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秦朝(前221年到前206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至高无上的皇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正确认识理解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要概念】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知识梳理】
一、背景
(一)政治: 秦朝统一六国,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经济: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三)思想: 法家集权思想的影响;
二、内容
(一)皇帝制度:
1、创立者: 秦始皇
2、皇帝名称来历: 秦始皇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以显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3、皇帝名号地位: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封建王朝所沿用;
4、皇帝权力: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5、特征: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二)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1、三公及其地位、职责: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联系皇帝与群臣,负责监察百官,包括丞相;
太尉:管理全国军务,秦朝实际上未设太尉;
2、诸卿的地位、职责: 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3、秦朝中央决策的议事程序: 朝议+皇帝裁决
4、议事程序的积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
1、出现郡县的时间、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新兼并的地区;
2、郡县制确立时间、建议者、实施范围: 秦统一后,李斯,全国范围;
3、地方长官、职责: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承上督下(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令(或县长):万户为界
4、郡守与丞相、皇帝的关系: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丞相为百官之首)
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四)基层行政机构: 乡(三老、有秩、啬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徼);里(里正、亭长)
三、影响(或者见《当代中学生报》第1期《史实 史观 训练》)
1、对当时: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且由皇帝直接任免,最后集权于皇帝;
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皇位世袭使家国同治,国为皇家服务;
【特别聚焦】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郡县制 分封制
相同点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不同点 盛行时代 秦汉 西周
划分基础 以地域来划分 以血缘为纽带
官员任免 由皇帝直接任免 官位、土地世袭
自身权力 只有行政管理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享有高度自治,有较大独立性
历史作用 地方服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初期巩固了统治,后期诸侯坐大,出现了地方割据
【链接高考】
1、(2012海南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皇帝”,来突出个人功业,答案选C项。
2、(2010·安徽文综14 ( http: / / www.21cnjy.com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据材料可知,柳宗元强调郡县制的进步。答案选C项。
3、(2010·辽湘宁文综25) ( http: / / www.21cnjy.com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答案选D项。必修一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知识梳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
①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 禹 都城 阳城
②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2、商朝
①建立:时间 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 汤 都城 亳殷朝歌
②政治制度: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 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 封侯和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建立:时间 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周武王 都城 镐京
2、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
A、含义: 封邦建国,简称为“封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
B、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C、概况
a、分封内容: 土地和人民
b、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c、诸侯权利: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还可以实行再分封
d、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D、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 http: / / www.21cnjy.com )
E、影响
积极: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
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有松散趋于严
密,西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消极: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宗法制
A、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C、内容:
a、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
b、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从血缘上看是兄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从政治上看是从属关系
c、周王的地位: 周王室天下的大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D、影响
a、对当时: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b、对后世: 积极:注重家庭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认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
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③礼乐制度
3、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三者间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 具有继承性、发展性
【经典高考】
1、【2012·浙江卷】中国古代讲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C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婚,可知①项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项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项正确。
2、【2013·广州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选B。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宗法制是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的,因此,贵族地位下降,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衰落。答案为B。
3、【2013·湖南新课标卷Ⅰ】在周代分封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C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选C。
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 ( http: / / www.21cnjy.com )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是井田制的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也就瓦解了,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 ,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岳阳县一中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
【难点】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1368年,朱元璋建立,定都南京)
1、中央集权
⑴措施: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⑵影响: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2、君主专制-----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
⑴背景:元朝的中书省妨碍了皇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高度集中,胡惟庸案是导火线
⑵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⑶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步加强;皇帝事务十分繁忙;太监乱政比历代更加严重;
⑷补救措施:设置内阁
过程: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 设内阁,后来,有了票拟权,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② 评价: 始终不是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清朝的政治制度(1636年,皇太极建立,定都沈阳)
1、清初:仿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康熙帝时:设南书房。
3、雍正帝时:设军机处
(1)设立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2)职权: 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3)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小结:从秦朝到清朝是怎样一步步加强君主专制的,结合史实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加强的过程:秦:确立皇帝制度,设置三公九卿制
汉:设立中朝制度,削减三公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分相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对社会的影响:(秦到唐以积极性为主,宋到清以消极性为主)
积极方面:
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文化上:便利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
军事上:为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消极方面:君主专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政治上,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
经济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
【特别聚焦】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对比
背景 权限 本质属性 评价
明朝内阁制 废除丞相后,皇帝处理政务力不从心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强化的重要手段,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开始任用阁臣“票拟”奏章,但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英国内阁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掌握国家最高行政大权,只对议会负责 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体现了分权原则,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链接高考】
1.(2013江苏单科,5,3分)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2.(2013山东文综,12,4分)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3(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8)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4(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