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08: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咸阳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墨家与名家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它们未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B.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肯定直觉、顿悟的认知方式。
C.儒家学理错误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无需客观实践,朱熹格物致知说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
D.由于古典时期言辞与现实的背离,古人言辞散漫,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造成整个传统文化的自命无证。
3.下列选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察其如命何!”
B.《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D.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林大妈这片竹林,地面虽然不大,竹子可长得挺旺,远看,青艳艳的一片,像一块绿油油的大绒毯;近看,一棵挨一棵,密密麻麻的,像一片大篱笆。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
竹子越积越多,不到一年工夫,竹林前面的竹子垛有房顶那么高了。林大妈一有空就拄着拐杖来看看竹垛,心里盘算着:“再加七捆就够五十捆了。到了那时候,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大炮“咕咚咕咚”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我这竹子……人民解放军呀!你们千万要把这群狗东西给我杀死……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那个黑家伙,压低嗓子喊:“什么人 过来!”
一个人问她:“快说,这山上还有什么人 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多烧!”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噼噼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那个当军官的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可是要保守秘密,要叫共军知道我们在这里,那——前面是他们,后面是大海,我们一个也跑不了……”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水: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他们要暗算那边山上的人民解放军,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
这时,她不由得想起老伴临死的话。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把竹叶撒在竹竿上,抽出一根火柴。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他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揪住蒋军的衣襟不放,正揪着,忽然地摸到蒋军身上有一串圆圆的硬东西,她想,这玩意儿正和阿根带的炸弹一样,顺手抽出两颗,蒋军刚要把她甩倒的时候,她已经把那两颗硬东西甩到火里去了!
“轰!轰!”林大妈只觉得头嗡的一声,被一股热风推了老远。
她醒来的时候,觉得浑身像被什么网住似的,听到“妈呀!”“妈呀!”的声音,睁眼一看,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
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呀!”
“谢谢你,老大娘!”一个高个子的解放军同志说,“你把敌人的行动报告给我们,你是个好妈妈。现在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你到后方去休养休养吧!”
四个解放军战士把担架抬起来。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又望望解放军同志,她愉快地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军“压低嗓子喊”逼问林大妈有没有解放军、让林大妈关门等细节体现了反动派的胆小和懦弱。
B.写林大妈对烧与不烧竹子这一问题的犹豫和徘徊,既表现出她对竹子的珍惜,也体现出人物的真实。
C.“火”不仅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同时又是小说情节的高潮,含义丰富,体现出了小说主旨。
D.小说结尾部分的两次“笑”,不仅表现出人物当时的愉快心情,而且暗示着阿根和那个姑娘心意相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了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着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林大妈心疼竹子”和后文“用三根火柴点燃竹子”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人物形象也在对比中愈加鲜明。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塑造林大妈的形象,如文中写她偷听蒋军对话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来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相对自由而灵活,可以比较直接地展现出小说的精彩情节。
8.林大妈想起“老伴”临死时所说的话,并想着“我死了倒没啥关系”等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结尾处林大妈的三个“望望”,分别反映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材料二: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
自群卿A以下至B于众庶C人怀D自危E之心F亲处穷G苦之H实Ⅰ咸不J安其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中的“期”与成语“后会有期”中的“期”意思不同。
B.“于是无尺土之封”中的“之”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的“之”用法相同。
C.“蒙罪者众”中的“蒙”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中的“蒙”意思相同。
D.“知存亡之由”中的“亡”与“法令亡常”(《苏武传》)中的“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B.材料一回顾了历史上虞、夏、汤、武至秦以德政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秦二世虽然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但却没有用对挽救局势的方法,自身难免被杀戮。
D.材料二用铺陈的手法渲染秦二世统治时的种种过失,最后揭示国家倾覆的原因,让人感到文章气势充沛,笔锋锐不可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4分)
(2)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4分)
14.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概括秦朝兴盛和衰败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北风行
李白
烛龙①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②。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①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②虎文金鞞靫(bǐng chá):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惟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B.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
C.“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丈夫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
D.“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16.清初诗论家叶燮认为“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请分别从本诗和《将进酒》中任选一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赞扬屈原面对种种邪恶,始终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品格的句子是“ , ”。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我曾九渡黄河。隆冬寒天,冰川崩裂,步履其上,如临深渊,其峻,其险,令人神魂惊悚;而当初夏,山洪激发,奔腾澎湃,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千万里,其神魄,其气韵,顿使我心胸为之开阔,禁不住仰天长啸。
你,母亲的河流,啊!史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
曾记得,在黄土高原之上、延安凤凰山下,那幽静的小屋里,那烛光闪烁之中,毛主席亲自分派我深入华北敌后。革命导师大气磅礴、奋笔直书的情景,至今想起,犹历历在目。接受任务后,我乘着皮筏,穿越滔滔波浪,强渡黄河。那一刻,我恍然悟到,毛主席的神魄,正是黄河的神魄。出发途中与完成任务后归来,我直观地感觉到了毛主席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和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
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一唱雄鸡天下白。黄河依然是母亲河,千秋万载,不改其志。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啊!中华民族浩荡茫然、滂沱丰沛的发祥地!”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歌德有一句名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这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美学要 ① ,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高头讲章和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日新月异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仍不够, ② 。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单纯突破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展开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一环。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 ③ ,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感受到诗词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能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B.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当年,大学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平定天下的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筑墙和积粮是物质储备,称王是战略目标。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存在的危机,化用朱升的名句,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挖洞者,备战也;积粮者,备荒也。备战备荒乃为强军之举,亦是富国之道。当然,我们强军富国,绝不是为了称王称霸。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虽说是治国方略,但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少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B(A项,“总是冷静沉稳”错误,原文是“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C项,“也没有古人的诚信”错误,原文是“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D项,“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错误,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而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
2.(3分)D(“由于古典时期言辞与现实的背离,……造成整个传统文化的自命无证”因果倒置,原文“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可知自命无证是原因,言辞与现实的背离是结果。)
3.(3分)B(A项说的是:“道”的行与废并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命运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符合中国文化重视天命和直觉的思维特点。B项的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这不符合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C项的意思是: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符合中国文化重视天命和直觉的思维特点。D项的意思是;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分别。符合中国文化重视万物同一和直觉的思维特点。)
4.(4分)先指出儒家学理中的错误,言明其学风与现代性不符;(1分)再论述现代性认知的特点;(1分)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2分)
5.(6分)①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性,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理性,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②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如此评判会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答出第①点得2分,答出第②点得4分。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依据材料内容进行提炼与表述,符合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6.(3分)D(A项,……体现了反动派的胆小和懦弱”错误,蒋军的一系列行为是因为秘密行动不能被解放军察觉。B项,“写林大妈对烧与不烧竹子这一问题的犹豫和徘徊”错误,林大妈烧竹子并没有犹豫和徘徊。C项,“‘火’不仅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错误。“火”只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没有贯穿全文,也不是文章的线索。)
7.(3分)C(“如文中写她偷听蒋军对话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错误。描写林大妈偷听蒋军对话时,主要运用的是心理描写。)
8.(4分)①突出林大妈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林大妈认为自己死了“没啥关系”,只要能保住东山岛,表现了她虽然是一个普通百姓,却大义凛然的形象特征。②丰富文章的内容。林大妈老伴临死之前所说的话,代表着普通老百姓朴实的情感,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③深化了作品保卫家园,期望能过上“好日子”的主旨。通过林大妈的想法,以及她一家人的对蒋军的痛恨,反映了人民同仇敌汽,渴望战胜敌人的决心。(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6分)①第一个是“望望可爱的竹林”,竹林曾寄托了林大妈的希望,在关键时候竹子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林大妈望望竹林,体现了对竹林的喜爱与感谢之情。②第二个是“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小儿子是林大妈最大的牵挂,现在看到小儿子和“不认识的姑娘”在一起,内心是欣慰而幸福的。③第三个是“望望解放军同志”,解放军同志消灭了敌人,保住了东山岛,保护了人民的安全,林大妈对他们是信任和感激的;同时也表现了林大妈勇敢对敌,让解放军及时发现敌人的自豪。(每点2分)
10.(3分)CFI(“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表示“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这一范围,语意完整,且“自……以下至于……”结构相对固定,故需在C处断开;“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两句结构相似,运用结构分析法,可在“心”的后面F处和“实”后面Ⅰ处断开。)
11.(3分)C(“意思相同”错误。“蒙罪者众”中的“蒙”是遭受,蒙受的意思,“蒙故业,因遗策”中的“蒙”是继承的意思,所以意思不同。)
12.(3分)B(“材料一回顾了历史上虞,夏、汤、武至秦以德政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可知,虞、夏、汤、武是以德政统一天下,而秦则是以武力统一天下。)
13.(8分)(1)(4分)然而帝王基业的兴起,却源自民间,大家联合起来讨伐攻打秦,其阵仗声势超过(夏商周之时)的三代。(“阁巷”,民间,乡里;“合从”,联合;“轶”,超过。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2)(4分)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牧”,统治、治理;“务”,致力于;“安”,使……安定。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14.(3分)秦朝兴盛的原因;历代君王重视武力,蓄积国势。(1分)秦朝衰败的原因:①秦朝君主无道,百姓深受其苦;②天下豪杰合力讨伐。(2分)
15.(3分)C(“‘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错误,诗句意思是: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前一句用“提剑”这一动作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后一句思妇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前后句并非“对比”。)
16.(6分)理解:诗句所描写内容与客观现实不符,却能突出对象的特征,强烈地表现诗人非同寻常的情感。(2分)《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句正是使用了夸张手法的典范句子,描写了燕山的雪花大如同席子,这是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诗人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以“席”来写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渲染出了严冬的淫威,极写边疆的寒冷,为下文写幽州思妇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心做好铺垫。《将进酒》中“与尔同销万古愁”以夸张手法写出万代愁苦集一身,不合生活真实情况,从而将万古愁这种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情感转化为一种豁达和乐观的情感,强烈表达出作者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豪情。(4分)
17.(6分)(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3)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18.(3分)C(文中画线句子的“是”的用法是动词,表判断。A项,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强调的作用。B项,用在句首,加重语气。C项,为动词,表判断。D项,为代词,这样。)
19.(4分)①原句连用四个叠词,突出黄河流域面积大,河水浑浊,水量丰沛的特点,使语言音韵和谐,情感充沛。改句“浩荡茫然、滂沱丰沛”用词一般,缺少韵律美。②原句“……然”四个句式连用,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烈,增强了语势,内容上突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改句采用单句表述,缺少形式美。③原句形式上采用短句,简洁明快,感染力强,有利于抒发对黄河母亲的热爱之情。改句是长句,没有原句简洁。④原句把四个定语后置,强调突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气势,改句是主谓句,没有强调突出。
20.(6分)示例:①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②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③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每空2分)
21.(4分)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单纯突破聚焦于艺术的局限”应改为“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二是介词缺失,在“自然与生活的关注”前面加上“对”;三是搭配不当,“展开……新潮”应改为“掀起……新潮”。)
22.(3分)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
23.(60分)略。
附作文参考立意:①勤修德,强学业,结善缘。②苦炼本领,只为理想。③厚积乃立业之本。④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最终成功登上帝位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像这样快的!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恩德润泽百姓,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从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但)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之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缪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候。实行德治要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要像秦国这样,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朝称帝以后,担心战争不止是因为有诸候,(于是)对有功之人没有一尺一寸土地的封赏,推倒毁坏著名的城市,熔掉刀刃和箭簇(熔掉兵器),铲除游侠豪强,希望以此来维持千秋万世的安稳。然而帝王基业的兴起,却源自民间,大家联合起来讨伐攻打秦,其阵仗声势超过(夏商周之时)的三代。从前秦国的一系列禁令,正好足够帮助圣哲贤人,为(他们)推翻秦朝排除了困难。所以高祖奋发而成为了天下雄主,哪里有“没有土地就不能成就王业”的道理呢?这应该就是《传》中所说的大圣人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谁能成为在这个英雄豪杰并起的时代承受天命而身登帝位的人呢?
材料二: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而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至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深受其苦。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能安于自己的位置,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需要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需要公侯那样尊贵的地位,只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的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