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2年11月,考古人员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秀水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采集到了包括玉斧、玉鳞、砍砸器、细石叶石孩、尖状器、刮削器、磨制石钺、压印“之”字纹陶片等遗物。这可用于说明红山文化
A.率先进人文明时代 B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手工业技术较成熟 D.开始过渡到新石器时代
2.秦朝将城邑中较大的自然里划分为多个行政里,而郊野的小型聚落也可单独成为一个行政里,并规定:“诸故同里、里门而别为数里者,皆复同以为一里。一里过百户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二里。”据此可推知,秦朝
A.传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B重视加强基层管理
C.行政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D.地方行政效率较高
3.《史记》记载,汉武帝“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汉武帝时期
A.边疆问题备受重视 B.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C.和亲政策不断强化 D.没勾战争出现转折
4.表1所示为唐玄宗统治后期十大节度使兵力配置情况。文献资料显示,天宝五年(746 年)的唐军总兵力约 60 万人,以募兵为主,且兵将多由当地民族充任。据此可知,当时
节度使 兵力/人 治所
陇右 70 000 今青海海东
朔方 64 700 今宁夏吴忠
剑南 30 900 今四川成都
安西 24 000 今新疆阿克苏
河西 73 000 今甘肃武威
北庭 20 000 今新疆昌吉
河东 55 000 今山西太原
范阳 91 400 今北京周边地区
平卢 17 500 今辽宁朝阳
岭南 15 400 今广东广州
A军事设置存在失控风险 B突厥汗国威胁北方边境
C.藩镇割据破坏中央集权 D.领土扩张助推盛世局面
5.宋朝实行进纳授官制度。“兼并之家出粟数千硕即补官”的现象在宋代很常见,用员外、承务、郎等官名称呼富户渐成时尚。这一现象的出现折射出,宋朝
A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 B.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C.社会财政危机的弊端凸显 D.社会阶层流动性下降
6.和宋代的路相比,元代行省的管辖范围非常之大,权力也相应增大。行省作为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据此可知,行省制
A导致了宰相权力的过度膨胀 B壮大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C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 D.解决了中央政令不畅问题
7.1639年,徐霞客游历至大理,亲历了大理三月街(白族传统节日)的盛况,他在游记中记述道:“乃遍行场市··.···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闻数年来道路多阻,亦减大半矣。”这段记载可印证明朝后期
A.大理成为西南经济中心 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改土归流取得重大进展 D.地理学家关注边疆局势
8.1723年2月,雍正帝规定:“在京满汉大臣,外省督、抚、提镇,仍令折奏外....今著各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寸务,皆许据实敷陈。”这一规定
强化了君主专制 B.扩大了地方官员职权
C.杜绝了大臣专权 D.完善了官僚政治体制
9.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均以“旧式水师”坑御西方列强的人侵,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样的海战而到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与日军发生了诸如黄海大战这样大规模的海战。这一变化
A.改变了中国“弱国”形象 B得益于“师夷长技”的开展
C.体现了维新新政的成效 D有力地捍卫了中国的海疆
10.梁启超曾描述光绪帝变法前的心态,“与其亡国····不如姑冒险而变法,幸则犹可望收政权而保国土,不幸亦可大开民智,而待之将来,中国或可存一线焉”。这说明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B.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改革进程
C.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D.变法初衷蕴含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11.1912 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就呼吁取消农历新年,改过公历新年并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另公历新年的“元且节”并行。南京临时政府调整传统节日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西致文化的传播 B.巩固民主共和政体
C.营造革新的社会氛围 D.打击封建残余势力
12.1928年,张学良致电国民党中央,宣布东三省易帜,降下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旗,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并提议将 12 月 29 日东北易帜日作为“国党统一中国纪念日”。东北易帜
A.激发了民主人士参政热情 B结束了各地军阀混战局面
C.从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D.实现了大革命的既定目析
13.1936年12月 26日,《申报》的时评写道:“吾人在欢迎委员出险之今日,对国是前途更具有无限殷切之热望焉。”此时评所针对的事件的解决
A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B.改变了中共对日政策
C打击了日本侵华野心 D.坚定了全国抗战信心
1946年当政协决议达成时,中国共产党称:“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发交到非武装斗争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中国“已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这说明当时
A和平建国成为国共两党共同的追求
B.国共合作关系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联合政府
D.抗战后国共两党之间矛盾逐步缩小
15.1954 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分别与法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苏联领导人会晤,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三国的看法,打破了会议僵局,扫除了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这反映出新中国
A外交关系取得突破 B开始主导国际事务
C.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D.塑造世界大国形象
16. 1963年2月,国家计委提交中央的“三五”计划目标设定为集中力量基本解决吃、穿、用问题。1965年,国家计委在提交给中央的“三五”计划提纲中特别强调必须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把三线的国防工业等相配套工业逐步建立起来。这一调整旨在
A.打破苏联模式束缚 B.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C.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D.弘扬艰苦创业精神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了不同于内地的属国和道。唐代统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糜府州,实行羁摩统治。由于边疆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内部边民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汉唐两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均采耶“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之恩威并施手段,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汉唐两朝通过移民实边、大兴屯田等措施,以发展经济为纽带,以开展贸易为手段,实现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上的往来互洽。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诉求,汉唐两朝统治者一直重视对边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实现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唐初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内部,而对突厥则采取隐忍防御之策。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国力渐盛,于是战略目标开始从对内转向对外,战略方针也从单纯防御转为积极防御,进而发展为攻守兼备。对外的重点是解除正面的威胁,经过贞观四年(630 年)和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两次大规模对东突厥的反击作战,唐军先后平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及其余部,灭薛延驼,平定铁勒诸部,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于是唐王朝转而向西,经略西域,唐军首先击败吐谷浑,在河西陇右建立起牢固的前进基地,进而征讨高昌、龟兹等国,设西、伊、庭三州,设置安西四镇。到唐高宗时,进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仅恢复并巩固了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而且影响波及中亚地区。至此,唐代治理边骚的战略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
--摘编自周德钓《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处。(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边疆战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12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教材封面、编者的话及目录节选。
材料二
教材部分内容节选:《报国仇》歌、《我是小侦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共“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于1938 年八月初版的《国防国语课本》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防国语课本》内容是围绕哪几方面来编写的,并概括其编写特点。(10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防国语课本》的历史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从 1980年的 181.2亿美元增加到 2007 年的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 8.8%,赶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扩展至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
材料二
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产品技术合量相对较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摘编自陈相芬《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2011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78年至2007 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B 2.B 3.A 4.A 5.C 6.C 7.B 8.A 9.B 10.D
C 12.C 13.A 14.C 15.C 16.C
(1)共同之处:实行因俗而治方针;设置军政管理机构;对叛乱势力进行军事打击;开展移民实边、大兴屯田;重视培养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唐朝国力的强盛;边疆战略积极主动、主次分明:边疆战略灵活;承袭了前代的成功经验。(6 分,答出三点即可)
意义: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增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6 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内容围绕的方面:抗战的目的(或为什么要抗战);抗战英雄:抗战的国防知识;抗战的力量等。(4 分)特点:图文并茂;紧跟时政;题材多样;符合儿童认知。(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或国家)意识和国防意识;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研究抗战时期中共的抗战政策、教育等提供了珍贵的一手史料。(6 分,其他答案言之右理亦可)
19.(1)发展特点:出口贸易总额增长速度快;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范围不断拓展。(6 分)
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6 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出口贸易面临竞争压力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形势:我国需要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出口商品科技含量;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世界贸易的秩序。(6 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