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9 08:33:54

文档简介

丰城中学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试卷
历 史
本试卷总分值为 100 分 考试时长为 75 分钟
考试范围:纲要上第 1-18 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商王亲自占问是否“受年”“受禾”的卜辞,甚至于王朝统治下的某一地区的年成好坏,商王也会占问。这说明商朝( )
A.农作物种植普遍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推行内外服制度 D.甲骨文已是成熟文字
2.2012 年 6 月 17 日人民网针对孟子关于“民贵君轻”思想常被引证为先秦儒家“民主思想”的范例,提出了
《孟子“民贵君轻”是“民主思想”吗》讨论命题。下列网民对“民贵君轻”的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立场 B.以维护君权为前提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平等内涵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分封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他在位时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刺史制度 B.察举制度 C.推恩令 D.中朝制度
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椭圆形平面、穹隆顶的窟形应是云冈创造的新模式,表达了将象征皇帝的佛像供奉进鲜卑族游牧生活的传统居室——穹庐中。随后,云冈石窟的窟形经历了从“穹庐”到“殿堂”(如下图示意)的转变。主导其变更的是( )
A.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B.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C.北方民居长期演变 D.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
如图为唐代的曲辕型、秘色瓷和开元通宝。据此可知( )
A.唐代吸收隋亡教训劝课农桑 B.唐代的三彩瓷代表最高水平C.开元通宝是开元盛世的代表 D.唐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进步
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它推翻了贵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极大限度地网罗了全国优秀人才;同时,它进一步奠定了儒学一统天下的地位,并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层和流动。” 由此可知,该学者所评论的“它”是指(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宋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其中为“ 制其钱谷”而设置的机构是( )
A.转运司 B.枢密院 C.提点刑狱司 D.三司
《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由此可知,元朝( )
A.加重了民众税收负担 B.实行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政策
C.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D.进一步激化了民族之间矛盾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必须“革 尽人欲,复尽天理”才能去恶为善,而入圣贤之境了。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 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作为侍从顾问,影响皇帝决策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B.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C.建立军事基地,侵略亚洲他国 D.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853 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C.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D.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下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摘自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 B.民族危机的加剧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 D.清末新政的推动
“辛亥革命……为 21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16.1894 年,孙中山曾《上李鸿章书》,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但是,此主张遭到李鸿章拒绝,于是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必于革命之手段以解决”。同年,孙中山( )
A.创办《民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B.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C.在东京成立同盟会,首次提出三民主义D.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举国震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小题,共 52 分。17 题 14 分,18 题 14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6 分)
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并说出其各自所代表的是哪一学派?(8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 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 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 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于 1905 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指出材料一描述的选官制度。思考相较这一制度,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材料 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作用。(7 分)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7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始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
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络(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
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络(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 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
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4 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变化的意义。(8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梁启超撰文:“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学者钱谷风说:“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很不彻底的胜利。”
——摘编自钱谷风《清王朝的覆灭》等
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试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丰城中学 2023-2024 学年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10: BDBBB DDABC 11-—16: DABBDB
17.【答案】
(1)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
(任答3点,6分)
(2 ) 观点及学派:材料一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是墨家的主张。材料二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
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是儒家的主张。材料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
互转化:是道家的主张。材料四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是法家
的主张。(8分)
18.【答案】
(1) 九品中正制。(1分)
创新: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2分)
作用: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
官员的文化素质。(任答2点)。(4分)
(2) 前期:废科举。(1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
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任答3点)。(3分)
后期:为科举平反。(1分)
原因:废除科举带来消极后果;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任
意2点)。(2分)
19.【答案】
(1) 主要目的: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等。(任答2点,4分)
(2) 变化:从抑商政策到宽松的商业政策。(2分)
意义: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促进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的商税收入;有利于民间商人阶层
的崛起;推动宋代社会生活变化;促进市民文化、世俗文化兴盛等。(任意三点)(6分)
20.【答案】(12分)
示例1
观点: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成果;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打
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制,促进
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辛亥革命带来了中国国家政治结构的巨大变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示例2
观点: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理由: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国主义目标,也没有制定彻底的土
地革命纲领;在革命过程中,有大量旧官僚和立宪派士绅投机革命,导致革命阵营分化,革命力量涣散,
最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先后被废除,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拒
绝执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徒有其名;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对内维护封建军阀的专制
统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总之,辛亥革命失败了,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是行不通的。
1
{#{QQABbQQAogigABAAAAhCQw3oCgGQkBEACAoGRFAMIAAAC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