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导学案,教师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导学案,教师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7-19 17:33:15

文档简介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概念】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中央人民政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脑机构,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 人、副主席6人、委员56人,并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互选秘书长1人组成。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领导国家政权。其职权是:制定和解释法律,颁布法令并监督其执行;规定国家的施政方针;废除或修改政务院与国家的法律、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批准或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订立的条约和协定;处理战争及和平问题;批准或修改国家预算决算;颁布国家的大赦令和特赦令;制定并颁发国家的勋章和奖章,制定并授予国家的荣誉称号;依法任免政府工作人员、驻外代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和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的成员;筹备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它存在的5年中 ,举行过34次会议 ,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决定了国家生活中的许多重大事项。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但它同建国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在性质、组织、职权、作用和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简称全国政协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重要组成人员之一。此职务的担任者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以来都由重要的高层领导人担任。自第8届全国政协开始,主席一职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
毛泽东 ( 1949.10-1954.12) 周恩来 ( 1954.12-1976.01) 邓小平 ( 1978.03-1983.06)
邓颖超 ( 1983.06-1988.04) 李先念 ( 1988.04-1992.06) 李瑞环 ( 1993.03-2003.03)
贾庆林 ( 2003.03-2013.03) 俞正声 ( 2013.03-)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 http: / / www.21cnjy.com )员会委员长,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常务委员会的首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其职位相当于某些国家的国会议长。
刘少奇 ( 1954-1959) 朱德 ( 1959-1976) 叶剑英 ( 1978-1983) 彭真 ( 1983-1988)
万里 ( 1988-1993) 乔石 ( 1993-1998) 李鹏 ( 1998-2003) 吴邦国 ( 2003-2008)
吴邦国 ( 2008-2013) 张德江 ( 2013-)
【知识梳理】
一、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1、条件
(1)军事: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国民政府已被推翻;
(2)政治: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3)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 1949年9月21——30日;北京;
②内容: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规定首都、国旗、代国歌、公元纪年。
③意义:完成了建国的各项准备,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2、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结束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二、民主法治建设
(一)民主制度建设
1.政协制度的形成
(1)原因:①历史证明在两半社会的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行不通。中共领导取得民族解放的胜利。(前提是坚持中共的领导)
②历史上民主党派为创建新中国也做出了努力,并且和民主党派搞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也有利于中共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
(2)过程:
①初步建立: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处理的关系:中国与民主党派;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初步建立:《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
(2)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①条件:国民经济恢复,三大改造、一五计划进行需要法律保障。
②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新的国家机构。
(3)处理的关系:人民与政府的关系
(4)影响: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依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3)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省级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治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相继成立。
(5)处理的关系:聚居的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法律制度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①确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根本政治制度;
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2)影响: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特别聚焦】
1、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坚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民主内容的真实性与民主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
(4)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不同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权力主体 全国人民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分权与制衡
【链接高考】
1.(2013江苏单科,9 ( http: / / www.21cnjy.com ),3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2.(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B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3.(2010年高考江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12题)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B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4.(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9)著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C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一国两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实践;
【难点】“一国两制”得以实践的原因和意义;掌握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发展措施;
【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
(1)国际:①1971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0月,第26届联大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国际法法则:在一个国家领土上,只能有一个主权国家。)
②中美决定从1979年 1月1日起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国内: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目的: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初衷: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3、形成过程
时间 事件
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9月 叶剑英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叶九条)
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1985年 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正式将一国两制构想确立为基本国策;
4、内涵(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①前提: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内容:两种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根本目的: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5、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6、意义:
(1)中国统一: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
(2)中国建设: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3)中国外交: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4)理论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5)国际争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首次成功运用:香港回归
(1)问题由来: ①1842年《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②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③1898年英国逼迫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2)原因:
①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设取得了极大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政策基础:“一国两制”构想是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③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3)过程: ①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
②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落实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 1997 年7 月1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历史意义:
①香港: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中国统一: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国际: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国际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光辉典范。
2、澳门回归:
(1)问题由来:
①前221年澳门已纳入中国版图,为南海郡番禺县管辖。
②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贿赂收买当地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员,以晾晒水浸货物为由,要求上岸,得到批准。但1553年至1840年间,明清政府一直对澳门拥有并行使主权。  
③1840年鸦片战争后,葡乘清政府战败之机,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未果,便武装进犯。
④1887年葡强迫清政府签署了《中葡和好通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约》,又称中葡北京条约,其中关键一款是“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与葡治理他处无异”。
(2)背景: 香港问题 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回归时间:1999 年12 月20 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
(1)大陆:1979年元旦,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 邮、通航、通 商。
(2)台湾:1987年开始,台湾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局迫于形势,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表现:
(1)1990年,台湾成立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会(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 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2)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3)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
(4)2008年,两岸终于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3、祖国统一的主要阻碍因素: ①国际反华势力; ②台独势力。
4、中国基本态度: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但绝对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特别聚焦】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异同
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项目/区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设立的区域 港、澳、台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自治程度 “高度的自治权”, 拥有除外交、国防以外的高度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可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令、政策的自治权。
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 解决港澳台问题,完成统一大业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团结
【链接高考】
1、(2012江苏10)1987年2月,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2、(2012天津文综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爆发的原因
(1)“左倾”错误的发展
(2)毛泽东的错误认识
(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的利用
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保障 。
(2)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 http: / / www.21cnjy.com )
(3)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无法正常运行。
3、教训:(1)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2)要以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3)要坚 ( http: / / www.21cnjy.com )持党的集体领导,完善国家领导体制;
(4)要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制教育,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措施(成就):
(1)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
(2)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 十一届三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会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立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4)提出依法治国: ①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②1999年,“依法治国”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③1989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1999年通过了《行政复议法》,用法律来 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完善政协制度:1982年中国共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重视民族工作,完善民族区域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制度: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①19 ( http: / / www.21cnjy.com )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
②1998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典型: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特别聚焦】
1、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①从“文革”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
②从“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民主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
③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链接高考】
(2010·天津文综·T12)(40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答案: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答案: 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3分)该法典有何影响 (3分)
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4)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6分〉
答案: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材料四 民国(国)初颁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5)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4分)指出其历史作用。(2分〉
答案: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五 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6)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观点 (2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2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分〉
答案:加强法制建设。 "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改宪法,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得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7)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答案: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