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识读《元朝形势图(1330年)》,了解元朝疆域范围,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了解元朝促进民族融合的表现;掌握行省制度的具体措施和影响,知道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等机构设置的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知道建立行省制度、设置宣政院等制度创新属于上层建筑的变化;知道通过一系列边疆政策的改革,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知道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觉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一、导入新课
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的王朝。那么,元朝是如何统治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二、探究新知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明]宋濂等《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提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①边疆各族内迁。②契丹、女真等族汉化。③回族形成。
(二)行省制度
展示材料:
材料一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五至卷八十六《百官志》一至二
材料二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
——[明]宋濂等《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至元二十四年,改行尚书省,寻复如旧。至大二年,又改行尚书省,二年复如旧。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掾史、蒙古必阇赤、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设员有差。旧制参政之下,有佥省、有同佥之属,后罢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于择人,故往往缺焉。
——[明]宋濂等《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七
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并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元朝为了巩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中央确立的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3)地方设置了哪些机构?
(4)行省制度的建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提示:(1)在中央,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2)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3)行省制度的内容是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4)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在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行省,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教师讲述: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2.小组合作探究:回顾元朝以前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回顾元朝以前汉藏两族交往的史实。
提示:台湾: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时,台湾称流求,大陆商人常到流求贸易。西藏:在唐朝称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教师提问:元朝是如何管理今台湾(东南)地区的?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提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4.教师拓展: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省。辽阳行省的辖区,东到大海,包括库页岛在内,西与岭北行省相邻,南与高丽国接壤,北部直达北冰洋,幅员辽阔。元朝在辽阳行省分封了昌王、辽王等诸王以及功臣木华黎的后裔。行省境内居住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各民族。大体说来,其中辽东半岛是汉族人口较为集中居住的地区,农业经济比较发达。行省中部的西半部是蒙古人的游牧地,东半部是以狩猎为主的女真和水达达的居住地。黑龙江沿岸和库页岛则生活着主要以捕捞为主的居民,黑龙江以北地区的居民以狩猎为主。元朝在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5.展示材料:至元初,立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的职责是)“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
——《元史》
教师提问:元朝对西藏地区(西南)采取了什么特殊的管理办法?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提示:管理办法: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意义: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小组讨论:你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企图分裂祖国的势力及行径?
提示:由以上史实可知,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国家领土的行径都是不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
三、课堂小结
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巩固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并且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等。
在本节课中借助《元朝形势图(1330年)》提高学生的基本识图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重点内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讨论,掌握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针对重点内容提出问题,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