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2023 - 2024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化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选项 A B B C C C D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选项 A D A B B D D
1.【解析】A.因2HI(g) H2(g)+I2(g),化学方程式两边气体分子数相等,压缩容器体积使压强增大,平衡不发生移动,但由于体积减小,各组分的浓度增大,故颜色变深,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B. 合成氨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 ,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C.饱和NaCl溶液中, 氯离子浓度大 ,氯气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变小,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D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解析】A.1molS8分子中含8molσ键,因此32 g S8分子中所含σ键为32/(8×32)×8=1mol,正确;
B.根据SF6的结构模型可知,SF6是由S—F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错误;
C. S8 易溶于CS2 而难溶于水,根据相似相溶,S8是非极性分子,正确;
D.C2H2分子中所含的碳碳三键是非极性键,碳氢键是极性键,分子为直线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正确。
3.【解析】水分子的稳定性与化学键强弱有关系,因此⑥与氢键无关系。
4.【解析】A.交叉点,即v正=v逆,此点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交叉点后正反应速率应大于逆反应速率, 错误;
B.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则在第二次达到平衡之前,正反应速率应大于逆反应速率,错误;
C.压强高的反应速率快,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少,即5Mpa时的应先达到平衡,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正确;
D.温度高的反应速率快,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少,即500 ℃时应先达到平衡,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 错误。
5.【解析】A.钢铁腐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正确;
B.钢构件表面进行发蓝处理,形成致密的四氧化三铁,可隔绝O2、H2O与Fe的接触,防止形成原电池,正确;
C.采用外加电流法时,需将直流电源的负极接钢构件,使钢构件作为阴极,被保护,错误;
D.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较强,正确。
6.【解析】W原子的核外电子只有一种运动状态,则W为H原子,X 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三倍,则X为O原子,Y的氧化物常用作耐火材料,且基态原子 s 能级的电子总数等于 p 能级的电子总数,则Y为Mg原子,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性最强的含氧酸,是同周期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则Z为Cl原子。
A.H原子和O原子形成的简单氢化物是H2O,中心原子O原子是sp3杂化, 正确;
B.同周期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依次增大,但ⅡA族、ⅤA族反常,正确;
C.简单离子的半径:Cl->O2->Mg2+>H+ , 错误;
D. 氯元素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9种 正确。
7.【解析】A. HCO水解强于电离,呈碱性,溶液不可能为中性;错误
B. 水电离的c(H+)=1×10-12mol/L ,溶液可能为酸性或碱性,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I-且NH4+ 不能存在于碱性环境 错误;
C.Al3+与AlO相互促进强烈水解生成Al(OH)3,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D.通过计算,确定溶液为碱性,可以大量共存,正确。
8.【解析】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加快幅度大于正反应加快幅度,使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正确;
B .从图中可知,A转化为C和D为吸热反应,断裂1molA(g)化学键吸收的热量应大于形成1molC(g)和3molD(g)化学键所放出的热量,错误;
C. 据已知条件求得温度最高时氢氧化钠体积为40 mL的点,错误;
D.从a点到b点,溶液由氯化钠、碳酸氢钠混合液变为氯化钠、碳酸混合溶液,b点处有c(Na+)=c(Cl-),则a点到b点溶液中c(Na+)>c(Cl-),错误
9. 【答案】D
A.S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VIA族,错误。
B. H2O中O杂化形成的4个杂化轨道中2个被孤电子对占据,H2O的空间构型为V形分子,错误。
C.工业上由FeS2制备H2SO4发生的反应中SO3 + H2O = H2SO4为非氧化还原反应,错误。
D.K3[Fe(CN)6]用来鉴别Fe2+生成滕氏蓝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K++Fe2++[Fe(CN)6]3-=KFe[Fe(CN)6]↓,正确。
10、【【解析】A
A.根据滴定实验指示剂选择依据,变色明显的要求,石蕊溶液不能作指示剂,A错误;
B.X点对应溶质主要是NaHA,Z点对应溶质主要是Na2A,X点到Z点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A-+OH-=A2-+H2O,B正确;
C.据电荷守恒,c(Na+)+c(H+)=c(OH-)+c(HA-)+2c(A2-),因为Y点对应的溶液中c(HA-)=c(A2-),所以c(Na+)+c(H+)=c(OH-)+3c(A2-),C正确;
D.H2A HA-+H+,Ka1=,由于W点c(HA-)=c(H2A),故Ka1=c(H+)=1.0×10-2.3;
HA- A2-+H+,Ka2=,由于Y点对应的溶液中c(HA-)=c(A2-),故Ka2=c(H+)=1.0×10-9.7;H2A HA-+H+与HA- A2-+H+相减即得H2A+A2- 2HA-,此时的平衡常数K===1.0×107.4,D正确。
11.【解析】 B
A.由图知温度升高,Y体积分数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A正确;
B.该反应中W是固体;增大压强,Y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m <n+p,B错误;
C.K只受温度影响,且对吸热反应来说,温度升高,K增大,KB<KC ,C正确;
D.A、C两点温度相同,C点压强大,则C点的速率大于A点,D正确。
12.【解析】【答案】B
A.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Zn比Cu活泼,Zn失去电子为负极,则盐桥中的K+移向CuSO4溶液,正确;
B.电解精炼铜时,粗铜中的锌、铁等活泼金属先失电子,生成锌离子、亚铁离子;精铜电极上铜离子得电子,所以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减小,错误;
C.装置丙中阳离子交换膜能避免氯气与碱反应,正确;
D.铅﹣硫酸蓄电池放电时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硫酸浓度不断减小,正确;
13.【解析】依据电离平衡常数和水解平衡常数的计算,得出c(CH3COO-)>c(Na+)
A.据电荷守恒:c(CH3COO-)+c(OH-)=c(Na+)+c(H+),因 c(Na+)=0.1 mol/L,错误;
B.据质子守恒:c(CH3COOH) +2C(H+) =c(CH3COO-)+2(OH- )错误;
C 依据电离平衡常数和水解平衡常数的计算,得出c(CH3COO-)>c(Na+), 错误;
D. 据电荷守恒:c(CH3COO-)+c(OH-)=c(Na+)+c(H+),因c(CH3COO-)>c(Na+),则c(H+)>c(OH-)正确.
14.【解析】 A.硫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硫化银沉淀,没有沉淀的转化,无法判断Ksp(AgCl)与Ksp(Ag2S)的大小,错误;
B .5ml0.1mol/l FeCl3 溶液有剩余,会与KSCN溶液变色,不能证明Fe3+与I-之间的反应属于可逆反应,错误;
C.98%的硫酸加入2ml 0.1mol/L K2Cr2O7溶液中会释放热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错误;
D.CH3COO— 水解能力强,结合H+的能力强,正确。
二、填空题(包括4小题,共58分)
15.(14分)
【答案】每空2分
(1) 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3d64s2)
(2)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
(3) Mn2+的3d轨道电子排布为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
(4)2
(5) Al
(6)< ,原因是H2O中中心O原子采取sp3杂化,键角约为105°;CO2中中心C原子采取sp杂化,键角为180°
【解析】(3) o为Mn元素,其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2,Mn2+的基态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其3d轨道为半充满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其失去第3个电子时比较困难,而Fe2+的基态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其3d轨道再失去一个电子即为半充满结构,故其失去第3个电子比较容易
16. (16分)
【答案】每空2分
(1)
(2)高温
(3)abeg(4分,写对1个给1分,错选为0分)
(4)①0.01
②<,温度升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ΔH<0
③a
【解析】(1)25℃,101kPa时,甲烷的燃烧热ΔH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该反应的ΔH=+202 kJ·mol-1>0,且反应的ΔS>0,自发进行的条件:ΔG=ΔH-TΔS<0,故该反应高温时自发进行;
(3)a.恒容,再充入少量氦气,不改变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分压),正、逆反应速率不变,a正确;
b.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b正确;
c.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当反应达平衡状态时,2v正(H2) =3v逆(H2O),c错误;
d.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增多,但反应物的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d错误;
e.断裂4molC=O,表示消耗2molCO2;生成6molH-H,表示生成6molH2,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e正确;
f.单位时间内生成2nmolH2O的同时生成nmolC2H4,都代表v正,f错误;
g.绝热容器中,容器内的温度不再变化,能够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g正确。
(4)①运用三段式的计算平衡常数
②由图可知,温度升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ΔH<0;
③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转化率,故不使用催化剂,200℃ 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位于图中的a点。
17.(14分)
【答案】每空2分
(1)搅拌、适当加热、适当增加硫酸的浓度(写出两种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CaSO4、SiO2(写出一种得1分)
(3) TiO2+ + 2H2O H2TiO3 ↓+ 2H+ (没有条件只得1分;漏写“↓”只得1分)
(4)防止高温下镁和钛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1412℃
(5)2Fe2+ + H2O2 + 2PO43- + 2H+= 2FePO4↓+ 2H2O(漏写“↓”只得1分)
(6) 2FePO4 + H2C2O4 + Li2CO3 2LiFePO4+ H2O↑ +3CO2 ↑ (高温、灼烧都可以)
【解析】
审题要点:①了解产品、原料及题干信息②分析各步的反应条件、原理及物质成分③理解物质分离、提纯、条件控制等操作的目的及要点④关于规范答题的细节要求。
具体解析:(1)明确原料预处理的目的,加快液固反应的常用方法有粉碎、搅拌、升温、加大浓度等,再结合流程图,就可写出。
(2)钛铁矿[FeTiO3(钛酸亚铁),含有少量SiO2、MgO、CaO等杂质]中加入稀硫酸,SiO2是酸性氧化物不能反应,也不能溶解于水;CaSO4是微溶物。
(3)根据已知条件溶液乙中TiO2+可以发生水解,结合流程中反应条件是加热,还有过滤操作后得到H2TiO3和滤液,可以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4)根据流程中信息:由镁在高温条件下将TiCl4还原为Ti,镁和钛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镁还会和氮气反应,所以必须隔绝空气,需要在Ar气氛围中进行;
反应后得到Mg、MgCl2、Ti的混合物,可采用真空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钛单质,根据表格中四种物质的熔沸点数据,可知加热温度略高于1412℃时只有钛是固体,其他三种物质为气态。(5)据流程图可知反应物、生成物,再依据氧化还原配平的步骤即可。
(6)根据流程图中信息可写出熔烧制备LiFePO4的反应物、条件,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确定生成物、配平方程式。这只是磷酸亚铁锂的传统制备方法,此处可以更新。
18.(14分)
【答案】每空2分
(1)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2)NH4++H20 NH3H2O+H+
(3)①CH3COONH4 ②2、3两试管现象相同(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4)取5mL无水乙醇,加入0.5g Mg(OH)2,无明显变化
(5)观点2正确(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6) Mg(OH)2(s) Mg2+(aq)+2OH﹣(aq),NH4Cl溶液浓度越大,结合OH-能力越强,上述平衡越易向右移动。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化学试题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Be:9C:120:16C:35.5Ar:4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坐务必用0.5是米照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衷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对2(g)一H(g)+(g),增大平衡体系的压强(压缩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B.合成NH的反应,为提高NH的产率,工业上采用了10MPa一30MPa的高压
C.氯水中存在平衡:CL,+H,0一HCl+HCIO,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收集C
D.反应C0(g)+N0(g)=C0(g)+N0(g)
△H<0,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
向移动
2.下列模型分别表示CH,SgSF6的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32gS分子中含有1molσ键
B.SF6是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分子
C.S易溶于CS,而难溶于水,是非极性分子
D.CH2分子是含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SFa
3.下列现象与氢键有关的是
①NH,的熔、沸点比第VA族其他元素氢化物的高;
②小分子醇、羧酸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③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
④尿素的溶、沸点比醋酸的高;
⑤邻羟基苯甲酸的熔、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低;
⑥水分子高温下也很稳定。
A.①②3④56B.①②8④5
C.①②3④
D.①②③
4.对于可逆反应A(g)+2B(g)三2C(g)(正反应吸热),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
转
s00
1 MPa
5 MPa
-100℃
C
高二化学
第1页(共6页)
5.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可以对桥体钢构件采用多种方法防腐。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
A.防腐原理主要是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
B.钢构件表面进行发蓝处理是为了隔绝空气、水等,防止形成原电池
C.在翔构件上绑上锌块的保护方法叫外加电流法
D.钢材中加人CNi形成不锈钢材料以减缓腐蚀速率
6.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原子的核外电子只有一种运动状态,
X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三倍,Y的氧化物常用作耐火材料,且基态原子;能
级的电子总数等于p能级的电子总数,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性最强的含氧
酸,是同周期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W与X形成的简单氢化物中X原子是p杂化
B.Y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两种元素
C.简单离子的半径W>X>Y>Z
D.Z元素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9种
7.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中性溶液:K、Na、Ct、HCO
B.由水电离的c(H)=1×102mol/L:Na、NH4、I厂、NO
C.ACl溶液:K、Na、S02、A102
D.常温下,叠=01ma:L的溶液:rK,S0、0
8.下列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A.图甲:在一定温度下,某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C(g)+3D(g)
反物
B(g)+2D(g)
生成
A(g)
反应过程
反应过程
图甲
图乙
B.图乙:断裂1molA(g)化学键吸收的热量小于形成1molC(g)和3molD(g)化学键所放出
的热量
C.图丙表示实验的环境温度为20℃,将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体积分别为V1、V2的HS04、Na0H
溶液混合,混合液的最高温度随V(NaOH)的变化(已知V,+V2=60mL)
湿度/℃
25D
62.4
287
150
49g
2A3
-150
125
250
0102030405060
T1567
V(NaOH)/mL
(注:一表示电紅包位由线图;…录示电极电压南战图:)
图丙
图丁
D.图丁表示利用盐酸滴定某溶液中碳酸钠含量的电位滴定曲线图,a到b之间存在:c(Na)
高二化学
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