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20:2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浪淘沙(其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借助具体诗句,想象画面,感受黄河的磅礴之势。
3.互文阅读,感受诗歌的表达,体会诗歌中的景物人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景物人情。
【教学过程】
师: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当你看到春日柳叶拂堤,你会想吟诵哪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你遥望庐山瀑布,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你驻足西湖边,凝望远处烟雨蒙蒙,你脑海中便会浮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词韵语,在大浪淘沙中看诗人眼中的美丽河山。
师:齐读课题。
师:读诗先读题,关于《浪淘沙》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预习)
生:词牌名。出示资料: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与南方水边民歌有关,俗语云“大浪淘沙”,“浪”字应属水部,而“淘”基本义是“用水冲洗以除去杂质”,与水有关。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单调四句,为七言绝句体。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任务一:读准字音,读出诗味
出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师:都说三分诗,七分读,会读了吗?检查一下,谁来读?指生读。
生1 : 九曲、风簸
老师发现这两个词语,存在困难...
生2 :字字清晰,这么难的多音字也读对了...(出示:九曲、风簸)
师:“曲”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一声,表示?
生:弯弯曲曲。
师:聪明。簸呢,在这里读三声,根据注释我们知道是颠簸的意思。那浪淘风簸是什么意思?
生:巨浪淘洗,狂风在颠簸。师:带着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词。生齐读“九曲、风簸”
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情感,读准节奏。谁来试试。生读全诗。
师:有古诗的味道了。欸,发现他哪里读得不一样了吗?
生:每句最后一个字读的慢、长。
师:是呀,要想读好古诗的韵律,我们还要关注韵脚,韵脚要读地慢一些,长一些。(点红出押韵的“沙”“涯”“家”)谁再来试试?
生:再读古诗,将押韵的字读重音。读准,节奏,韵脚。
师:古人读诗还将诗,读出平长仄短、声断气连的感觉。大家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一男生(很有气势啊),一女生(柔美中带着飒爽,真好)
师:让我们体会着诗的韵味,一起读。
任务二:理解诗意,读懂诗心。
师:这首诗只有 28个字,单个字看,你都理解,组合起来,成为一句一句的诗,你理解大概的意思吗?
师:欸,不要急,先来看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是写什么的
生:黄河
师:对,是“写景”的(师板书:写景)想一想: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什么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出示学习要求: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什么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师:很多同学都举手了,不急,我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交流时互相补充,并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我认为黄河的特点是,我是从这个词语体会到的。(小组内交流)
生 1:黄河弯弯曲曲——九曲;
师:曲是弯弯曲曲的,那九呢?有谁知道?
生:九大概是很多的意思吧。
师:很多。其实我们不是第一次在古诗里遇见这样的“九”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天,九州,那么九曲代表黄河的怎么样?
生:九要表达这个黄河非常弯弯绕绕,延绵不绝。师:那九曲黄河用自己的话说就是什么?
生:弯弯曲曲的黄河。
师:九曲黄河万里沙连起来呢。
生:弯弯曲曲的黄河奔腾万里,其中还携带着黄沙。
师:说的真好。世人传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你看。(出示黄河图片)
师:这自然天成的美,也需要你的传唱。(指生读)
师:一个“九”字道出了黄河的蜿蜒曲折。除了这个,黄河还有什么特点?继续交流。
生 2:黄河很长,而且沙也很多——万里沙师:蜿蜒绵长的黄河不是孤身前行的,万里黄河万里沙。
生 3:浪淘风簸——风浪很大,波涛汹涌的样子
师:波涛汹涌说的好真好,四个字都是与水有关的。巨浪淘洗,狂风颠簸就是黄河波涛汹涌的样子。你能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吗,带着想象读出来。
生读: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读完这句,一条壮阔汹涌的黄河仿佛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继续交流。
生 4:自天涯——黄河很长很长,仿佛从天涯奔流来的。师:一句话就说出了画面感。
师:九曲绵长的黄河,裹挟着泥沙,奔腾万里。这不仅激起了刘禹锡的无限思考,还触动了从她身旁走过的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指读生齐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诗人从景色中想起了诗,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景。你看,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就领略到黄河的特点,也对黄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里看到的画面?生说画面。
师:带着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生齐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万里黄河万里沙(圈出沙),这巨浪冲洗的,狂风颠簸的是什么?
生:是泥沙
师:你看,九曲黄河之中的沙砾,随同黄河流经万里,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这些沙砾要经过这弯弯曲曲的万里路途,容易吗?
生:不容易师:这个沙还要经历浪的的冲洗风的颠簸,容易吗?
生:不容易师:还经历了那么多的阻挡(指九曲),但是它一直从天边来到这里。此时此刻这小小的砂砾在你的眼中是什么样的?
生:奋勇向前。
生:勇往向前。
生:披荆斩棘的。
师:这两句诗写了黄河的气势磅礴,更是写了沙砾勇往直前的样子。小小的沙砾一般人不会去赞美它,但是刘禹锡却看到了黄河中,不愿沉浮的小小沙砾。读。
生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刘禹锡站在这九曲蜿蜒的黄河边上,看着巨浪挟杂着万里的泥沙,他低头沉思,仿佛看见了自己就像这万里泥沙中的一粒,在这风浪里他都经历了什么让他写下了:生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师:家,这个词,很有味道。家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家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是可以遮挡人生风寒的地方。
师:是的,家是令人朝思暮想的地方。可是,此时此刻的刘禹锡在哪里呢?
出示:
资料一: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
资料二: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仕途三起三落,在被外放做官的几十年中,留下了许多著名诗作,《浪淘沙九首》就是其中之一。
师:阅读资料你读出了什么?刘禹锡的处境是什么样的呢?
生:此刻的刘禹锡也宛如这一河的泥沙一样,在巨浪狂涛中身不由己,思家难回。
师:刘禹锡被降职外地,时间很长,可见于他的诗词中。PPT出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他在这首诗里明确地写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二十三年,刘禹锡置身于巴山楚水,他想到了家中温暖的火炉,所以他写出了: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他想到了家中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所以他写出了: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他想到了家中的妻儿女,所以他写出了: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师:二十三年了,家在刘禹锡的脑海中一直是一个影子,一直是一种愿望,所以他要:直上。我们再看看他都去了哪里?出示贬谪图
师:再嚼嚼这个直上,你体会到了刘禹锡此刻怎样的心境?
生:急切的、迫切的心境,想快点回去
师:“直”不单是黄河雄伟壮观的体现,想想刘禹锡在当官被贬的这二十三年里,他退缩过吗?
生:没有。
师:从此一蹶不振吗?
生:没有。
师:始终怎样?
生:坚持理想。
师:就像万里沙一样,浪淘......
生:浪淘风簸自天涯师:那叫什么呀?你用个词来形容。
生:不屈不挠。
师:可以。
生 1:坚定不屈。
师:嗯,坚定不屈。
生 2:百折不挠。
生 3:刚强。师:就是这种不甘消极,直面人生的坚定,所以,他要“同到”。生读:同到牵牛织女家。师:其实,诗人在这里还运用了一个典故。
出示资料三:据《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终于在黄河源头银河见到了织女和牛郎,看到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自此,中国便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师: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进而自然的生发出了这样的浪漫慨叹...
生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师:“沙砾”的“顺流而下”,诗人的“逆流而上”,我们能从这首诗中看到的,是一个将深情化作豪情、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刘禹锡。师:如果前两句,是写黄河之景,气势宏大。那么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写的是什么呢?还是写的景吗?
生:不是。
师:是的,诗歌,尤其是唐代的诗歌,从来都不是,只说景,更不是,只说情,诗歌最重要的是什么?(板书:言志)
生读板书:言志。
师:诗人将满怀难酬的壮志和乐观的豪情融进了这 28个字。出示全诗师:让我们把对刘禹锡的钦佩之情,融入到这气势雄伟的黄河水中,融入到你们气势恢宏的诵读声里。
配乐读,生齐诵
任务三:走近诗人,感悟诗情。
师:刘禹锡一生中曾宦游、生活过很多地方,几十年间他先后创作了九首《浪淘沙》,每一首都贴合大浪淘沙的本意,每一首都描绘了祖国各地江河湖海不同的风情。在四年级上册《观潮》课后习题中提到的《浪淘沙(其七)》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出示《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生一起读
师:(出示学习要求)读这首诗,回想《观潮》这篇课文,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我是从 这个词语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生 1:从诗中“吼”体会到了大潮声势浩大。听到了那排山倒海之声。
生 2:从“头高数丈”体会到了大潮之壮观。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的惊涛骇浪,震天动地。
生 3:从“卷”这个字体会到
师:钱塘江八月涨潮,潮水遇到障碍碰撞出响声,继续前行。诗人虽然命运多舛,历经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但他的自信心和豪气不减,在《浪淘沙(其八)》中这样写道: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生朗读全诗
师:始终坚信“终会成金”的诗人终于在晚年重回都城,继续担任官职,历史验证了诗人的自信:生读“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师:回看这三首《浪淘沙》(出示三首),刘禹锡所歌咏的“黄河”“沙砾”“钱塘江大潮”,都是哪一类景物?
生:都是些宏大、雄伟、坚强、向上的景物。
师:刘禹锡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诗歌。(出示九首)这九首《浪淘沙》,分别描写了黄河、洛水、汴水、长江、锦江、钱塘潮、湘江,歌颂了祖国江河的千姿百态、百折不回。
师:刘禹锡借流水的力量抒尽豪情,但是你再细读,会发现豪情里还有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首诗里都有沙。
师:你发现了诗人藏进诗里的秘密。大浪淘沙,清浊自分,只有刚毅不屈,才能...(出示诗句)生读:吹尽狂沙始到金。
师:观自然辽阔之景可以荡涤心中的不平之气,刘禹锡的诗也因之有了力量。一生曲折,一生豁达,这才是中国古代士人的风骨所在!指读“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白居易”
师:“流水淘沙不暂停,水前未灭后波生。”步入晚年的诗人不禁回想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似乎重回潇湘,又听到那古老的祀神歌曲,从水面上随风传来,袅袅不绝......(出示九首)
师:这九首《浪淘沙》写尽了天下江河的壮美,却道不尽诗人不屈的豪情。让我们以声传情,铭记这份浑然天成的豪情!生配乐诵读《浪淘沙(其一)》
教学反思
朗读是亲近文本最好的方式,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朗读是有层次的,先读顺诗句,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接着再结合本诗的特点读出磅礴的气势,最后在深入品读之后再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在对古诗情境的体悟中,适当借助其他的诗句,引导学生在意象的品味、发现诗人表达的秘妙。比如借助陕北名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黄河磅礴之势。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言语思维,进而从文字表面走到了文字背后,去感受诗句的色彩、温度、生命。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有尽之言”中求得“无穷之意”。在关联中锤炼学生的思维,实现其对古诗的深度学习。《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以两段背景资料为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在信息的整合、分析中向更深处蔓溯。再回顾诗人其他被贬时的处境,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直面困难的豪迈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诵读才能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一堂课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上我一定更加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