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鄂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9 10:0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秋季学期初中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___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4.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卷上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运用以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拟定的学习主题是( )
A.原始农耕生活 B.早期人类代表
C.远古神话传说 D.早期国家建立
2.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B.良渚遗址的玉琮和玉壁
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 D.甲骨文有关农业的记载
3.如图框内是小华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A.华夏民族的形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4.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惊天下”的甲骨文( )
A.记录了夏朝历史 B.发现于西周时期
C.至今仍无法破译 D.是已知最早汉字
5.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也随之效仿,这种情况反映的问题是( )
A.王室衰微诸侯做大 B.进行政治改革
C.青铜广泛使用 D.经济得到发展
6.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若生活在此时期,作为诸侯王,下列最容易被接受的思想是( )
A.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D.法家:依法治国,强化集权,锐意变法
7.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既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迎合地主阶级的需求 B.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D.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8.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人口大量减少 B.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国家疆域扩大 D.诸侯地位一落千丈
9.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仁者爱人
10.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诸侯争霸
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百家争鸣
11.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史记》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12.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13.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
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14.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举措( )
A.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D.延续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15.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6.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直接导致(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东汉灭亡
C.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八王之乱”
17.下面时间轴空白处的政权名称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前秦
18.学习历史应该注意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分类整理。下图是一位同学分类梳理的历史人物,图中①处应为( )
A.曹操 B.李冰 C.贾思勰 D.王羲之
19.《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 )
A.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20.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东汉末年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三国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花费了许多民脂民膏,还需要征调许多百姓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甚至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另外为其修建陵寝的百姓有的被活活累死,工匠的结局也很悲惨。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汉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已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材料三 到这个时期(西汉前期),国家的粮仓丰盈,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秦朝统治者和汉文帝做法的不同之处。(4分)
(2)材料二的描述与汉初的什么统治政策有关?(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积极影响。(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2分)
(4)据以上材料,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4分)
22.(18分)七年级(1)班的同学,学习了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后,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回答相关问题。
【追根源探因果】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2)材料二中首先称霸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哪些?(写出两个即可)(6分)
【后人评说析作用】
材料三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若,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春秋时期战争性质的理解。(2分)
(4)从列宁对战争的评价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6分)
2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如果从艺术风格来说,云冈石窟的造型反映北魏前期的生活写真,其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胡人的味道很重……后来北魏从大同南迁洛阳,北魏政权为了更好统治和减少民族冲突,全面汉化……这时候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
(1)根据材料一,石窟艺术的修建反映了哪一宗教的盛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什么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石窟造型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石窟艺术是珍贵的历史“活化石”,图示两大石窟能保存至今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2分)请你为保护石窟艺术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24.(12分)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几经波折,最终得以不断完善,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请结合本册所学,以“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包含产生和发展的时期,表现等。)
2023年秋季学期初中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6分)
(1)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4分)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2分)影响: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4分)
(3)“文景之治”。(2分)
(4)秦朝统治者对人民实施暴政;而汉朝统治者以此为鉴,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主张节俭,注重发展农业生产。(4分)
22.(18分)
(1)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4分)
(2)齐国。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6分)
(3)为了争霸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2分)
(4)通过争霸,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实现局部统一;民族流动,迁徙,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交替。(6分)
23.(14分)
(1)宗教;佛教(2分);特点:包容性(兼容并包)(2分)
(2)变化:雕像的线条由粗犷洗练,胡人的味道很重到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4分);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3)气候干燥。(2分)侧重保护,言之有理即可(2分)
24.(12分)
参考范文: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是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仁;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秦始皇为加强文化专制,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本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的四个时期及表现10分,语句通顺,表述完整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