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代诗歌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课后拓展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代诗歌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课后拓展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3 11:00:52

文档简介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代诗歌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课后拓展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一、语言基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 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二、拓展阅读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 江 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抒发诗人思归之情, “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④。
【注释】 ①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流露出对韩愈深切的眷念。
B.颔联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上句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银辉遍洒,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三、表达运用
6.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①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光临惠顾,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②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上大学后认真读书,立志将来回贵校就教,做一名像您一样博学的老师。(学生写给老师的信)
③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165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请失主速速前往学校教导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7.下面是某中学青年教师说课活动的构思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特别是要注意相关信息的整合,不超过90个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C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第一组:遐想: 漫无边际地想像。 联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语境中人们由“月背影像图”产生了对月球的想象,因而选“联想”。第二组: 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语境中“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应选“制约”。第三组:亢奋不已:精神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已:心里非常高兴,不能自控。语境中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和网友感动高兴,故选“兴奋不已”。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不绝如缕: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的数据不断传来,故用“源源不断”。故答案选D 。
⑵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主语是“人们”,且为主动语态,故排除AB两项。D项缺少“观察月球”的“立足点”,表意不准确,故排除D项。故答案选C项。
⑶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故排除CD项。“研究”与“清楚”之间不需要用“得”,故排除B项。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⑴D ⑵C ⑶A
【点评】⑴此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想做好此类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要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2、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此题属于语言连贯的嵌入式填空题。要准确嵌入填空,必须要先整体把握语段中心内容,理清段落层次,弄清层次间逻辑关系,从而结合上下语境,正确推断所嵌入填充的内容。注意做该题型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注意上下的层次逻辑关系,前后的呼应关系,要瞻前顾后。
⑶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做病句题时还要善于总结病句题常见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病句类型,例如碰到介词开头的语句往往关注是否缺少主语;碰到语句中有双面词“能否”要关注前后是否搭配对应等,便于快捷判断病句。
2.【答案】(1)D
(2)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代指自己的清贫,以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D项,“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而是说“蝉来提醒诗人自己”。故答案选D。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与情感的能力。蝉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注意把握诗中蝉的特点以及与人的品格的联系点,进而把握其寓意。
故答案为:⑴D
⑵ 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代指自己的清贫,以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感情的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方式,其中以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最为常见。另外,赏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
3.【答案】(1)B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有音韵美。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B项中“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用的是“借喻”,不是“借代”,指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一块美玉。故选B。
⑵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两句主要分析侧面描写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技巧,以及语言叠词和对仗句式的运用技巧。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有音韵美。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4.【答案】(1)C
(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 “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忌妒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 捣练 ”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故答案选C。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还要品诗句,悟情感,把握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 “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忌妒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5.【答案】(1)B
(2)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湮湿。(或“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B项,“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错误,“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抒写两人真诚的友谊。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本题鉴赏语言要抓住题目中关键词“ 庸肤剥尽 ”来赏析,体现本首诗的构思技巧,选取意象的技巧以及遣词炼字的技巧,并且抓住关键词“颈联”来分析。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湮湿。(或“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来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6.【答案】①“光临惠顾”改为“踊跃报名”;②“贵校”改为“母校”;③“就教”改为“任教”或“执教”;④“165元”改为“若干”;⑤删去“速速”。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①“光临惠顾”一般用于商业场合,改为“踊跃报名”;②“贵校”为敬辞,用于对别人学校的称呼,改为“母校”;③“就教”是接受教育,改为“任教”或“执教”;④“165元”改为“若干”,招领启事中钱数不应该说明了。⑤删去“速速”。
故答案为:①“光临惠顾”改为“踊跃报名”;②“贵校”改为“母校”;③“就教”改为“任教”或“执教”;④“165元”改为“若干”;⑤删去“速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7.【答案】教师先确定课题,然后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稿,之后正式说课。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从所给的流程图看,起点为“确定课题”。第二步为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稿,之后正式说课。看清流程方向,发现规律,形成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教师先确定课题,然后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稿,之后正式说课。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题型上属于图文转换题,对提供的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运用。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内容的相互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注意流程图中的箭头指向,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1 / 1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代诗歌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课后拓展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一、语言基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 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答案】(1)D
(2)C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第一组:遐想: 漫无边际地想像。 联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语境中人们由“月背影像图”产生了对月球的想象,因而选“联想”。第二组: 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语境中“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应选“制约”。第三组:亢奋不已:精神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已:心里非常高兴,不能自控。语境中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和网友感动高兴,故选“兴奋不已”。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不绝如缕: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的数据不断传来,故用“源源不断”。故答案选D 。
⑵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主语是“人们”,且为主动语态,故排除AB两项。D项缺少“观察月球”的“立足点”,表意不准确,故排除D项。故答案选C项。
⑶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故排除CD项。“研究”与“清楚”之间不需要用“得”,故排除B项。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⑴D ⑵C ⑶A
【点评】⑴此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想做好此类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要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2、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此题属于语言连贯的嵌入式填空题。要准确嵌入填空,必须要先整体把握语段中心内容,理清段落层次,弄清层次间逻辑关系,从而结合上下语境,正确推断所嵌入填充的内容。注意做该题型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注意上下的层次逻辑关系,前后的呼应关系,要瞻前顾后。
⑶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做病句题时还要善于总结病句题常见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病句类型,例如碰到介词开头的语句往往关注是否缺少主语;碰到语句中有双面词“能否”要关注前后是否搭配对应等,便于快捷判断病句。
二、拓展阅读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代指自己的清贫,以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D项,“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而是说“蝉来提醒诗人自己”。故答案选D。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与情感的能力。蝉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注意把握诗中蝉的特点以及与人的品格的联系点,进而把握其寓意。
故答案为:⑴D
⑵ 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代指自己的清贫,以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感情的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方式,其中以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最为常见。另外,赏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 江 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答案】(1)B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有音韵美。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B项中“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用的是“借喻”,不是“借代”,指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一块美玉。故选B。
⑵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两句主要分析侧面描写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技巧,以及语言叠词和对仗句式的运用技巧。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有音韵美。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抒发诗人思归之情, “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 “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忌妒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 捣练 ”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故答案选C。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还要品诗句,悟情感,把握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 “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忌妒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④。
【注释】 ①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流露出对韩愈深切的眷念。
B.颔联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上句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银辉遍洒,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答案】(1)B
(2)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湮湿。(或“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B项,“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错误,“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抒写两人真诚的友谊。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本题鉴赏语言要抓住题目中关键词“ 庸肤剥尽 ”来赏析,体现本首诗的构思技巧,选取意象的技巧以及遣词炼字的技巧,并且抓住关键词“颈联”来分析。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湮湿。(或“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来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三、表达运用
6.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①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光临惠顾,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②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上大学后认真读书,立志将来回贵校就教,做一名像您一样博学的老师。(学生写给老师的信)
③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165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请失主速速前往学校教导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答案】①“光临惠顾”改为“踊跃报名”;②“贵校”改为“母校”;③“就教”改为“任教”或“执教”;④“165元”改为“若干”;⑤删去“速速”。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①“光临惠顾”一般用于商业场合,改为“踊跃报名”;②“贵校”为敬辞,用于对别人学校的称呼,改为“母校”;③“就教”是接受教育,改为“任教”或“执教”;④“165元”改为“若干”,招领启事中钱数不应该说明了。⑤删去“速速”。
故答案为:①“光临惠顾”改为“踊跃报名”;②“贵校”改为“母校”;③“就教”改为“任教”或“执教”;④“165元”改为“若干”;⑤删去“速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7.下面是某中学青年教师说课活动的构思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特别是要注意相关信息的整合,不超过90个字。
【答案】教师先确定课题,然后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稿,之后正式说课。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从所给的流程图看,起点为“确定课题”。第二步为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稿,之后正式说课。看清流程方向,发现规律,形成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教师先确定课题,然后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稿,之后正式说课。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题型上属于图文转换题,对提供的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运用。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内容的相互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注意流程图中的箭头指向,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