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15《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联读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15《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联读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2: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乘着想象翅膀领略艺术的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行文思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论证方法,培养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观点。学习论证方法,培养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把《无言之美》《调遣我们的想象》放一起,做群文阅读。之前,我们曾一起阅读过杜甫的几首诗。一般而言,群文阅读的文章,或者是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不同作者的作品,但内容上有联系。那朱光潜的《无言之美》与叶圣陶的《调遣我们的想象》有怎样的关联呢?
二、初读文章,建立关联
师:同学们去读文章,想想看这两篇文章之间有什么内容上的联系?
生默读文章
师:同学们读出了两文之间的联系吗?
生沉默
师:那我给个事例,启发大家。
(屏显)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 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 不尽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啊!------”
师:孔子的原文和后人的译文,你们觉得这两段文字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段文字?
生:孔子的原文语言简洁,译文字数多,更详细。
生:译文更具体,描写出流水的特点,并把心情也表现出来,我更喜欢这种直白的表达。
师:表达直白好懂,因为把要表达的意全写出了,言尽其意(板书)
生:我更喜欢孔子的原文,言简意丰,值得玩味,文字背后的情感,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
师:你所说文字背后的情感,就是言外之意(板书),用朱光潜的说法就是?
生:无言之美
师:这无言之美(板书),需要读者发挥想象才能领略得到。孔子站在河边说这话时,你想象得出,他是怎么样状态呢?
生:他应该是非常忧伤的状态,可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吧,或者遇到什么不顺的事。
生:我觉得应该是想起了往事,因为“逝者”,也就是流逝的,面对滚滚江水,孔子浮想联翩。
师:你能结合孔子的经历,说说他此时大概会想什么?
生:我从书里看到,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都没有得到采用。后回到鲁国,带领弟子,在洙泗间讲学。我猜想,孔子应该是在泗水边,看到流水,想到当年周游列国的经历。
师:你真的很棒!看得书广,还能思考,会联想。
师:孔子面对江水,想到往事,写下感叹时光流逝的千古名句,“逝者如斯夫”,我们在读这句时,也要发挥想象,透过文字,读到孔子此时的心情。正如叶圣陶所说“驱遣我们的想象”(板书)这里“驱遣”是什么意思?
生:使用
生:调遣
师: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桥梁,叶圣陶在文章中就要教给我们如何调遣和使用想象来鉴赏文艺的方法。
师: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这二篇文章的关联吗?
生:两篇文章都是关于艺术方面的。
生:我觉得《无言之美》侧重于阐述理论,讲艺术的特点,《驱遣我们的想象》侧重于讲读书方法,要使用想象。
师:你讲到了重点,这样的侧重,源于他们不同的身份,朱光潜,美学家,(板书)他分析艺术的美;叶圣陶,教育家,(板书)他主要教给读者读书的方法。从内容上看,《驱遣我们的想象》《无言之美》是有关联的。
三、梳理思路,把握观点
师:这二篇文章都是关于艺术方面的,作者是如何引到他们要谈论的话题的呢?
生读课文,思考
生:《无言之美》是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师:你能说说他们之间谈论了什么吗?你可以邀请一个同学,与你一起来演绎。
生1演孔子,读:“予欲无言。”
生2演子贡,读:“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生1,读:“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师:你能把大概意思说下?
生:就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我不想说了,子贡就急了,你不说,我记录什么啊,孔子举例跟他讲,天说了什么吗?四季照常运行,万物照常生长,所以我也不想说了。孔子讲的是关于教育方面的。
师:孔子作为老师,他不对学生说什么,怎么教?你觉得这话里包括怎么样的教育思想?
生:他不说,估计重在身教。
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
师: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孔子再去启发他。这就是孔子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言以致尽,则人不之思”。不要说太多,说太多了学生就懒了,就不思考了。
师:这是从教育方面的无言,说到探究无言的意蕴,要从美术观点去研究。引到本文要谈论的话题中来。
师:《驱遣我们的想象》,文章是怎么样引入话题的?
生:讲述文字和文艺的关系。没文字时代,歌谣类的文艺产生了;文字产生后,用文字记录文艺;后来发明了印刷术,文艺的传播越来越广泛。
师:这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能用一句话概括文艺和文字的关系吗?
生:时间顺序,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师:为什么要介绍这些?
生:为下面展开论述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师:作者娓娓道来,一步一步地为我们介绍文艺和文字的关系。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不是简单的文字集合,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字的呢?
生:作者把所见所感,用文字作具体的描写和想象的安排。然后对写下来的文字进行审查、增删。
师:作者借助表达所见所感,读者要了解作者的所见所感,要通过什么?
生:文字
师:文中把文字比作什么?它在作者、读者间起什么作用?
生:桥梁,起沟通作用。作者通过想象来安排文字,读者自然也要调动想象去欣赏文字。
师:作者用了七段文字,前四段写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后面3段介绍文字、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阅读文艺作品时驱遣想象的原因。
师:正如朱光潜所说的,美术有无言之美,要领略这无言的美,其实就要我们的想象。为什么会有无言之美呢?朱光潜先生有没有介绍呢?
生默读《无言之美》,思考
生: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散碎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所以言可达意,但不能完全达意。
师:你概括得很好,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就像水中月,镜中象,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却无法完全表达得出。有穷的言,无穷的意,也就是美学之所以美的原因之一。
师:两篇文章都在引入文章话题后,阐述了原因,因为言不尽意,所以艺术有无言之美;因为文字是勾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所以读艺术作品时,要通过想象去把握言背后的意。
师:文学是一门以言达意的艺术,而言又不能完全达意,这是不是一种遗憾呢,去看看美学家他是怎么说的?
生:《无言之美》第7段中,写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师:朱光潜告诉我们,言尽达意,不仅不能,而且没必要。观点提出后,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生:把绘画与摄影比较,相片比绘画要“和自然逼真些。但从美感来看,图画略胜一筹。
师:绘画为什么会更有美感?
生:美术家对绘画素材先进行选择,加入自己的人格。
师:画图选择素材时融入作者情感,所以绘画有选择之美(板书)
生:还有从文学作品方面,文学意蕴丰富,创作时,把自己的感受、情绪都写了进去。
师:写文学作品的这段很长,从两个方面来写文学的无言之美,同学们仔读课文,找出内容过渡的句子。
生:“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师:轻描淡写,欲说还休,却将自然景致,诗人情感、心绪传达得非常真切。文学有意蕴之美。(板书)
生:在音乐里面,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
师:音乐停止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如孔子在齐闻《韶》乐而导致“三月不知肉味”。音乐有无声之美。(板书)
生:在雕刻塑像方面,讲究含蓄不露。
师:为了证明这观点,作者引用谚语来作道理论证。“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哪个同学能说下这个引用的作用吗?
生:金刚为降伏四魔,凶神恶煞,情绪外露,菩萨低眉含蓄,慈悲为怀,更得人心。这句谚语是论证了含蓄的力量。
师:你分析得很好,菩萨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以理服人,慈眉善目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说雕刻有含蓄不露之美。(板书)
师:从以上四种艺术方面,写了艺术的无言之美。在文中,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生:最后一段里,作者总结出本文的观点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屏投)
师:朱光潜在前文充分的分析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叶圣陶《驱遣我们的想象》的观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到?
生:也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观点是“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师:这个目的指的是什么?结合上文,把作者观点说完整。
生: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这目的。(屏投)
师:是的,这样说才够完整。
师:听了作者所说的,你知道怎么样发挥想象吗?具体操作起来有困惑吗?
生点头
师:叶圣陶也怕读者不知道怎么做,他特别举例来论证了,同学们去看看作者怎么指导我们去想象的。
生默读,思考
生:叶圣陶以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告诉读者,把文字想象成图画,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举《海燕》例子,让读者知道,发挥想象还可把自己融入作品中。
师:作者举这两例,来说明发挥想象可以有这两种类型,同学们结合《无言之美》第9段,归纳一下,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想象方法?
生默读
生:《无言之美》第九段写了文学无言之美的两种情况,一是写景来表现,一是从情绪或情感中表现。所以我认为,轻描淡写写景的文字,可以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欲说还休的写情感的,最好能把自己融入其中。
师:说的很好,我们可以用朱光潜《无言之美》的理论,来指导阅读文学时,调遣想象的实践。
师:到这里,我们把两篇文章梳理了一遍,同学们把两篇文章的思路讲述一下。
生:《无言之美》这篇文章,先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话题,再提出言不能全达意的观点,并分析了原因,然后从绘画、音乐、文学、雕刻四方面来谈论艺术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观点。
生:《驱遣我们的想象》这篇文章,先娓娓讲述了文字和文艺的关系,再分析作者、读者、文字间的联系,这也是我们鉴赏文艺时驱遣想象的原因。在充分分析之后,举了两个例来说想象可以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和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最后总结出观点。
师:由此可见,其实这两篇文章在行文思路上是相似的。
四、了解论证方法,培养鉴赏能力
师: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作者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生:两篇文章用得最多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论证。
师:就像朱光潜文中所说“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两文都用了事例论证,同学们可借助这些事例来理解作者的观点,理解了作者观点后,你能举出些其他的事例吗?
生:我举不出例子,就是我对朱光潜先生所说,照片与图画想比缺少美感,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太绝对了,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这样,现在有的照片拍得很有艺术感,也很美,有意境。
师:你喜欢摄影吗?
生:我喜欢,我拍不好,但我爸拍得挺好。
师:确实,现在的摄影器材很好,懂得摄影的人会对素材、拍摄角度、颜色进行选择和后期处理,拍出的照片,艺术感也很强。现在不是也有很多摄影师吗,摄影也成了一门艺术。但作者所处的时代,摄影器材、技术都不太好,所以作者才会有这种看法,这体现文章的时代性。
师:我们就举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来说说。
生:我们刚背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文中一个字没写情义,但字里行间溢出依依惜别之情。这就文学的无言之美。我们在读这诗时,要发挥想象,把自己融进去,化身为作者,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生:还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这诗句也可作为文学有无言之美的事例。
师:是的,这个事例两篇文章都可以用,这就是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都与文学有关,一篇侧重于理论,一篇侧重于方法。
师:我们一起把两篇文章的观点读一遍。
齐读: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屏投)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这目的。”(屏投)
师:明白了作者观点之后,你们有什么启示呢?
生: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者说出来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发现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生:艺术作品常有言外之意,没说出来的部分,我们必须驱遣想象,才能够领会得到。
师:同学们都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谈启示,从写作者角度,来说说对我们写作文有什么启示呢?
生:写作文也要含蓄,不要太直白。
生:可以借助景物来抒情,让读者去体会。
师:这两篇文章,让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在欣赏文学和写作上都有宝贵的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落到实处去。乘着想象翅膀去领略艺术的无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