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店扶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店扶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9 09:4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期末检测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代表。关于这早期人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直立人 B.会制作尖状器 C.能长时间保存火种 D.使用磨制石器
2.约10000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祖先开始定居生活,提高了生存能力。下列哪些行动有利于定居生活( )
①饲养家畜 ②种植农作物 ③制作生产工具 ④发明乐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大禹是“五帝时期”著名的部落首领,采取疏导法治水,消除水患,受到人民爱戴。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从此产生一种新的选拔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推恩令
4.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哪些工具的发明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 )
①牛耕 ②耧车 ③铜爵 ④铁制农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④
5.周王室日衰,诸侯国势力崛起,竞相争霸。春秋争霸几百年,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在战与和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下列哪个说法正确( )
A.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 B.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C.社会日益安定 D.促进分封制度强盛
6.春秋300年纷争不断,诸侯国兼并,实力弱小的诸侯国日渐减少,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日益出现。在战国时期初年,出现七个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它们是( )
A.齐楚燕韩赵卫秦 B.晋楚燕韩赵魏秦
C.齐楚燕韩周魏秦 D.秦楚燕韩赵魏齐
7.春秋战国几百年,最终的胜利者是秦国,哪件事情的成功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A.长平之战 B.盘庚东迁 C.商鞅变法 D.统一货币
8.“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以上描述的是( )
A.国人暴动 B.桂陵之战 C.武王伐纣 D.大泽乡起义
9.它是距今2000多年的一项水利工程,千百年来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项水利工程是( )
A.三峡大坝 B.灵渠 C.都江堰 D.木结构水井
10.秦亡汉建,几百年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实行了哪项政策( )
A.休养生息 B.减轻刑罚 C.鼓励生育 D.减免农业税
11.春秋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其中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国”的学术思想,在哪个帝王统治时期开始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上千年( )
A.秦始皇 B.刘邦 C.刘秀 D.汉武帝
12.两位汉朝帝王在位期间都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业为本;重视“以德化民”,勤俭治国。中国古代出现了一个治世局面。这两位帝王是( )
①汉光武帝 ②汉武帝 ③汉文帝 ④汉景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3.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也敢与官府抗衡,这两股势力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A.尊崇儒术 B.推恩令 C.分封制 D.合并郡县
14.中国商周时期把重要的信息都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先民发明并大量应用简牍,一度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但其分量很重,使用起来不方便。谁的改进便利了典籍文化的流传( )
A.商鞅 B.蔡伦 C.张角 D.韩非子
15.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因此中医具有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四位中国古代四大中医代表人物中,谁被称为“医圣”( )
A. B.
C. D.
16.当代的我们能够知道几千年乃至上万年前发生的事件,离不开古代历史学家辛勤的著书立说,离不开考古学家的发掘考证。下列哪部巨著记述了中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
A.《史记》 B.《伤寒杂病论》 C.《道德经》 D.《诗经》
17.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发明纺织,还制作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证明了神农氏是中国祖先 B.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
C.没有历史价值 D.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18.《韩非子》一书中论述“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鳐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汤把都城建立在( )
A.亳 B.镐京 C.长安 D.殷
19.小明是孔子的学生,公元前230年学校放暑假,作业是考察当时各国学校和经济的发展情况。小明在考察过程中写道“各国货币各自制,你八两他一斤;道路宽宽窄窄,通行难,难啊难”。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
①统一标准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道路宽窄 ④统一车辆宽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这次农民起义是在哪种教派思想的影响组织下反抗当时腐败的王朝政权( )
A.道教 B.太平道 C.兵家 D.法家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是周王姬姓封国。
材料二 秦朝统一后,光有中央政府机构而无地方行政机构,仍然形不成强大的封建统治网络。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以下设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材料一描述的是西周哪种制度的形成过程?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是秦朝哪个制度?对秦王朝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后世中国行政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高皇帝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汜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让士兵复员,以功劳行田宅。
材料二 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起兵,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国势昌隆。
(1)依据材料一,汉高祖建立西汉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哪些措施有利于解放劳动力?
(2)根据所学知识,刘秀建立的政权被称为什么?刘秀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势昌隆,出现的治世局面被后世美誉为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两位汉朝的皇帝为了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都采取了哪项政策促进王朝走向稳定?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如: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政以德”,取得“民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天下兼相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材料二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1)依据材料一,哪些主张对中国教育教学具有借鉴作用?
(2)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何种意义?
(3)材料二体现的是汉武帝在思想统治上的哪项措施?从封建统治角度看这项措施有何伟大意义?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区。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后统称为“匈奴”,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威胁边疆安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夹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经过艰难险阻,多年以后,张骞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
材料二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来往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他的儿子班勇子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哪次伟大的外交事件,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班超出使西域期间,汉王朝还派哪位大使出使大秦,开辟通往哪个地区的路线?
(3)两则材料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汉王朝伟大的外交活动,它们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有什么意义?
25.观察下面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下列文物反映的史事及影响以及文物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刻有文字的甲骨 秦半两钱
试卷第2页,共6页
1.D
【详解】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D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D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排除B项;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家畜的饲养开始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开始过着定居生活,故①正确;②农作物种植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开始过着定居生活,故②正确。③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人类开始过着定居生活,故③正确;④乐器的发明说明了原始居民的生活发展,开始有了娱乐需求,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④发明乐器不符合题意,ABD项都包含④,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从此产生一种新的选拔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启继承父位,开启了世袭制,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排除C项;推恩令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牛耕,到战国时,牛耕使用范围扩大,①正确;耧车是西汉的播种工具,②错误;铜爵是青铜器,青铜器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③错误;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④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春秋时期,封建制度还未形成,排除A项;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排除C项;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秦、楚、燕、韩、赵、魏、齐,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D项正确;战国时期,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排除A项;晋在战国初年被韩、赵、魏瓜分,排除B项;战国时期,周王的统治名存实亡,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发生在长平之战之前,排除A项;盘庚东迁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与秦朝统一无关,排除B项;统一货币是秦始皇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雨误期,按律,戍守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的号召下,提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D项正确;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排除A项;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两国间的一次著名战役,排除B项;武王伐纣,即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位于成都平原,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有“天府之国”美称,C项正确;三峡大坝是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与题干中“距今2000多年的一项水利工程”不符,排除A项;灵渠是秦始皇时期修建的,位于广西境内,与题干中“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不符,排除B项;木结构水井是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在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水井,与题干中“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汉初社会经济残破,人民流离失所,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减轻刑罚”、“鼓励生育”、“减免农业税”是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之一,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D项正确;秦始皇时期是“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刘邦统治时期,西汉奉行黄老思想,排除B项;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刘秀在汉武帝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光武帝时期取得“光武中兴”,没有提倡以农业为本,更没有重视“以德化民”,①错误;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他没有重视农业生产,也没有提倡以农业为本,更没有重视“以德化民”,②错误;汉文帝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业为本,重视“以德化民”,③正确;汉景帝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业为本,重视“以德化民”,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尊崇儒术,加强了思想的控制。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排除A项;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诸侯势力强大是分封制的结果,排除C项;光武帝采取合并郡县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因此题干中,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了典籍文化的流传,B项正确;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张角是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黄巾起义领导人,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多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D项正确;扁鹊是“四诊法”的创立者,与“医圣”不符,排除A项;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有“神医”之称,排除B项;李时珍是明朝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与“医圣”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A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排除B项;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中,排除C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数千年前的华夏先祖炎帝,已掌握了原始农业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农业生产工具,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D项正确;炎帝是史前传说的英雄,至今无法证明其是真实的存在,排除A项;传说是不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的,排除B项;传说并非单纯的想象,具有一种史料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汤建立商朝,定都亳,A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排除B项;长安城是我国汉唐时期的都城,排除C项;商王盘庚迁都殷,商朝从此稳定下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各国货币各自制,你八两他一斤”,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针对“道路宽宽窄窄,通行难”,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因此,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其余答案对材料的概括不全,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建黄巾军,提出“致太平”的理想,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B项正确;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与黄巾起义无关,排除A项;兵家、法家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派,与黄巾起义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1.(1)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2)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是周王姬姓封国。”和所学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2)制度:根据材料二“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秦朝的郡县制;
作用:根据材料二“郡,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可知,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2.(1)措施:组织军队复员;释放奴婢。
(2)政权:东汉。
治世局面:光武中兴。
(3)政策: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让士兵复员,以功劳行田宅”可知,汉高祖建立西汉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采取的组织军队复员、释放奴婢的措施有利于解放劳动力。
(2)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治世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政策:根据材料一“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材料二“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和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汉高祖死后,及人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之间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是稳定了下来。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所以,两位汉朝的皇帝为了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23.(1)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意义: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3)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详解】(1)主张:依据材料一“如: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政以德”,取得“民信”;”可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主张对中国教育教学具有借鉴作用。
(2)意义: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3)措施:根据材料二“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得出,材料二体现的是汉武帝在思想统治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4.(1)张骞通西域;目的是汉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甘英;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
(3)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详解】(1)目的: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一“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夹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经过艰难险阻,多年以后,张骞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张骞通西域,其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地区: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班超出使西域期间,汉王朝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
(3)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两则材料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汉王朝伟大的外交活动,它们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意义是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25.题目:文物与历史。
论述: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能帮助人们去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可概括出题目为:文物与历史;论述为: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能帮助人们去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