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学术练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儒者欲尊德性 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 事功:事业和功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B.后人贵经术
C.马牛而襟裾 D.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B.我欲托之空言
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D.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6.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章学诚(1738—1801),字______,号______,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他的________是继《史通》之后的重要史学理论著作,重在阐发史学的本质意义、论述史学的作用。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7.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切:切合。
B.知《春秋》之将以经世 经:治理。
C.而面目迥殊 殊:不同,差别。
D.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果:果然。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B.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
C.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
D.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反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2)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3)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右之器以欹 欹:倾斜,这里指“倾斜的物品”。
B.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比:比拟。
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 涉:经历。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宜:应该。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 于是乎有裨焉
B.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然则以节言竹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予观而喜之 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②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⑤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 ⑥故让国,大节也 ⑦好植竹,取其节也 ⑧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A.①⑦⑧ B. ②③⑤ C.④⑤⑥ D.④⑤⑧
14.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之亭”。作者看到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为人处世,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他日必能做到应对自如。黄中立却不是这样的。
15.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2)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3)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2. 答案:C 解析: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动词,写作;动词,是。B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表比较。D项,介词,因为;介词,用。
3.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做事。B项,古义:谈论学问。今义: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D项,古义:社会现实。今义:事理人情。
4. 答案:B 解析: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5. 答案:B 解析:B项为省略句,其余三项为被动句。
6. 答案:实斋 少岩 思想家 文学家 史学家 《文史通义》
答案:
7.D 解析:D项,果,果真。
8.D 解析:A项,①写,②作为;B项,①所以,②缘故;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D项,因为。
9.D 解析:D项,应为“作者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
10.(1)我要把我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深切彰显啊。
(2)是因为他们只是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3)史学可以有助于世的原因,是它本来就不是空洞的著述啊。
答案:
11.D 解析:D项,宜,适宜。
12.B 解析:A项, 兼词“于之”,从花草树木中;语气词,无义。B项,均为介词,用、拿。C项,均为副词,表顺承,才;表范围的限定,只。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13.C 解析:①②③⑧中“节”取实义, ④⑤⑥中“节”取象征义,⑦二者兼而有之。
14.D 解析:《礼记·中庸》的注书上是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另外,在作者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
15.(1)的确,里面有什么就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
(2)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
(3)所以辞让国君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对于泰伯就做对了,对于季子就没有做对。
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为了玩赏爱好而已?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警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把它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是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它改变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就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否则)又能拿什么崇尚竹呢!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就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比较适宜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完备了,用不着到外面去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其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生长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君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对于泰伯就做对了,对于季子就没有做对;用死来守住自己的节操,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谋划,一旦某天遇到事情,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