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闭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 满分100分测试范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
2.本试卷为闭卷考试题,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的票房收入,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去( )
A.北京周口店 B.云南元谋县 C.陕西蓝田 D.浙江河姆渡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3.传说四千多年前,洪水滔天,大禹“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百姓)。”材料中,大禹治水的“水”位于(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
4.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各项最能反映这一时期文明成就的是( )
A.青铜器和甲骨文 B.史学和文学 C.禅让制 D.分封制
5.“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分割诸侯的 D.巩固西周的统治
6.梁启超曾说:“二千年来,我国之民族思想,社会文化,学者著述,几无不受诸子之影响。”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B.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C.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繁荣
D.百家争鸣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7.有一个在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没有了。这个诸侯国是( )
A.秦 B.齐 C.楚 D.晋
8.秦朝实行的这一制度,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以后2000多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基础。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9.七年级(1)班同学们开展研讨活动时收集到如下图片,由此判断同学们研讨的主题是( )
A.儒家思想的发展 B.秦朝的巩固措施
C.秦朝灭亡的原因 D.严刑峻法的危害
10.《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启示
11.下图是《汉代讲经图》,当时“经”的主要内容是( )
A.佛教经书 B.儒家经典
C.法家典籍 D.道家学说
12.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今天的( )
A.成都 B.西安 C.洛阳 D.咸阳
13.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
A.东汉的兴衰 B.西汉的兴盛
C.西晋的政治黑暗 D.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14.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人们更加注重防护,甚至提前备好药来预防新冠肺炎。东汉时期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出预防疾病的医学家是( )
A.祖冲之 B.华佗 C.贾思勰 D.张仲景
15.下列不是《史记》记载的人物是( )
A.秦始皇 B.项羽 C.刘邦 D.刘秀
16.《后汉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散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此材料可证明( )
A.造纸术起源于中国 B.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C.纸的制造工艺复杂 D.纸的发明影响世界文明
17.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
A.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B.避免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
C.促进三国疆土的继续扩展 D.南北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18.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三国时期,下列哪一人物就曾派人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19.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形成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
A.东汉后期 B.三国时期 C.西汉中期 D.西晋时期
20.有学者称,南朝的四个短命朝代均为军阀所建,他们渴望建立王朝,却无法集中权力。这四个朝代皆定都于( )
A.洛阳 B.成都 C.建康 D.荆州
21.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一户官宦人家:老大因经常上朝学会了汉语,老二娶了汉族贵族的女儿,老三给自己改了个汉姓。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是下列什么民族( )
A.氐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羌族
22.将煮熟的鹿肉切块,蘸着调料浓汁吃,原本是西北少数民族羌族的吃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在北方汉人地区流行开来。内迁的各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汉人接受“胡床、方凳”。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 )
A.商业贸易繁荣 B.区域经济开发 C.民族交融加强 D.统一国家巩固
23.小明同学在网上搜集了几个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据此推测,他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涿鹿之战 D.官渡之战
24.如果你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的状况,你应该查阅以下哪一部巨著
A.《女史箴图》 B.《齐民要术》 C.《兰亭集序》 D.《论语》
25.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联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
A.锤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顾恺之
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 】内正确打“√”,错误打“×”并加以改正。
(1)殷墟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这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表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晋是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七国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道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7.(12分)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节选自初一历史课本第31页——《相关史事》
材料二 商君在秦国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
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按子爵位和土地。所以秦国出兵无不胜,夺取大片土地;罢兵勤耕织,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译自《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管仲改革的结果怎样?(用原文回答)(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哪位国君支持“商君变法”?(2分)请举两例变法措施。(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使其整体汉化”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化措施所起的历史作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上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共同作用。(2分)
28.(12分)经济发展是国家的命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成就斐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货,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字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文物反映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2分)这些变化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的治国理念。(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及其继任者的治国措施起到了怎样的效果?(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
四、活动与探究(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29.(16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仔细阅读下列图文信息,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
(1)图A的统一局面开始出现于哪一年?(2分)它的出现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2)图B与图A在疆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和B所对应的政权名称。(2分)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认识?(4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将“夏朝”改为“商朝”
(2)[√]
(3)[×]将“刘表”改为“刘秀”
(4)[×]将“七国之乱”改为“八王之乱”
(5)[×]将“道教”改为“佛教”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7.(1)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分)
(2)国君:秦孝公。(2分)
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3)原因: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对中原地区统治;深受汉文化影响。(2分)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2分)
(4)作用:杰出历史人物能推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2分)
28.(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及使用。(2分)时期:春秋时期(2分)
(2)治国理念:以农为本。(意思相近即可,2分)效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意思相近即可,2分)
(3)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等;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南方朝廷重视发展经济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四、活动与探究(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29.(1)时间:公元前221年(2分);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分)。
(2)变化:与秦朝相比,疆域扩大到西域地区。(2分)
变化的原因: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
(3)A西晋B北魏(2分);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分)。
(4)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