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练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舛漏(chuǎn) 菑(zī) 畲(shē) 潢潦(huánɡ)
B.摭拾(zhě) 剿袭(jiǎo) 绛紫(jiànɡ) 谀佞(nìnɡ)
C.无稽之言(jī) 庶乎(shù) 襟(jīn) 裾(jù)
D.名誉(yù) 誊写(tēnɡ) 润身(rùn) 刘挚(zhì)
2.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乐道人之善也 道:说。 B.而其中小有舛漏 舛:差错。
C.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摭:拾取。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无稽之言,剿袭之说 B.欧阳永叔与学者言
C.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D.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马牛而襟裾 B.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C.焉足重哉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B.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C.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D.此子书之一变也
6.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顾炎武(1613—1682),__________(朝代)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他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人称__________。昆山(今属江苏)人。曾参加“______”反对宦官擅权的斗争。一生严于律己,操行卓越,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精神。顾炎武著作,有《亭林诗文集》、__________、《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7.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道人之善也。
(2)文章岂不贵,______________。
(3)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著书之难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夫怪力乱神之事 怪:奇怪。
B.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就:接近,触及。
C.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 尚:还,还是。
D.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足:值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B.《著书之难》这则文字,以古证今,大有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之慨,表现了他复古主义的情调。
C.顾炎武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作者以“文人”称呼当时的文学之士。
D.《文人之多》引用古人论述,联系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来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2)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6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②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②柙:xiá,木笼。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4.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项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参考答案
1. 答案:A 解析:B项,“摭”应读“zhí”,“剿”应读“chāo”;C项,“裾”应读“jū”;D项,“誊”应读“ténɡ”。
2. 答案:A 解析:A项,道,称道。
3. 答案:B 解析:B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 答案:C 解析:C项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称道。其他三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5. 答案:D 解析:D项是判断句,其他三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6. 答案:明末清初 亭林先生 复社 《日知录》
7. 答案:(1)纪政事也 察民隐也 (2)经训乃菑畲 (3)其视成书太易 而急于求名故也 (4)有损于己 无益于人
答案:
8.A 解析:A项,怪,怪异之事。
9.D 解析: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对。B项,①连词,表假设;②代词,他们。C项,①多么;②什么。D项,结构助词,的。
10.C 解析: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
11.(1)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或许才能流传下来吧?
(2)如此来看以“文人”身份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
答案:
12.A 解析:A项中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
13.D 解析: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做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在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那;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
14.A 解析: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15.C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16.(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是国君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可以与诸侯交好,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让四方人效法,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要治理子民,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您如果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让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到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侍奉国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定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的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