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用0.5mm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星堆博物馆内的青铜鸟足神像,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特征,也兼具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
A.兼容并蓄 B.历史悠久 C.与时俱进 D.延绵不断
2.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墨子主张“凡国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韩非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三者都主张是( )
A.建立中央集权 B.强调君主权威 C.注重以法治国 D.改善阶级关系
3.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这反映了秦朝( )
A.注重文化建设 B.法律严苛 C.法律类型多样 D.重视法制
4.下图是我国某一朝代的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代 D.宋代
5.新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下列属于新税法出台背景的是( )
A.均田制大力推行 B.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C.自耕农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国库充裕
6. 下图是两处唐朝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反映的文化特色是( )
A.全面繁荣 B.规范法度 C.多元开放 D.尊崇传统
7.下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其设置目的是( )
A.分割丞相权力 B.提高文官政治地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中央决策机制
8.《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的职官设置( )
A.加速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 B.维护了“华夷之辩”的观念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智慧 D.推动了辽宋之间的民族交融
9.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和鞑靼首领俺答汗达成了“隆庆和议”,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对立状态,开启了双方和平互市的局面。“隆庆和议”( )
A.实现了明朝对蒙古草原的直接统治 B.消除了明朝与蒙古的民族矛盾
C.妥善解决了明朝的边患问题 D.顺应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要求
10.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
C.文学教化功能增强 D.世俗文学开始兴起
11.下表是清朝前期土地和人口情况变化表。据此可以得出清朝前期( )
年代 土地面积(顷) 人口(人) 每人实得土地(亩/人)
乾隆十八年(1753) 7801142 183678258 4.25
嘉庆十七年(1812) 7913939 361600000 2.19
道光十三年(1833) 7420000 389942036 1.86
A.存在严重土地兼并现象 B.盛世中隐藏着危机
C.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D.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12.某次战役的场景是: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敌舰,管带邓世昌、林永升率部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该战役是( )
A.威海卫战役 B.辽东战役 C.黄海海战 D.马尾海战
13.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他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开启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实现了国民的民主自由权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4.下图是1913—1921年中国民营面粉业生产状况示意图。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C.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D.国内和平稳定的环境
15.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短时间内,全国各地知识青年成立了三四百个进步社团,创办的刊物多达几百种。这有利于(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6.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 )
A.完成战略重心转移 B.实现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有了新的革命方向 D.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7.下图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指出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的会议召开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8.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么,从现在起……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这一决议主要基于(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D.一二·九爱国运动的爆发
19.毛泽东提醒全党:“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提出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新中国的建立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三大改造完成
20.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是指( )
A.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B.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国家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21.下图是1963年由赵升仁、韦国创作的《加速推广粒肥深施、夺取农业更大丰收》宣传画。此宣传画( )
A.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B.反映了农业的机械化
C.实现了农业生产历史新高 D.促进了农业政策的调整
22.1965年至1975年,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涉及钢铁、石油、化肥、森林、建材、交通等各个方面。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降低了沿海地区工业水平
C.推动了国家工业合理布局 D.消除了东北地区战争威胁
23.下图是某学习小组搜集的资料。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井冈山的斗争》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B.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C.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 D.人民统一战线的发展
24.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主要物资国家统一分配的比重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钢材 煤炭 木材 水泥
1980年 74.3% 57.9% 80.9% 35%
1987年 47.1% 47.2% 27.6% 15.6%
A.公有制经济主导作用削弱 B.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25.下图是1993—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地区及次数分布示意图。由此可见,中国( )
A.推行全方位新型外交 B.注重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C.积极维护联合国权威 D.以东欧中亚为外交中心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中央在每州派部刺史一人,无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视、考察吏治,主一州之监察。刺史秩六百石,地位较低,但可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和王国相等高官。
——据崔向东《论西汉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对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并简述其成效。(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特点。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刺史制度还可以提供哪些史料?(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经历过中晚唐到五代的社会变动,既有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没有特殊家世背景的“寒俊”走上政治舞台。
——据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1)提取材料一信息,说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8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北京条约》签字页 ②《南京条约》签字页
③《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④《马关条约》谈判场景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建立太平天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后期颁布《资政新篇》。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末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材料三
①(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②1938年,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总结抗战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 ③ 1940年八路军总部发动百团大战,图为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
(1)将材料一所反映的史事进行排序(写序号),并指出材料一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何共同价值?(3分)
(2)提炼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主题,任选一个历史事件加以分析。(6分)
(3)从材料三中任选其一,谈谈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理解。(3分)
29.(12分)创刊于1950年的《人民画报》以“国之名片,人民声音”为创刊宗旨。一路走来,记录历史,展现时代。下面是部分《人民画报》封面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①1950年8月号: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年仅19岁,全国劳模。 ②1966年4月号:“铁人”王进喜带领钻井队仅用5天零4小时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 ③1983年第10期:北大学生进行外语听音练习。学习外语成为社会热潮。
(1)从材料中选择一期《人民画报》封面,对其传递的“时代声音”进行阐释。(6分)
(2)依据《人民画报》办刊宗旨,为报社提供两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史实或人物素材并指出理由。(6分)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24.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2.B 3.D 4.C 5.B 6.C 7.C 8.C 9.D 10.B 11.B 12.C 13.D 14.C 15.A 16.C 17.B 18.A 19.C 20.C 21.A 22.C 23.C 24.C 25.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
(1)措施:出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设置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修筑长城。(2分,任答出两条即可)
成效:稳固了边疆,巩固了统一;西域纳入中央管辖,开拓了疆域;促进中原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4分,任答出两条即可)
(2)特点: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治所不固定,定期巡视;位卑权重。(4分,任答出两条即可)
史料:从史料类型角度,如实物史料:从研究内容角度,如刺史职能的变化,设置刺史制度原因、影响等。(2分)
27.(14分)
(1)特点:新品种占城稻的引人,棉花在内地种植,体现农业的发展成就突出;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造船业和制瓷业发达,体现了手工业发展水平提高;榷场的设置、纸币的出现以及商业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食主要产区,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6分,任答出三个角度即可)
(2)观点:宋代社会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
论证: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宋代奉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买卖盛行,租佃制发展,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土地买卖、典当、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基本不受官府干预,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综上所述,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
(8分,观点2分,能从三个角度回答可得6分,其他合理角度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8.(12分)
(1)排序:③②①④(1分)
都属于一手史料,印证了列强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2分)
(2)历史主题:救亡图存(人民的抗争,国家出路的探索)。(2分)
分析:示例 太平天国运动
面对清政府的腐朽和列强的侵略,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运动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分,分析要体现主题与所选事件的一致性,可运用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
(3)示例1:选择①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战大局,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选择②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指导理论,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抗日战争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选择③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3分,任选一个角度即可)
29.(12分)
(1)示例1:①画报传递了崇尚劳动、争当先进、积极进取的时代声音。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当家做主。建国初,恢复国民经济是主要任务,妇女积极投身农业生产。这种精神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大意义,应继续弘扬。
示例2:②画报传递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时代声音。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严峻国际形势,工业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这种精神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大意义,应继续弘扬。
示例3:③画报传递了崇尚学习、奋发图强的时代声音。20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发展需要大量新兴人才,学习外语成为社会热潮。这种精神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大意义,应继续弘扬。
(6分,时代声音2分,时代背景3分,现实意义1分)
(2)示例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理由: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
示例2: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理由: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6分,提供两件,史实或人物素材1分,理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