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不懂就要问
会认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背、圈”。
学习目标
1
2
通过对重点语句逐段的讲解,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
3
培养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敢于质疑,不懂就要问的意识。
同学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一般是怎么处理的?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处理的?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知识链接
明确要求
关注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的两个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背 诵 照例 圆圈 段落 练习 糊口
涂改 呆头呆脑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dāi
字词学习
bèi sòng
lì
quān
duàn
liàn
hú
jiè
lì
ái
chǔ
tú
先 生
合作探究
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老师。
私 塾
戒 尺
课文记叙的是 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 的故事。
孙中山
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
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整
体
感
知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hú tú bèi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在平时的学习中你是怎样做的?跟伙伴们交流一下吧。
a.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问”的过程
b.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问”的过程
c.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问”的过程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孙中山站起来问先生的时候,同学们都被他的举动吓呆了,可见孙中山在学习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由这句话你将会想到什么?
第四——七自然段、
私塾先生严厉
孙中山聪明、勤奋,敢于发问
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一定就会主动地问。这也帮助同学们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的学习习惯。
读完这段有什么体会?
说说自己在学习上“不懂就问”的事例。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思考:
归纳总结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一个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执着求理的人。
我会写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有的同学( ),
有的同学( ),
有的想:( )
有的小声嘀咕 :( )
惊得目瞪口呆
吓得用书挡住脸
孙中山吃了豹子胆啦!
孙中山这下可要挨揍了!
板书设计
只背书,不讲解。
伟人年少志远大善于提问传佳话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大胆提问
先生讲,学生听
不懂就问,挨打也值得
段 断 锻
1、这个路( )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大家要注意安全。
2、我背完这( )课文后,就要去( )炼身体了。
3、我的铅笔( )了,你能借我一支吗?
随堂练习
段
断
锻
段
1.例:咿咿呀呀(AABB)
2.例:连连点头(AABC)
3.例:糊里糊涂(ABAC)
4.例:一字不漏
一( )不( ) 一( )不( ) 一( )不( )
随堂练习
开开心心
快快乐乐
平平安安
津津有味
闷闷不乐
念念不忘
人山人海
大摇大摆
十全十美
言
发
丝
苟
毛
拔
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孙中山小时候学习勤奋,不懂就问。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要我们勤思考、敢于问,也会成为有学问的小“老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吧。
课后作业
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收集更多的孙中山的故事,读一读。
感谢各位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