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开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为人类正确认识自己的由来和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学术界誉为“古人类研究中最为动人的发现之”。这说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 )
A.代表黄河流域农耕文化 B.是研究人类起源的证据
C.是研究原始农业的证据 D.有利于北京人生活研究
2.由于台风和大雨、暴雨的时常袭击,其他获取食物的手段如狩猎等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鱼、肉、果子等又不能长期保存,所以稻谷也就成为河姆渡人的主要依赖,种植栽培稻谷获取大量食物也就成为了生存而被迫选择的一条必然道路。上述材料说明了( )
A.地理环境限制了河姆渡地区的发展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成为生存的唯一出路
C.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D.气候变化是河姆渡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根据史书记载:黄帝“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丁阪泉之野”。这场战争( )
A.炎帝运用了指南车 B.促使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
C.使华夏族形成 D.使炎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4.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5.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合文)征商,佳甲子朝……昏夙有商……”的记载;《尚书》中有“时甲子味爽,王朝至于商郊收野”等语。这说明历史史料( )
A难免白相矛盾 B.能够相互印证 C.经常难辨真假 D.多为史学著作
6.“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其青铜铸造技术和礼器制度广泛吸收了黄河流域夏商的文明成染,而用玉传统和纹样审美则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反映出( )
A.古蜀文明领先中原 B.夏商直接管理古蜀
C.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7.《三晋古文化源流》中记载: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材料表明( )
A.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B.春秋时期的局势相对和平安定
C.“尊王攘夷”巩周了周天子权威 D.春秋时期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
8.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都江堰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着“大府之国”的富庶。这段话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C.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与联系 D.代表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9.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孟子提出“故善战者,服上刑”。二者都主张( )
A.攻伐兼并 B.互爱互利 C.反对战争 D.顺应自然
10.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从图1到图2最大的变化是( )
图1 图2
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建立了持久稳定的王朝统治
C.确立了儒学的社会主导地位 D.巩固了分封制社会等级秩序
11.“在‘诽谤者族,偶语者市’‘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的环境下,秦朝的民间舆论与政治秩序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民间舆论受到压制,以致形成了与秦始皇直接对抗的潜流。”材料旨在说明( )
A.法律严苛有利于社会稳定 B.禁锢思想易激化社会矛盾
C.文字统一促进了政令推行 D.秦始皇鼓励民众上书言事
12.诗词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例如《祖龙行》中有这样一句:“陈胜城中鼓二下,秦家天地如崩瓦。”该诗句揭示了陈胜、吴广起义(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激起了反秦浪潮,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体现了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闪耀光辉
13.薛力说:“汉帝国结束了先秦时期的‘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局面,确立了儒家在帝国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统治思想地位。”他意在说明( )
A.焚书坑儒的背景 B.实施“推恩令”的原因
C.尊崇儒术的影响 D.盐铁官营的目的
14.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其最主要的意义是(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有利于抗击匈奴 D.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5.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外城势力膨胀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官僚机构臃肿
16.《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军“燔烧官府……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指东汉都城洛阳)震动”。材料表明黄巾起义( )
A.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B.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C.源于东汉朝政腐败 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17.下表为丝之路往来物品统计。据此可知,丝绸之路( )
中原输出西域 凿井技术 冶金技术 养蚕技术 丝绸 漆器 铁器
西域传入中原 汗血马 胡萝卜 苜蓿 葡萄 核桃 大葱 芝麻 黄瓜
A.促进了西域和中原地区贸易往来的繁荣 B.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风土人情
C.丰富了中原地区物种多样性和中华文化 D.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8.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还不便于书写。1974年,甘肃省出土了一批东汉纸,纸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字。这反映出( )
A.我国最早的纸出现于东汉 B.东汉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汉代造纸技术发展进步 D.造纸术在汉代得到广泛推广
19.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昌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廩皆满”。曹操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20.“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场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21.中国古代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西晋时期,为避晋愍帝司马邺名讳,邺城改名为临漳。材料凸显了( )
A.中央集权加强 B.儒家礼教地位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大一统王朝发展
2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反映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 D.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23.“至九年正月,用祖冲之所造《甲子元历》颁朔。……陈氏因梁,亦用祖冲之历,更无所创改。”材料中描述了祖冲之的成就是( )
A.计算圆周率 B.创制《大明历》 C.制造指南车 D.发明千里船
24.汉代以后许多帝王都颁布过禁止屠牛的禁令,违者将受到重罚,例如梁代谢谖“官至司徒右长史,坐杀牛于家,免官”。上述禁令主要是为( )
A.彰显法律权威 B.宣扬仁政理念 C.加强君主专制 D.保障农业生产
25.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莫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二、辨析改错(8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临洮,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
(2)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
(3)230年,外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琉球,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道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商鞅变法的作用。(6分)
材料二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进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陕西西安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骊山陵墓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宝。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了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
——教科书第9课“知识拓展”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统治具有什么特点?这导致了怎样的结果?(6分)
材料二 西晋将北方少数民族视为洪水猛兽,不断强调“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徙三河、三魏见士四万家以充之。裔不乱华……峻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万世之长策也。”而且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4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四、活动与探究(1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施,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两汉时期的治世局面
治世局面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朝代 西汉 东汉
皇帝 文帝和景帝 光武帝(刘秀)
原因 继续推行A.________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三十税一;重视B.“________”,提倡勤俭治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C.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D.________内迁
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和D的相关内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工朝兴衰给你哪些启示。(2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2分,共50分)
1~5:BDBCB 6~10:DABCA 11~15:BBCBA 16~20:DACDC 21~25:CABDC
二、(8分)
26.(1)× 临洮 陇西
(2)√
(3)× 琉球 夷洲
(4)× 道教 佛教
三、(每小题14分,共28分)
27.(1)严格执法,公平无私,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2分)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2)原因:巩固政权;缓和社会矛盾;移风易俗。(答出两点即可,4分)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2分)
(3)顺应时代的潮流;恰当的政策和措施;统治者的个人才能;等等。(2分)
28.(1)奢侈腐化,徭役繁重,残暴虐民。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统治被推翻。(6分)
(2)原因: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政府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4分)启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民族,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加强民族交融,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4分)
四、(14分)
29.(1)A.休养生息 B.以德化民 C.郡县 D.少数民族(4分)
(2)共同原因:吸取前朝教训;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缓和矛盾;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4分)历史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4分)
(3)启示: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疾苦,要以民为本;领导者的能力和素养对事情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任意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