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核弹:①原子弹:______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氢弹:_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___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科学家:以钱学森、___________为代表。
1964
1967
东方红一号
五
邓稼先
(5)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华民族
国防实力
2.漫步太空(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___________工程。
(2)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__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__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_____________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______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4)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载人航天
杨利伟
三
神州七号
翟志刚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杂交水稻
(1)培育: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______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获奖:___________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_______________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____________也有重要贡献。
袁隆平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吃饭问题
饥饿问题
4.青蒿素
(1)发现:20世纪70年代初,___________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__________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_________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意义:开创了____________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
疟疾
治疗疟疾
2015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5.“双百”方针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长篇小说《红岩》《___________》、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__________》、电影《英雄儿女》《___________》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__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青春之歌
东方红
林则徐
文化事业
莫言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钱学森、邓稼先等23位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里的“两弹”是指( )
A.氢弹、导弹
B.原子弹、氢弹
C.核弹、导弹
D.原子弹、导弹
C
2.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评论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C
3.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最早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 )
A.聂海胜 B.杨利伟
C.翟志刚 D.钱学森
B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4.下面所示对联反映的我国现代科技成果当属( )
A.史学 B.农学 C.医学 D.建筑学
B
5.“在临床医学史上,我们不是常有机会如此庆祝一个发现,它缓解了数亿人的疼痛和压力,在上百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材料描述的我国科技成果是( )
A.第一颗原子弹
B.第一颗人造卫星
C.籼型杂交水稻
D.青蒿素的发现
D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6.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主要是针对( )
A.科学文化 B.体育事业
C.乡村生活 D.军工事业
7.“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下列文艺作品属于长篇小说的有( )
①《红岩》 ②《青春之歌》 ③《茶馆》 ④《东方红》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A
B
1.1964年,中国的一项科技成就震惊了世界,它打破了美苏等大国对核武器的垄断,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防能力。这项“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C.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A
2.“导弹核武器”一般称“核导弹”,是指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这次试验成功( )
A.标志着我国核导弹已经领先于美国
B.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宣告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
D.使我国从此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
D
3.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来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中国的航天事业信心和能力正日益增强。追溯历史,我国航天航空技术的起步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
D.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
4.1971年中美之间“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曾轰动了世界。此举( )
A.促成了万隆会议的召开
B.支持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C.推动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D.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5.“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材料说明中国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 )
①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
③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
6.我国民间流传着“飞天”的故事,中国首次真人实地考察宇宙苍穹,实现“飞天”梦想的是(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神舟七号”出舱活动
C
7.嫦娥五号探测器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我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实现了太空行走,这位航天员是( )
A.杨利伟 B.景海鹏
C.翟志刚 D.刘洋
C
8.1950年,我国水稻的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经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A
9.“在人类的药物史上,如此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这是拉斯克奖评委、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评价屠呦呦发现的( )
A.青蒿素 B.青霉素
C.阿司匹林 D.氯霉素
A
10.20世纪50年代,文艺期刊大量增加,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版面有所扩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D.“863计划”的提出
A
11.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下列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文化成就是( )
A.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B.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D.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B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部分“感动中国”人物及其简要事迹。
时间 人物 简要事迹
2003年 A.__________ 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第一功臣,在疫情最严重时,主动请缨,尊重科学,“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掷地有声,体现了医者最大的担当
2004年 袁隆平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 C.__________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五年回归路,十年两弹成。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钟南山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钱学森
2007年 “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平均年龄仅30岁,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将“嫦娥一号”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2013年 黄旭华 中国潜艇之父。抛家舍业,隐姓埋名30年,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 屠呦呦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 E.___________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84岁的他再战防疫最前线!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
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钟南山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并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些院校新增了原子能、半导体、电子学、自动化等新技术专业。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2018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 677亿元人民币,比2012年增长90.9%。
据统计,仅从1949年8月至1955年11月,就有包括李四光、邓稼先等在内的1 536名高级知识分子毅然放弃西方国家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
(1)依据提示,填写材料一中人物以及相关事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49—1955年知识分子纷纷回国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些知识分子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热爱祖国、勇于创新、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等。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认为该如何做一个有“担当”的青年。
现在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共15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100年来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沦的民族,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标志着这个民族“走进核时代的大门”的事件是( )
A.导弹部队建成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D.1966年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B
C
3.右图是我国发射升空的第一颗卫星,它的名称是( )
A.神舟七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
B
4.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
A.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B.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
A
5.右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D
6.爱国主义需要激情的表达,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袁隆平在水稻培育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被人们誉为( )
A.“最可爱的人” B.“铁人”
C.“杂交水稻之父” D.“两弹元勋”
7.下列人物中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袁隆平 B.王进喜
C.屠呦呦 D.焦裕禄
C
C
8.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提出的方针是( )
A.“八六三”计划 B.“兼容并蓄”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科教兴国”
C
9.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请你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才能让人民过安宁的生活,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这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
【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三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3)材料三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医药创新,让人们远离疼痛】
材料四 青蒿一握,水二升,漫渍了千百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4)屠呦呦凭借着“青嵩”获得了哪些国际荣誉而为国争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精神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11.(扬州中考)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一贺电是为了祝贺(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D.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
A
12.(贵港中考)袁隆平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因为他( )
A.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B.创立地质力学
C.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D.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A(共22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_________和________也很单调 丰富多彩,服饰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_____问题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 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色彩
样式
温饱
行 交通条件很落后,普遍使用_____________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任意选择,私家汽车越来越普遍
其他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互联网发展迅速 自行车
知识点1 日常生活的变化
1.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清一色的蓝、灰、绿色的衣着,色彩、样式都很单调。80年代,中国人一直被忽视的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大改造 B.改革开放
C.中美建交 D.国企改革
B
3.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已经不单单是御寒的工具,更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C.服饰品位逐渐提升
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A
4.马齿苋、荠菜、苦菜、香椿、槐花等野菜,原本都是人们因为粮食不足用来充饥的,现在却成为餐桌上的稀罕物,受到大家的喜爱。这说明现在人们注重( )
A.温饱
B.新鲜
C.绿色健康
D.美味可口
C
知识点2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5.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已位居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A
6.暑期就要到了,张明一家准备去上海旅游,妈妈说坐火车去比较好,动车到上海也不慢;小明说还是坐飞机,那样更快;爸爸说还是开车去,走高速也很快,而且在上海还可以更自由地游览。这反映出今天的中国( )
A.人们更喜欢到大城市旅游
B.家庭分歧比较严重,影响和谐生活
C.应该加强对交通的管理
D.交通出行方式多种多样
D
7.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亿,占手机网民的86.5%。这一情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繁荣
B.手机制造业发达
C.互联网的普及
D.货币发行量减少
C
1.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服饰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经济的发展
B.生活习惯的改变
C.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D.思想观念的变化
A
2.下表是我国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单位:千克)。据表推知,我国( )
A.人民群众主食消费增加
B.困难时期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C.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D.物价上涨导致粮食消费减少
C
3.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而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了更多体现。这说明中国百姓生活( )
①消费选择的多样化 ②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消费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④消费体现了国家意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4.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只有少部分人能享受到旅游的乐趣,1984年中国人均出游仅有0.2次,到2015年超过3次,2017年达到3.7次。以上数据最能说明的是( )
A.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B.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人们出行方式改变
D.传统观念得到更新
B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21世纪看网上(导航卫星实施报时)。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变化
B.科技发展促进生活的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变化
B
6.下列对我国交通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B.城市交通非常落后
C.人们出行大多选择民航
D.中国交通建设一直领先世界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在国人家庭中占据重要地位。80年代,永久、飞鸽、凤凰、金狮、红旗,成为家喻户晓的大牌子,购买自行车成为女孩子嫁人的一大标准……截止到2018年,我国每天共享单车的使用量在1 000万人次以上,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在拥堵的城市交通中迅速成为人们出行的“宠儿”,共享单车在中国发展迅速。
——摘编自《回顾中国自行车的发展史》
材料三 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中国互联网技术与快捷支付的兴起。中国发展共享经济……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我国自行车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自行购买到扫码租赁;从家庭必备出行工具变为绿色环保的出行目的。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自行车交通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快捷支付的兴起;贯彻国家新发展理念的优势。
(3)近年来,共享单车存在乱放、肆意破坏、交通事故法律维权难等乱象,请你结合实际,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规范运营商的投放和租赁;对乱停乱放行为进行相应处罚;增加对共享单车停放的监管;自觉遵守城市文明公约,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言之有理即可)(共15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人们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右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
2.马齿苋、荠菜、苦菜、香椿、槐花等野菜,原本都是人们因为粮食不足用来充饥的,现在却成为餐桌上的稀罕物,受到大家的喜爱。这说明现在人们在吃上注重( )
A.饥饱 B.猎奇
C.绿色健康 D.粮食
C
3.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北京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供不应求
B.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C.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D.居民工资低微,无力购买粮食
B
4.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持续增长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B
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是( )
A.基本持平 B.时增时减
C.大幅度增长 D.幅度下降
C
6.20世纪70年代,河南普通民众到北京最少需要几天时间。然而,到今天,早上在楼下喝胡辣汤,下午就可以吃上北京全聚德的烤鸭了。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
A.通信事业的发展
B.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C.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D.军事事业的进步
B
7.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电信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A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出现新变化,下列关于人们衣、食、住、行、用中的几组关键词中,符合这一新变化的一组是( )
A.时装展、绿色食品、家居精装修
B.自行车、家用电脑、移动电话
C.移动电话、绿色食品、布票买布
D.土坯茅草房、时装展、粮票买米
A
9.某班同学准备举办专题展览,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善展览内容。
【任务一】第一组负责搜集改革开放前购物用的票证,下面是一张粮票和一张油票。
(1)请你说说当时我国使用粮票和油票等票证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等。(符合题意,答出一点即可)
【任务二】第二组负责搜集身边生活变化的图片,下面是一张20世纪70年代太原市民主要交通工具的照片和一张现在太原市民主要交通工具的照片。
(2)请你从衣、食、住、行四方面说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衣: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人们饮食结构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提倡绿色食品。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人们以步行、自行车等方式为主。改革开放后,私家车出现并增长很快。(本题注意语言表述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
【任务三】
(3)运用所学知识,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取得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科学技术的推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全国人民的努力等。(言之有理即可)(共14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遥遥奶奶说现在的人真幸福,连穿衣服都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不像她们那个年代,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单一。你知道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改革开放 D.“大跃进”运动
C
2.野菜和粗粮如今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对于这种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B.人们在忆苦思甜
C.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B
3.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C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衣着丰富多彩 B.食物匮乏单调
C.自驾出游流行 D.上网淘宝购物
5.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
A.用手机支付 B.穿现代服装
C.住小洋楼 D.用粮票买米
B
D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C.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手表看时间
B
7.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主要表现不包括( )
A.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B.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C.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 轮船任人选择
D.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固定电话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D
8.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D
9.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B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大妈:“(20世纪)80年代初那会儿买东西还凭票,过年的时候买点猪肉、豆制品,还有大白菜。到了90年代以后,情况就不同了,票证不用了,鱼肉蛋禽也越来越丰富。现在,家里更是连年夜饭都不做了,直接在饭店订一桌,我这个老太太也不用跟着忙活了。”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有哪些。
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提高了,物品丰富起来,不需要凭票购买了。
(2)材料一中张大妈的话体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人民在“吃”这一方面有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我国在农村推行什么制度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由原来的食物匮乏、单调,讲求“吃饱”,变得讲求营养丰富、吃出健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二 胡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回家特别麻烦,先坐火车到山东兖州,换乘公共汽车去临沂,再乘车到县城,从县城乘车到离家最近的车站下车,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到90年代就好了,北京到我们县的直达列车开通了,不用再费那么多周折。”
(3)通过材料二中胡先生的话,你了解到改革开放后哪一方面的巨大变化?你还可以建议他采用什么快捷的方式回家呢?(一种即可)
交通运输业。即“行”这一方面。可推荐他坐飞机或开私家车走高速公路等。
(4)有人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可以丢掉勤劳节约等老传统了,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勤劳节约、拼搏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符合题意即可)
11.(海南中考)改革开放前,人们曾使用过五花八门的粮票、油票和布票,反映了当时我国( )
A.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B.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C.市场经济,政府把控
D.打击投机,平抑物价
A(共20张PPT)
周周清4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新战机,它们的不断发展更新说明( )
A.我国空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B.我国空军排名世界第一
C.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战斗机出口国
D.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
A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让全国人民放心和信赖的子弟兵。我军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 )
A.海军航空兵 B.火箭军
C.战略支援部队 D.海军陆战队
B
3.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我国国防力量不断壮大 ②我军逐步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③我军逐步实现现代化 ④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⑤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⑤
C
4.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
A.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现代的社会生活
C
5.(真题改编)1901年和2021年都是辛丑年,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2021年当地时间3月18日,中方代表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开场白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要求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据此可知,中国( )
A.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6.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某国际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个会议是( )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
7.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这里“中国的声音”主要指(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 ③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中美关系正常化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D
8.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在某项决议通过后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B.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9.2022年8月2日,美国国会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坚决反对,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佩洛西此举严重违反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达成的( )
A.全方位外交理念 B.“九二共识”
C.不结盟运动纲领 D.《联合公报》规定
D
10.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③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11.《红岩》《青春之歌》《茶馆》等优秀文学作品的问世,得益于( )
A.“文化大革命”后,文学领域的拨乱反正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863计划”的出台
C
12.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是( )
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 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 ③住房短缺,狭小拥挤 ④交通发展,出行便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二、非选择题(13题20分,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从原子弹一出现就给予了高度关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说:“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第二年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二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8分)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核威胁;中国只有自己研制出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党和国家的领导统筹;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材料三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2)材料三在阐述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是哪一方面?结合当时的中外历史背景分析,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
粉碎美苏空间技术的垄断。中苏关系恶化;美苏垄断空间技术;新中国在空间技术上落后,备受歧视。
材料四 如图。
(3)材料四中的两位人物在科技方面分别取得怎样的成就?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指出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6分)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提取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
14.图片是历史的记录,结合下列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震撼了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与中国的关系,考虑中国即将对国际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有的国家立即伸出友谊之手,有的国家心存疑虑,还有的国家采取了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银瓶乍破”的局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哪些重大成就?图一的成就有何重大意义?图二的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8分)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求同存异”。
(2)根据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6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
(3)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6分)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