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求 谏练习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
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忤:冒犯,触犯。
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慰问。
D.但思正人匡谏 正人:正直的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申之以孝悌之义
B.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于是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皆失其举措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左手倚一衡木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皆失其举措 B.此之谓自谦
C.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D.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C.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D.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6.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B.言而不用
C.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D.下为百姓所怨
7.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木从绳则正,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假:改换。
B.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自贤:自以为是。
C.后从谏则圣 后:太后。
D.纂组伤女工 组:丝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唐太宗先是用比喻类比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B.第二段中王珪首先用比喻对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他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C.第四段中,唐太宗阐述了自己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
D.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徵,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6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C.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D.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项是( )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勖:勉励。
2.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介词,对于。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3. 答案:A 解析:B项,“知”同“智”,聪明,明智;C项,“衡”同“横”;D项,“孰”通“熟”,仔细。
4.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举止失当。今义:举动;措施。B项,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C项,古义:相互对待。今义:遇到,相见。
5. 答案:A 解析: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6. 答案:C 解析:C项定语后置句,其他三句是被动句。
7. 答案:(1)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2)后从谏则圣 (3)喜则滥赏无功 怒则滥杀无罪 (4)如明镜鉴形 美恶必见
答案:
8.C 解析:C项,后,君主。
9.D 解析:A项,①对于,②在。B项,①因为,②相当于连词“而”。C项,①表被动,②制作。D项,就。
10.B 解析:应为“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
11.(1)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意竭尽自己浅陋之才。
(2)假若当即对他呵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3)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答案:
12.C 解析: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13.D 解析:D项,所以,……的原因。A项,代词,代房子/副词,表反诘;B项,介词,在/被;C项,介词,用/介词,按。
14.B 解析:①是他建杏花屋的愿望,③指世俗的观点,⑥指子孙的情况。
15.C 解析: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反。由“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几句可知。
16.(1)读书人考中,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而成为这样的。
(2)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
参考译文: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在玉岩公被贬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靖初年,玉岩公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得以安定生活。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把花果竹木种植在院落的四周。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昔年梦中之境。再回想玉岩公昔日被贬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美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考中,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而成为这样的。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用科举功名来希望自己的子孙。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鞠躬尽瘁;竟至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在上述这些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孺允兄弟虽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本家孙辈都才华出众,散发秀美的神采,可以凭着这知道受到了《诗》《书》传家的影响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所说的情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