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A9 高中联盟 2023 年秋季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表明这一记述体现了西周实行了分封制,A项正确;禅让制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尧舜禹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排除C项;宗法制的瓦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思想解放和民族关系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牛耕推广土地私有,D项正确;据所学,文化上百家争鸣各派纷呈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并非当时政治、经济变动的根源,排除A项;据所学,教育上私学兴起人才辈出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据所学,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是当时社会变革的具体条件,不是社会转型的基础,排除B项。故选D项。
A 【详解】根材料信息“公元前227年,秦南郡(楚国旧地)郡守腾因当地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发布文告,要求各县、道官吏‘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虽然统一了南郡地区,但是南郡地区对中原文化存在不认可的状况,故采取材料所述措施,强化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通过法律强制手段改变楚国旧地的风俗,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排除D项;革除传统习俗并非目的,而是强化国家认同的方式,排除B项;通过法律手段改变旧俗是强化对国家的认同,而非树立皇帝的权威,排除C项。故选A项。
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大批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匈奴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走向交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经济尚未出现转型的轨迹和趋势,排除A项;长期动荡和冲突削弱而非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排除C项;据所学,材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流行及其对儒学官方正统地位冲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B【详解】材料“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变化体现的是阶层流动,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实行,平民可以靠自己的才能通过考试做官,B项正确;材料涉及选官制度,并未体现中央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隋唐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亡,排除D项;材料为选官制度,并未涉及改善地方吏治,排除C项。故选B项。
6.C【详解】依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创制实施了‘南北面官’……一系列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实施以上制度,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C项正确;“南北面官”是效仿唐朝的制度,但其他两个不是,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制度,不利于推动汉化进程,排除B项;“四等人制”,易加剧社会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理学弊端凸显,社会思想发展了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叶后工商业发展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促使批判理学的进步思想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思想文化变化的根源。D项正确;明中后期理学僵化是新思想出现的原因之一,而理学占统治地位不是原因,排除B项;反对专制的社会思潮是新思想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市民阶层的崛起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工商业的发展是新思想出现的根源,排除A项。故选D项。
8.A【详解】根据材料“一批湘准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10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及所学知识可得,湘系集团在朝廷权力机构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满族和汉族之间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晚清统治危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9.B【详解】根据“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可知,梁启超的观点是构建新的史学体系,以人民的、民族的历史取代君主的、封建的历史,说明是要激发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B项正确;梁启超并没有否定传统史学的现实价值,也不是在为维新变法失败辩护,排除AC项;梁启超提出新史学观,并不是在支持清末的立宪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等人积极组织兴办实业,如“筹建中华银行”“开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等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也就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故选D项;题干所述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黄兴等人投身实业,该做法本身就是其发展经济措施之一,其阶级立场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中华民国先后经历袁世凯独裁统治及北洋军阀统治,并没有延续其民主共和制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
11.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及著作发表来看,反映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范围过大,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详解】根据题干在1937年7月中共中央的宣言中指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 动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国共产党改变斗争目标和斗争策略,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AD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全国团结抗日的初步形成,排除C项。故选B项。
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47年的山西。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领导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的贫农获得了更多土地。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担负巨大的战争勤务,并以粮草、被服等物资支援自己的子弟兵。土地改革运动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D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此时为解放战争,排除A项。故选D项。
14.C【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之下采取了多种外交方略。其中一项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而是先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各项特权,坚持完全实现中华民族在主权上的独立解放。”并结合所学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不结盟”即不参加任何大国集团,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中国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另起炉灶”即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B项正确;各国国情不同,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思想理论范畴,并不能直接提供物质基础,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原因: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②坚持民本思想;③重视人才,注重吏治;④适时地调整经济政策。(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8分)
(2)危机:①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吏治腐败。②人地矛盾突出。③大规模农民起义。④长期推行闭关自守和重农抑商政策,国际竞争力减弱。(每答一点给2分,共8分)
17.(1)背景:西学东渐;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社会变革的推动;政府的重视和推行;有识之士的推动。(任答3点,每点2点,共6分)
(2)意义:有利于强兵御侮,救亡图存;促进民族觉醒,增强凝聚力;促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提升民族体质,振兴中华;娱乐身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答3点,每点2点,共6分)
18.(1)特点:既立足国情又借鉴西方;分域推进(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进);极速发展,成就辉煌;成就与问题(代价)并存。(每点2分,共6分)
方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1分)
(2)示例:科技创新推动交通通信事业进步;或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2分)
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人民生活的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等法规的有效实施。(每点2分,共6分)
19.评分等次及得分标准:
一等(9-12分):观点明确,紧扣主题;史论结合紧密,准确运用史实,多角度充分论证;有清晰明确的时空观念;表述成文,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二等(5-8分):观点较明确,与主题有关;史论结合比较紧密,论证较充分;有一定的时空观念;能表述成文,逻辑关系较清楚,语言基本流畅。
三等(0-4分):有观点,但与主题关联不密切;所用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无观点或观点不明确,无史实,逻辑关系混乱,思路不清,不能表述成文。
示例:
唐朝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有助于树立国民文化自信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保障,唐代科技文化成就举世瞩目。
唐朝发展了科举选官,推动崇尚教育的社会风气形成,考试的选才方式被当时东亚文化圈采用,并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科技发明成就突出,雕版印刷出现推动文化的传播,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诗歌创作在唐代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李白、杜甫等杰出的诗人。绘画吸收外来风格,画风雍容华贵,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题材多样,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唐朝文明世界领先,影响周边国家的发展,日本等多国家数次派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为本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总之,唐朝的文化繁荣加深了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湖北省 A9 高中联盟 2023 年秋季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夨(cè )簋,器内底铸铭文 12 行 120 余字,记述了周
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
研究当时( )
A.分封制的推行
B.禅让制的流程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2.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
的是( )
A.文化上百家争鸣各派纷呈
B.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
C.教育上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D.经济上牛耕推广土地私有
3.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公元前 227 年,秦南郡(楚国旧地)郡守腾因当地居民仍
保留楚地风俗,发布文告,要求各县、道官吏“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
除其恶俗”。这一做法旨在( )
A.强化国家认同 B.革除传统陋俗
C.树立皇帝权威 D.缓和社会矛盾
4.从公元 2 世纪末期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艰难时世。“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
而无民”,土地荒芜,无数人民死于兵燹饥馑,或逃往江南。与此同时,游牧在北
湖北省 A9 高中联盟高一历史试卷 第1页(共 6页)
{#{QQABbQSEggAIAABAAQgCUwWqCACQkACAAAoGAEAEIAAASBNABAA=}#}
方草原上已降汉附边的少数民族,乘中原动荡之际大批南迁。上述现象客观上( )
A.有利于封建经济转型和发展 B.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C.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 D.冲击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5.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
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
A.中央机构的调整 B.选官制度的变革
C.地方吏治的改善 D.门第观念的消亡
6.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创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 “四等人
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效仿唐朝所创规制 B.推动政权汉化进程
C.源自本族发展需要 D.缓和域内民族矛盾
7.以朱元璋、朱棣为代表的明初统治集团,选择了“重治吏,恤安民,崇道统,尊
理学”的治国方略;至明朝中叶,尊崇程朱理学的弊端已昭然若揭;明末清初,社
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市民阶层的崛起 B.理学占统治地位
C.反对专制的社会思潮 D.商品经济的逐步繁荣
8.曾国藩编练的地方武装——湘淮军逐渐发展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依赖
力量,一批湘准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
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 10 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 100 多人。由此可
知( )
A.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9.1902 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史学》问世。在他看来,“新史学”当务之急,就是
要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
“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此举旨在( )
A.否定传统史学的现实价值 B.激发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
C.为维新变法失败辩护 D.支持清末的立宪改革
10.1912 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出面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
关”。黄兴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开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并带头组
湖北省 A9 高中联盟高一历史试卷 第2页(共 6页)
{#{QQABbQSEggAIAABAAQgCUwWqCACQkACAAAoGAEAEIAAASBNABAA=}#}
织拓殖协会以开发西北地区的资源。据统计,1912 年和 1913 年,全国新办企业分
别为 2001 家和 1249 家。这些做法( )
A.反映出中国已形成独立工业体系 B.表明革命派的阶级立场已经改变
C.巩固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经济基础 D.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11.时间轴能帮助我们厘清历史发展脉络。下列时间轴梳理的主题最可能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1937 年 7 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宣言中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
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
化运动,停止以暴动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据此可知,该宣言( )
A.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促进全国团结抗日的初步形成 D.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3.1947 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下表是山西
张庄在运动前后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判断,此运动( )
1944 年 1947 年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地主 4 17.4 0.3 3
中农 40 6.4 35.5 6.2
贫农 46.8 3.0 63 5.5
A.是民族矛盾激化的政策调整 B.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 D.奠定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物质基础
14.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我们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而是先要
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各项特权,坚持完全实现中华民族在主权上的独立解放。为此,
我们实行的方略是( )
湖北省 A9 高中联盟高一历史试卷 第3页(共 6页)
{#{QQABbQSEggAIAABAAQgCUwWqCACQkACAAAoGAEAEIAAASBNABAA=}#}
A.“不结盟”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15.2023 年 3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
话称:“党的二十大以来在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特别
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 ( )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供世界各国照搬经验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
C.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正确途径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中国古代王朝的治乱兴衰】(16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 出现了几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治世”“盛世”时期,
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等等。三个典型的“治世”
“盛世”时期,统治者都能从前代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关注民生,克勤克俭,以
德义感化百姓;在治理上为官择人,注重吏治,改革法制,减轻刑律,缓和矛盾,
取信于民,从而有助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在“治世”“盛世”的初期,生产都
不是高度的发展,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如解放奴婢,驱民归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
不夺农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摘编自裘斌 《中国古代 “治世”与“盛世” 成因探析》
材料二 康乾时期, 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盛世“光环”之下,我们
应该看到康乾盛世的另一面。权力不受监督,就容易滋生贪腐。和珅、王亶望都是
这一时期巨贪的代表。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显现,粮食供应问
题越来越严重。1796 年至 1804 年,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花费了 2000
万两白银才将其平定下去。随着闭关自守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深化,中国经
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枯竭,而同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
此消彼长,清王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避免地减弱了。
——摘编自唐博 《深度探秘:康乾盛世的 AB 面》
湖北省 A9 高中联盟高一历史试卷 第4页(共 6页)
{#{QQABbQSEggAIAABAAQgCUwWqCACQkACAAAoGAEAEIAAASBNABA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世” “盛世”出现的共
同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背后隐藏着何种危机。(8
分)
17.【近代体育史与体育强国】(12 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
设体操课程。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
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1903 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
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
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等。南京国民政府
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
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
材料二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
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6分)
18.【新中国的建设成就】(15 分)
材料一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开始的工业改革,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发展范式
的启发,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经济的域观特质出发,
实事求是地实行了分域推进的“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
中国工业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极速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但也产生许多问题,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因此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成
为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摘编自金碚《中国经济 70 年发展新观察》
材料二 2020 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比 2015 年增长 10256 亿元,稳居世界第
湖北省 A9 高中联盟高一历史试卷 第5页(共 6页)
{#{QQABbQSEggAIAABAAQgCUwWqCACQkACAAAoGAEAEIAAASBNABAA=}#}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2%。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通过《专利合作条约》
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2020 年我国发明专利一共授
权 53.9 万件,同比增长 17.1%。其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在过去五年,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由 2016 年的 0.24 万件增长至 2020 年的
1.44 万件,年均增长达 57.1%。2020 年提交申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企业数量达到
5600 余家,超过上年数量的 2 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和《辉煌 70 年》等
(1)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工
业化发展方向。(7 分)
(2)依据材料二,提炼一个合适的主题。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反映的建设成就
取得的原因。(8分)
19.【中华文明与文化自信】(12 分)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
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
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
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
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请选取中国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期,围绕“中华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
源”,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湖北省 A9 高中联盟高一历史试卷 第6页(共 6页)
{#{QQABbQSEggAIAABAAQgCUwWqCACQkACAAAoGAEAEIAAAS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