让学生以笔当矛,以课本当盾,进行演练,独立思考,想一想“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出现几种情形,得出什么结论。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走进路人的内心,推想路人的思维过程。后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巧妙分析出楚人夸耀矛和盾时语言的自相矛盾。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楚人“弗能应也”时的情形,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同时采用和楚人对话的形式,明确了寓言故事的寓意。任务五回味“矛”“盾”拓展阅读,思维提升,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不足之处: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学生感到有点儿困难,不知如何表达,其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触”,主要有三种:就是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不一样;前面做的和后面做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由于时间问题,当时也没有去好好琢磨。我应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其表达,多些鼓励性语言,让学生更自信的完整表达,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