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07:4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考试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蕴含着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等精神内核,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也需要各类媒体、学者、商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党和政府要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教育,发挥各级组织的引导作用,共同宣传、解释、介绍及传播传统节日中优秀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人民论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材料二:
又到月圆中秋时,沪上多彩文旅活动让广大市民在节日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9月9日,松风听音名家古琴展(首展)亮相上海松江泗泾古镇,李朝阳、吴明涛等古琴演奏名家为观众带来一场独特的中秋古琴音乐会。次日,上海市民艺术大课堂——淮音戏曲课堂迎来中秋专场,学员在此学唱中秋歌曲的淮音表达。上海保利大剧院也发出“穿上国风服装,打卡不一样的花好月圆”的邀约。
内蒙古博物院在9月8日至9月11日连续推出“中秋手作——千秋鉴团圆”“中秋课堂《玉·见文明》”“特别企划——趣看文物·中秋篇”等活动,让观众在博物馆里感受中秋古韵、共话家国团圆。其间,博物院还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沁苑校区全体师生奉献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文化课堂,让大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于9月7日发放5000张陕西文旅惠民卡,游客可用来购买享受惠民补贴的文化演出和旅游景区门票。陕西多家景区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惠民礼包。白鹿原影视城推出“走进白鹿秋色,惠享美好生活”中秋微度假系列主题活动,游客可以在景区吃月饼、赏月圆、诵诗书、行汉礼,感受传统文化。景区还向全国教师发出邀请,教师本人凭相关证件即可免费乘坐观光扶梯、观看演出。
湖北不少景区推出光影盛宴,点亮中秋夜空,将赏月、拜月祈福等民俗活动融入现代科技之中。9月10日至12日,荆州方特推出超级月亮主题造景,炫酷的动态光影秀和柔美的汉服舞蹈快闪携手营造“月下游园,共赏风雅”的唯美浪漫意境。武汉植物园“奇幻森林夜游”活动精彩继续,游客可在王莲展示区看明月映水照花影,还能与10米高的“超级大月亮”合影留念。
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暨千机秀点亮云台山,表演秀在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上演。届时,1000架无人机集结,融合中秋月圆、竹林七贤、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元素,打造让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奇观。云台山中秋游园会国风演艺、潮玩打卡、浪漫夜游等项目将为游客带去别样体验。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多彩文旅活动感受花好月圆》)
材料三:
这个中秋,在烟台体验过中秋节的还有一批“特殊”的外国友人。中秋节前夕,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巴沙以及俄罗斯塔斯社驻上海记者伊万等一行走进烟台,以外国记者的视角记录烟台,实地感受中秋的浓厚氛围。
“我在中国待了很多年了,对中秋节最大的感受就是很热闹。”在东山宾馆,巴沙带着女儿一起跟师傅学习制作月饼,看着女儿开心的模样,巴沙高兴地说:“以前只吃过月饼,不知道制作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次很有趣的体验,这个中秋节我和家人们也在中国团圆了。”
学习制作月饼、打卡百年老街所城里、观摩海阳沙滩雕塑……作为俄罗斯第一电视台的记者,巴沙这次来烟台,也带着自己的任务。“烟台是一座很美的城市,有文化浓厚的老街,也有现代化的建筑。”在烟台,他们一路观摩一路用镜头记录,巴沙告诉记者,这次回去之后,他也会把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俄罗斯的观众。
(摘编自潇湘晨报《“老外”在烟台过中秋节,难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B.注重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可以展示我国文化独特魅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C.传统节日让仪式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人们通过传统节日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D.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携起手来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加强文化符号与载体建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节日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传统节日的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上海、陕西、湖北等地的中秋活动有音乐会、吃月饼、赏月圆等,这些活动依然是中秋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D.湖北一些景区的中秋活动融入现代科技,推出光影盛宴,如荆州方特炫酷的动态光影秀和云台山千架无人机表演。
3.下列诗句中,不体现中国传统节日仪式的一项是( )(3分)
A.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B.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儿团圆月。
C.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D.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我国当前应如何更好地推广传统节日文化。(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最后一颗子弹
张建春
老洪在日本鬼子挺着刺刀包围上来时拉响了手榴弹,血肉横飞。老洪壮烈牺牲,小鬼子也倒下了四五个。
就在拉响手榴弹前的一瞬间,老洪用肩膀狠狠地撞了下身边的四伢子,塞给了四伢子一颗子弹。四伢子在子弹。四伢子在老洪的撞击下,顺着山坡一路滚了下去,醒来时残阳似血,战场已归于平静。
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阻击战——老洪带领着十多个战士,坚守在山坡上,阻击数倍于己的日本鬼子,为团部机关的转移争取时间。战斗异常激烈,从早上开始。太阳西斜时,阵地上只剩下老洪和四伢子。
醒来的四伢子大声哭喊,疯了一般向山上冲去,他要找老洪和战友们。
①只有硝烟和血,一地的草木都焦煳蜷曲。
四伢子找了根棍子,将自己快散架的身体支撑起来,把目光投向越来越黑的天际。
四伢子被腰间的硬物硌了一下,顺手一摸,想起来了,是老洪在最后的关头塞给他的一颗子弹。
四伢子的心又一次颤抖,他对着升起的月亮一再打量老洪塞给自己的子弹。子弹在月光下闪着黄澄澄的亮光。
月亮浑圆,天幕低垂,似乎快贴到地面上了。
四伢子放声大哭。一队战士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要不是老洪狠命地撞开他,他也会和老洪一样血肉溅满山坡。
四伢子用子弹的尖头狠狠地向胸口戳去,疼痛唤醒了他。他拖着重重的身体,一步步向北,向北。老洪说过,大部队要向北转移,北边有根据地,有家。
四伢子找到了大部队。作为阻击战的唯一幸存者,四伢子成了英雄。
四伢子跟随大部队继续与鬼子作战,他一次次冲锋陷阵,像狮子一样勇猛,成了名震一时的猛将、虎将,也成了一位战斗指挥员。
在战场上,枪炮停息的间隙,四伢子总要把藏在怀里的老洪塞给他的子弹掏出来,深情地抚摸。他不止一次地揣摩老洪最后关头塞给他子弹的意思,始终迷迷茫茫的,不敢确定。
四伢子记得,老洪牺牲前,在战斗间隙也是爱把玩子弹的——他将一颗黄澄澄的子弹擦来擦去,用手擦,用衣襟擦,有时还吐口唾沫使劲擦,擦完再小心地揣进怀里。老洪塞给他的子弹是平时擦拭的那颗吗?
四伢子有过一个想法,他以为老洪是把子弹当作了种子——阻击敌军的战士都牺牲了,仅剩下四伢子,四伢子便是种子,剩下的最后一颗子弹也是种子。
②四牙子以为找到了答案,唯一的答案。
几乎是和老洪一样,四伢子接到了一道死命令——阻击进犯的日本鬼子,掩护机关转移。
战斗打响了,鬼子一次次向四伢子率众守卫的阵地进攻。鬼子被打下去,再进攻。再进攻,再阻击。子弹横飞。刺刀拼弯了,砸直了,再拼杀。四伢子和战士们没有一个孬种。
战士们一个个牺牲,弹药消耗殆尽,最后的阵地上仅剩下一面残破的旗和四伢子一个人。鬼子哇哇叫着冲了上来。阵地上,四伢子找不到一颗子弹,他突然想起怀中还有那颗老洪塞给他的子弹,四伢子撕破衣襟将子弹按入枪膛。
四伢子对天狂笑,将枪口对准了太阳穴。四伢子忽然又找到了一个关于这枚子弹的答案:老洪塞给他的是一枚“光荣弹”。
就在四伢子要扣动扳机之时,他的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军号,援军到了……
之后的日子,四伢子怀揣老洪塞给他的那颗子弹南征北战。部队开赴朝鲜时,他也随身带着这子弹。
四伢子一有空闲就把子弹从怀里掏出,完整地重复老洪的动作:用手擦,用衣襟擦,再吐口唾沫使劲擦……日久天长,弹壳似乎变薄了,却更加光亮炫目。
九十五岁的四伢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临终前把子弹留给了孙子。子弹的故事他讲了许多遍,但他一直没告诉后人,老洪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③四伢子是作为父亲的老洪留下的种。
四伢子的孙子把四伢子留下的子弹交给了当地博物馆,作为红色文物保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鬼子被打下去,再进攻。再进攻,再阻击。子弹横飞。刺刀拼弯了,砸直了;再拼杀”,表现了战士们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决心。
B.作者通过对老洪在战争间隙擦拭子弹的一系列描写,暗示了老洪塞给四伢子的子弹就是他平时擦拭的那颗,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期望。
C.四伢子一有空闲就把子弹从怀里掏出,完整地重复老洪的动作,这其中既有对当年战争生活的追忆,也饱含着对老洪的深切怀念。
D.四伢子怀揣子弹南征北战,到朝鲜战场上也随身带着,因为这么多年四伢子已经习惯了,这颗子弹也变成了他在战场上的护身符。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后一颗子弹”是线索,贯穿老洪和四伢子两代人的战争生活,使情节更加集中。
B.句子①语义上与上下文段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极力渲染了战后的凄惨与悲凉。
C.四伢子曾猜想自己和子弹是老洪留下的种子,句子②中“以为”却暗示这个想法是错的。
D.句子③中的“种”,既照应了上文“老洪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寄寓了父亲的期望。
8.标题“最后一颗子弹”寓意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含意。(6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青春·革命·传承”,请围绕关
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召入输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蹋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摧,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六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四》)
材料二: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陛下启言者A路B故群臣敢论C得失D若础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迁,指官职升迁,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迁”意思相同。
C.明年,指第二年,与《琵琶行并序》中“明年秋”的“明年”意思相同。
D.卒,指死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未成年时拜见吴人顾况,很少夸赞他人的顾况对他大加褒扬,认为他是难得出现的文人。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拔萃。
B.宰相嫌弃他越职言事,流言说他违反孝道,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于是白居易被黜为州刺史;王涯又说他不宜治郡,于是被追贬为江州司马。
C.白居易遭到排斥后纵情诗酒,在履道里定居,与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畅享游赏之乐,自号醉吟先生;又酷爱佛教,经常吃素,自称香山居士。
D.白居易作诗以六义为主,不求艰难,写成后会让家里的老婆婆先读,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其诗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
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4分)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4分)
14.材料二中说:“居易累以忠鯁遭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忠鯁”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潇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
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作者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3)“长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诗人常借这一意象抒发时光易逝的幽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永丰村三面环山,南面水口,形成天然圈椅,洙溪河蜿蜒穿村而过。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低地依次而建,①________。整个村落古宅群村西多而集中,村东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两种石板铺成,纷繁有序,由南向北缓缓上升,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设计②________。目前,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已经划定:永丰村所有古建一律不再拆除及易地迁移,不得建古建筑中心区域新房。如此一来,永丰村古宅、古河、古道、古桥③________,浑然天成,可谓处处小桥流水人家。路边一片花海,迈步进入,总会惊起群群飞鸟。天一黑,灯光渐渐熄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星光和蛙声一片。闫峰放弃在上海从事的设计工作,在这里建设了融合民宿、染坊、酿酒、陶艺等功能的“山里研工社传统手艺研习基地”。他说,永丰村有一种潜藏的美丽,这里的文化底蕴、淳朴民风、山水风光都深深吸引着他,这里有设计的源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改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小题。
江南多梅雨。“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①________,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②________,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③________,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上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语段中,多处使用引号。请结合语境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引号用法及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改变你对世界、对生活原有的认识。
请以“________走进了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故事完整、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 【解析】C.“传统节日让仪式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人们通过传统节日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错误。原文是“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故选C。
2.B【解析】A.“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难以”不等同于“无法”;C.“上海、陕西、湖北等地的中秋活动有音乐会……这些活动依然是中秋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错误,选项所列出的“音乐会”不属于中秋传统文化活动形式;D.“湖北一些景区的中秋活动融入现代科技,推出光影盛宴,如……云台山千架无人机表演”错误,云台山千架无人机表演在河南焦作。故选B。
3.B【解析】
A.提到重阳节插茱萸习俗;
B.诗人感慨自己与家人一年能团聚多久,没有体现中国传统节日仪式;
C.提到除夕年夜饭,用椒柏酒向长辈们敬酒的习俗;
D.提到端午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喝菖蒲酒的习俗。故选B。
4.①首先指出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带给人们丰富的享受,我们要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②其次强调仪式对人们形成文化认同、获得精神享受以及彰显传统文化、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③最后指明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加强文化符号与载体建设,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解析】从第一段“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可知,材料一首先指出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带给人们丰富的享受,我们要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从第二段“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可知,其次强调仪式对人们形成文化认同、获得精神享受以及彰显传统文化、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从第三段“传统节日蕴含着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等精神内核,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也需要各类媒体、学者、商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可知,最后指明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加强文化符号与载体建设,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5.①全力打造节日文化盛宴,举办多彩文旅活动。
②充分利用群众假日需求,实施文化惠民措施。③新式体验享别样节日,科技助力文化推广。
④借外国友人视角平台树文化自信,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答对1点得2分。任意答对2点得满分)
【解析】从材料二“沪上多彩文旅活动让广大市民在节日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内蒙古博物院在9月8日至9月11日连续推出‘中秋手作——千秋鉴团圆’……等活动,让观众在博物馆里感受中秋古韵、共话家国团圆”可知,可以全力打造节日文化盛宴,举办多彩文旅活动。
从材料二“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于9月7日发放5000张陕西文旅惠民卡……”可知,可以充分利用群众假日需求,实施文化惠民措施。
从材料二“湖北不少景区推出光影盛宴,点亮中秋夜空,将赏月、拜月祈福等民俗活动融入现代科技之中……”“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暨千机秀点亮云台山,表演秀将在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上演……”可知,新式体验享别样节日,科技助力文化推广。从材料三“这个中秋,在烟台体验过中秋节的还有一批‘特殊’的外国友人……他们一路观摩一路用镜头记录,巴沙告诉记者,这次回去之后,他也会把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俄罗斯的观众”可知,可以借外国友人视角平台树文化自信,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6.D 【解析】“这颗子弹也变成了他在战场上的护身符”说法有误。四伢子并非是因为习惯才带着这枚子弹,而是因为这是战友、父亲留给他的,而且根据原文“四伢子对天狂笑,将枪口对准了太阳穴。四伢子忽然又找到了一个关于这枚子弹的答案:老洪塞给他的是一枚‘光荣弹’”可知,四伢子在战场上也曾面临生死危机,他甚至想要用这枚子弹自尽,子弹并非护身符。故选D。
7.C【解析】“暗示这个想法是错的”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说这个想法是错的,且原文“四伢子忽然又找到了一个关于这枚子弹的答案”中的“又”说明四伢子和作者都认可前面的这种想法。故选C。
8.①浅层含义:指老洪临死前留给四伢子的最后一颗子弹。②深层含义:最后一颗子弹是种子,是老洪留给四伢子活下去的希望,也希望四伢子能继承革命精神,继续战斗;最后一颗子弹又是革命战士宁死不降的光荣弹。(答对一点3分,二点6分)
9.①本文的四伢子和老洪将自己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上,他们面对敌人毫不退缩、英勇善战。
②作为战士,老洪与四伢子有牺牲自己也无怨言的革命大无畏精神。③保卫祖国、守护人民的爱国精神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
10.BDE 【解析】句意: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发扬君主盛德的办法。
“言者路”是“启”的宾语,后面B处断开;
“论得失”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
“若黜之”是假设的情况,“黜之”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
“非……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
故选BDE。
11.B【解析】B.错误。升迁。/贬谪、降职。句意:升任左拾遗。/被贬谪的忧愁失意的文人。
12.D 【解析】“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不正确。原文中“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意为“像山东百姓谈论庄稼之事,字字句句都非常朴实”。故选D。
13.(1)当时皇帝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适当,白居易于是乞请调任外官。(“才下”“宜”“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于是写了这首长诗,作歌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4分。“为”“凡”“命”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元和四年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赋以赈救饥民,且多放出一些宫女;
②在殿中答对时持论刚正耿直,直言皇帝错了;
③武元衡被杀后,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抓捕盗贼,触怒宰相。(每点1分)
【解析】①由“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渗。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可知,元和四年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赋以赈救饥民,且多放出一些宫女;
②由“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可知,在殿中答对时持论刚正耿直,直言皇帝错了;
③由“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可知,武元衡被杀后,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抓捕盗贼,触怒宰相。
【参考译文】
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见了白居易的文章,脱口而出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灭绝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宫女。宪宗多所采纳。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耿直,皇帝不理解,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能忍受这个,一定要贬逐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们,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允许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如同姜公辅以学士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奉养家人,下诏许可。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这时候,盗贼刺杀武元衡,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请求赶紧抓捕盗贼,洗刷朝廷耻辱,把务必抓住凶犯作为要求。宰相嫌他越职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很久之后,调任为忠州刺史。入朝担任司门员外郎。当时皇帝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适当,白居易于是乞请调任外官。出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材料二: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年纪大不肯做官,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的人们羡慕他们。白居易的诗以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像山东百姓谈论庄稼之事,字字句句都非常朴实”。
15.D 【解析】“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错,尾联都是虚写,写想象的季节里南轩竹的形象品格,“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只有“想象”没有“回忆”,“虚实相生”错,手法判断错误,应该是整首诗歌“虚实相生”。
16.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6分)
17.(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大江东去,浪淘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每空1分,多字、错字等该空均不得分)
18.①错落有致 ②独具匠心 ③相映成趣(每处1分)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面对永丰村的介绍,永丰村的古宅是极富情趣的,故填“错落有致”。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第二空,语境是说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设计独特巧妙,故填“独具匠心”。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第三空,“相映成趣”突出趣味,与主语“古宅、古河、古道、古桥”搭配恰当,故填“相映成趣”。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
19.示例:目前,永丰村所有古建一律不再拆除及易地迁移;已经划定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不得在古建筑中心区域建新房。(3分)
【解析】本段文字的中心是“永丰村所有古建”,所以三个分句要围绕这个中心逐层展开,分号的使用也表明层次的区分。“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已经划定”,这一分句与前文语境中的陈述重点“永丰村古村落建筑”关联不够紧密,把“永丰村所有古建一律不再拆除及易地迁移”放在前面。
“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已经划定”,应改为“已经划定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以便与上下文的陈述对象“永丰村所有古建”保持一致。“不得建古建筑中心区域新房”中定语“古建筑中心区域”语序不当,应为“不得在古建筑中心区域建新房”。
20.措辞典雅富有美感;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更能体现自然环境的优美,体现古文化村落保护的成效。(4分)
【解析】“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分句结构一致,字数相等,句式整齐。
整句表达能够增加文字典雅的美感,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典雅的美感符合古文化村落保护的内容,整齐的句式与前后文散句结合,错落有致,富有诗意,与自然环境的优美相映生辉。文段内容是记叙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既有历史文化厚重的一面,也有乡村自然秀美的一面,改为整句可以增加文字典雅的特点,而原句“路边一片花海”中陈述对象为“路边”,与上文“可谓处处小桥流水人家”衔接不够紧密,而“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强调突出人走入花海后的效果,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环境的优美,体现古文化村落保护的成效,所以改句表达效果更好。
21.①适逢梅子成熟;②转眼下起雨来;③“梅雨”也有可爱之处。(每处2分)
22.①“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引号表引用,所引诗句增强了文段的文采并富有诗意;②“霉”中的引号表强调,于强调中解释了“霉”是因为梅雨而来。(4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这篇文章的主题在于讲述一个特定的人或地方如何走进你的生活,改变你对世界和生活的原有认识。这需要我们挖掘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美好,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这些改变来成长和进步。
1.主题分解
(1)主题一:
生活中的转变:描述一个具体的人或地方如何进入你的生活,如何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这个转变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无论结果如何,它都是你成长的一部分。
(2)主题二:
成长的痕迹:通过这个转变,你学到了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新的观念、新的理解或者你如何从一个更成熟的角度看待世界和生活。
(3)主题三:
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描述这个人与你、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你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2.写作角度
(1)描述具体的场景和人物,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你的经历。
(2)着重描绘你的感受和思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你的行为和决策。
(3)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去描绘这个转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旨在展示一个特定的人或地方如何改变你的生活,以及你如何从这个改变中成长。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到生活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而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写作时,可以先补充标题,如“温暖走进了我的世界”。文章开篇可以采用倒叙的结构形式,由一张照片引出所要写的人物旅游团里的叔叔阿姨们。主体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我遭遇家庭变故,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于学不进去;再写利用暑假到泰山去游玩、散心,在旅游团里遇到了很多好心人,他们帮助我,安慰我,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情,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最后写面对巍峨的泰山,心胸为之开阔,更加感受到以前的自己沉浸于个人的渺小情感中,放弃大好前程,是多么狭隘,于是决定早早回家,做自己该做的事。
(二)参考立意
1.改变,走进了我的世界。(写参加志愿者活动,感受到人不能只为自己,而应承担一份社会责任)
2.美好走进了我的世界。(写回老家,感受的乡情之美,改变了我冷淡的个性)
3.勇气走进了我的世界。(写在父母的爱与陪伴下战胜困难,挑战成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