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遣我们的想象》测试习题
一、基础训练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掠过(lüè) 油漆(xī) 苟安(gǒu)
B.躲避(bì) 拘泥(ní) 怅然(chàng)
C.鉴赏(jiàn) 驱遣(qiǎn) 桥堍(tù)
D.一缕(lǚ) 即使(jí) 契合(qiè)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3.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
②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③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4.下面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二、能力提升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________,是为成名;知音___________,是为寂寞。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6.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优秀的书法作品,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而独特的光芒,颜真卿的楷书 ;王義之的行书 ;张旭的草书潇洒恣肆,如暴风骤雨,让猝不及防的人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7.将下列三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②《中国青年报》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
③报道是全景式、立体化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①04月23日已过去了,“世界读书日”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它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外,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收的收获。
③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来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时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
④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谿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朗朗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都是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但今天的读书,已不局限于纸质传统载体,阅读途径也已更加丰富和多元。手机APP、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阅读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繵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作者认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满含哲理,至今犹有现实意义。请结合诗句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三、素养提升
9.欣赏下面书法作品(局部),填空。
《自叙帖》 《玄秘塔碑》
唐代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从书体上判断,上面的① (填作品名称)是其作品。这幅作品结构(布局)② ,笔画锋棱明显,书风遒劲。
另一幅是怀素草书巨制,结构松散灵活,笔画③ ,书风狂放烂漫。
10.按要求修改下面的短文。
①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而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②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愁情里能感悟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能让心境宁静温暖
③在诗歌这种古老文字体载的浸润下,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着诗意的生活。即使在山河破碎、生死考验的艰难中,诗歌依然是保持崇高气节、鼓舞人心的力量。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唤起的是历史的鲜活记忆。
(1)[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①段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②段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
(3)[阅读与鉴赏·理解与鉴赏]给短文写一个结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的“漆”应读qī;
B项中的“泥”应读nì;
C项正确;
D项中的“契”应读qì。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书写全部正确。
B项中的“慌”应为“荒”,故B不合题意。
C项中的“既”应为“即”,故C不合题意。
D项中的“察”应为“查”,故D不合题意。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字字形的错误,往往出现在同音字、形似字上。因此,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答案】比喻;反问;引用
【知识点】比喻;反问;引用
【解析】【分析】做题时对要求掌握的修辞,要熟记其定义,要理解其要点。知道了这些,回答这道题就不难了。这里的①把“文字”比作“桥梁”,故是比喻;②这句话只问不答,故是反问;③本句引用了《海燕》中的“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一句。故为引用。
故答案为:①比喻;②反问;③引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4.【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A.文艺产生于文字之前。故A错误。
B.正确。
C.并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故C错误。
D.我们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故D错误。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5.【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为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慧眼独具”指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胆识过人”指有胆识,有气魄,超过一般人。根据语境,这里B恰当。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判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6.【答案】示例:阔大端正,如巍峨的大山,静默中自有一份威严沉稳端庄;飘逸如云集云舒,时而恬静祥和,时而悠闲缠绵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此类题要审清题目要求,包括字数、句式、修辞等隐含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认真作答。本题根据画线句子特点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阔大端正,如巍峨的大山,静默中自有一份威严沉稳端庄
飘逸如云集云舒,时而恬静祥和,时而悠闲缠绵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语句仿写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运用试题,没有统一答案。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细读语段,仔细观察例句的句式,运用的修辞,内容方面的要求等,仿写与例句一致即可。
7.【答案】《中国青年报》对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全景式、立体化的专题报道。
【知识点】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在这三个句子中,先选取主干句:《中国青年报》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然后添加修饰部分,先为“一带一路”添加定语“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再为“专题报道”添加定语“全景式、立体化”;最后按照句子成分的正确顺序调整句序。改句,一般要求:第一步,“提取主干”,即把长句中的基本结构抽取出来单独成句。第二步,添加修饰、限制成分,使其修饰主干,第三步,整合信息,调整句序,合理表达。
故答案为:《中国青年报》对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全景式、立体化的专题报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句式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把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做题时注意仔细认真,不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
8.【答案】(1)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或:读书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2)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将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的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有说服力。1.分析文章(段落)的论述层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在通读全文(段落)的基础上给文章(段落)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2.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词)、转折句(词)、过渡句(词)、结论句(词)、主旨句(词)、表层次的序词,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然后(再)最后”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3)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然后引用诗句阐述读书要勤奋;再从阅读载体、阅读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揭示今天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接轻快;最后对比反问,强调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读书条件努力读书。
(4)示例:诗句强调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比较浅薄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读书,还应自觉地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务实和进一步升华,从而变成有真才实学的人。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 (1)论点的提取方法有多种:多数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在文章中间;在文章结尾。另外还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往往是一个判断句,是明确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本文论点为: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2)将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的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有说服力。
(3)如: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然后引用诗句阐述读书要勤奋;再从阅读载体、阅读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揭示今天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最后对比反问,强调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读书条件努力读书。
(4)本题结合生活体验可以作答,如:诗句强调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比较浅薄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读书,还应自觉地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夯实和进一步升华,从而变成有真才实学的人。
故答案为:(1)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或:读书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2) 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将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的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有说服力。
(3) 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然后引用诗句阐述读书要勤奋;再从阅读载体、阅读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揭示今天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最后对比反问,强调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读书条件努力读书。
(4)示例:诗句强调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比较浅薄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读书,还应自觉地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夯实和进一步升华,从而变成有真才实学的人。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分析判断能力。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需抓住与文章结构有关的符号或关键词,还要加上一些显示议论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答题格式为:首先运用了什么论据或提出了什么分论点,然后再用什么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再次论证论点(补充论点)或得出什么结论。
(4)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考生做这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勾画圈点,把重点记录下来。再从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等处找出文章的中心。最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去理解文章给自己的启示。
9.【答案】《玄秘塔碑》;严谨;连绵
【知识点】书法
【解析】【分析】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草书——结构简洁,笔画连绵;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行书——行云流水,飘逸舒展。所以得出答案:《玄秘塔碑》,布局“严谨”;草书笔画“连绵”。
故答案为:《玄秘塔碑》;严谨;连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赏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把握几种书法常见字体的一般特点,再结合具体的要求以及特点进行分析。
10.【答案】(1)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知识点】句号;引号;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第①段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第②段画线句有语病,不合逻辑,应改为: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要领会作品的原有思路,弄清楚作品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之后在已知情节中发挥想象,根据作品去设想和安排情节结构,以及人物的活动。补写时要注意合情合理,要符合作品的原有发展思路,也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 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故答案为:(1)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此题考查学生补写的能力。进行补写,要按照作者原本的思路,事情原有的事理去完成。要充分利用文章原有的内容。充分研究和分析文章中已有的信息,包括明显的和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来的意义。
1 / 1《驱遣我们的想象》测试习题
一、基础训练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掠过(lüè) 油漆(xī) 苟安(gǒu)
B.躲避(bì) 拘泥(ní) 怅然(chàng)
C.鉴赏(jiàn) 驱遣(qiǎn) 桥堍(tù)
D.一缕(lǚ) 即使(jí) 契合(qiè)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的“漆”应读qī;
B项中的“泥”应读nì;
C项正确;
D项中的“契”应读qì。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书写全部正确。
B项中的“慌”应为“荒”,故B不合题意。
C项中的“既”应为“即”,故C不合题意。
D项中的“察”应为“查”,故D不合题意。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字字形的错误,往往出现在同音字、形似字上。因此,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
②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③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答案】比喻;反问;引用
【知识点】比喻;反问;引用
【解析】【分析】做题时对要求掌握的修辞,要熟记其定义,要理解其要点。知道了这些,回答这道题就不难了。这里的①把“文字”比作“桥梁”,故是比喻;②这句话只问不答,故是反问;③本句引用了《海燕》中的“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一句。故为引用。
故答案为:①比喻;②反问;③引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4.下面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A.文艺产生于文字之前。故A错误。
B.正确。
C.并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故C错误。
D.我们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故D错误。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二、能力提升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________,是为成名;知音___________,是为寂寞。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为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慧眼独具”指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胆识过人”指有胆识,有气魄,超过一般人。根据语境,这里B恰当。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判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6.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优秀的书法作品,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而独特的光芒,颜真卿的楷书 ;王義之的行书 ;张旭的草书潇洒恣肆,如暴风骤雨,让猝不及防的人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答案】示例:阔大端正,如巍峨的大山,静默中自有一份威严沉稳端庄;飘逸如云集云舒,时而恬静祥和,时而悠闲缠绵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此类题要审清题目要求,包括字数、句式、修辞等隐含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认真作答。本题根据画线句子特点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阔大端正,如巍峨的大山,静默中自有一份威严沉稳端庄
飘逸如云集云舒,时而恬静祥和,时而悠闲缠绵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语句仿写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运用试题,没有统一答案。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细读语段,仔细观察例句的句式,运用的修辞,内容方面的要求等,仿写与例句一致即可。
7.将下列三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②《中国青年报》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
③报道是全景式、立体化的。
【答案】《中国青年报》对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全景式、立体化的专题报道。
【知识点】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在这三个句子中,先选取主干句:《中国青年报》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然后添加修饰部分,先为“一带一路”添加定语“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再为“专题报道”添加定语“全景式、立体化”;最后按照句子成分的正确顺序调整句序。改句,一般要求:第一步,“提取主干”,即把长句中的基本结构抽取出来单独成句。第二步,添加修饰、限制成分,使其修饰主干,第三步,整合信息,调整句序,合理表达。
故答案为:《中国青年报》对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全景式、立体化的专题报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句式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把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做题时注意仔细认真,不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①04月23日已过去了,“世界读书日”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它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外,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收的收获。
③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来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时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
④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谿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朗朗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都是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但今天的读书,已不局限于纸质传统载体,阅读途径也已更加丰富和多元。手机APP、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阅读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繵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作者认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满含哲理,至今犹有现实意义。请结合诗句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答案】(1)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或:读书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2)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将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的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有说服力。1.分析文章(段落)的论述层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在通读全文(段落)的基础上给文章(段落)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2.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词)、转折句(词)、过渡句(词)、结论句(词)、主旨句(词)、表层次的序词,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然后(再)最后”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3)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然后引用诗句阐述读书要勤奋;再从阅读载体、阅读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揭示今天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接轻快;最后对比反问,强调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读书条件努力读书。
(4)示例:诗句强调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比较浅薄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读书,还应自觉地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务实和进一步升华,从而变成有真才实学的人。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 (1)论点的提取方法有多种:多数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在文章中间;在文章结尾。另外还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往往是一个判断句,是明确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本文论点为: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2)将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的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有说服力。
(3)如: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然后引用诗句阐述读书要勤奋;再从阅读载体、阅读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揭示今天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最后对比反问,强调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读书条件努力读书。
(4)本题结合生活体验可以作答,如:诗句强调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比较浅薄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读书,还应自觉地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夯实和进一步升华,从而变成有真才实学的人。
故答案为:(1)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或:读书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2) 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将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的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有说服力。
(3) 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然后引用诗句阐述读书要勤奋;再从阅读载体、阅读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揭示今天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最后对比反问,强调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读书条件努力读书。
(4)示例:诗句强调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比较浅薄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读书,还应自觉地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夯实和进一步升华,从而变成有真才实学的人。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分析判断能力。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需抓住与文章结构有关的符号或关键词,还要加上一些显示议论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答题格式为:首先运用了什么论据或提出了什么分论点,然后再用什么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再次论证论点(补充论点)或得出什么结论。
(4)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考生做这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勾画圈点,把重点记录下来。再从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等处找出文章的中心。最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去理解文章给自己的启示。
三、素养提升
9.欣赏下面书法作品(局部),填空。
《自叙帖》 《玄秘塔碑》
唐代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从书体上判断,上面的① (填作品名称)是其作品。这幅作品结构(布局)② ,笔画锋棱明显,书风遒劲。
另一幅是怀素草书巨制,结构松散灵活,笔画③ ,书风狂放烂漫。
【答案】《玄秘塔碑》;严谨;连绵
【知识点】书法
【解析】【分析】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草书——结构简洁,笔画连绵;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行书——行云流水,飘逸舒展。所以得出答案:《玄秘塔碑》,布局“严谨”;草书笔画“连绵”。
故答案为:《玄秘塔碑》;严谨;连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赏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把握几种书法常见字体的一般特点,再结合具体的要求以及特点进行分析。
10.按要求修改下面的短文。
①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而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②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愁情里能感悟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能让心境宁静温暖
③在诗歌这种古老文字体载的浸润下,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着诗意的生活。即使在山河破碎、生死考验的艰难中,诗歌依然是保持崇高气节、鼓舞人心的力量。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唤起的是历史的鲜活记忆。
(1)[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①段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②段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
(3)[阅读与鉴赏·理解与鉴赏]给短文写一个结尾。
【答案】(1)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知识点】句号;引号;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第①段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第②段画线句有语病,不合逻辑,应改为: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要领会作品的原有思路,弄清楚作品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之后在已知情节中发挥想象,根据作品去设想和安排情节结构,以及人物的活动。补写时要注意合情合理,要符合作品的原有发展思路,也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 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故答案为:(1)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此题考查学生补写的能力。进行补写,要按照作者原本的思路,事情原有的事理去完成。要充分利用文章原有的内容。充分研究和分析文章中已有的信息,包括明显的和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来的意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