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元素(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3 元素(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07-19 12:26:34

文档简介

课题: 元素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九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分子、原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认识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学生能够应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微观领域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在原子组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的质子数不同,在前面的学习中,已为"元素"的概念的建立进行了知识的铺垫。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化合价的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理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含义、元素的特性、元素符号的书写及表示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的定义、结构特点、构成物质等,具有了一定的微观概念基础,学会了书写部分原子、离子、符号,具有了一定的书写化学用语能力,并且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制取等,具有了物质组成的知识储备,为元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语言叙述很生疏,要求教师应耐心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法,并反复练习。元素是宏观概念,学生由微观转向宏观,也有很大困难,容易将概念混淆。所以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基于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教学生对化学用语储备不足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以教师讲述为主、问题引导分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兼以自学辅导,教师点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中,再通过大量练习以求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讲练并重,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
(2)教学难点:元素的特性;元素符号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前面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化学名词,今天再来学习另一名词——元素
新课:介绍几种原子:(投影1)
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6,中子数7
引出新课题
质子数6,中子数8
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8
质子数8,中子数9
质子数8,中子数10
这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投影2:在投影1的基础上,在两组原子的右侧,分别打上碳元素、氧元素。
提问:你能说出什么叫元素吗?并让学生阅读59页内容。
投影3:元素的特性:(先引导学生讨论后展示投影)
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组成物质
3、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4、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改变
过渡:前面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符号,如:O、He,它的书写原则是什么?表示意义是什么?
阅读:61页,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意义
投影4:练习元素符号的书写及表示意义:
H Fe C 3Fe
阅读:60页资料卡,思考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小结:提问:本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同大家讨论一下。
观察后回答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吗?
观察,注意变化。
得出定义,并注意关键词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阅读教材
思考后回答
先活动探究
再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回答
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为元素定义的生成打下基础。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元素的特点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概括总结能力
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用语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化学就在我身边,自觉接受化学常识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定义
二、元素特性
三、元素书写及表示意义
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