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这一(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通过感悟历史情境,了解宋元时期市井文化生活丰富的原因;了解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和史学的代表作家及其成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理解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杂剧的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 3.通过了解宋词、元曲,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宋词与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
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这座城市有着“东南第一州”的美称,更是被誉为人间天堂,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杭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
师: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千年之前,看看北宋词人柳永又是如何描述杭州的?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师:当时的杭州虽然不是都城,但是其繁华景象和丰富的文化生活令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吟唱,那么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穿越千年,看看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吧!
二、探究新知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宋元时期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北宋开封最繁华的是何处?描述一下繁华景象。
提示: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最繁华地区:大相国寺。繁华景象:略。
2.课堂活动:角色扮演——瓦子见闻记
师:如果你是北宋东京的市民,你最喜欢去哪里娱乐?
生1:相国寺,那里热闹非凡。
生2:瓦子,那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师:在宋代,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那么,请你们说说,在瓦子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吃摊点、饭馆、茶楼、商铺,有卖药材、字画的,还有剃头的、算卦的。
生2:在勾栏内,我看到了各种艺人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还有表演杂技、舞蹈的。
生3:商店门前悬挂的幌子迎风飘扬,我是在《清明上河图》上看到的。
师:在瓦子内,你会听到什么?
生1:商贩的各种吆喝叫卖声。
生2:说书、杂剧演唱声。
生3:街上车马声,驴马叫声,讨价还价声……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北宋城市的发达,商业市场的繁荣。
生2:我想到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的悠闲。
生3:我想到了当时文化娱乐的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师:热闹繁荣的瓦子和勾栏,确实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就连我们都不禁羡慕起来。现在,我希望大家进一步想想,这样的生活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分成4~6人小组讨论,然后发言)
生1:因为城市人口多,经济文化发达,商业贸易繁荣。
生2:因为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多种多样。
师:商业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坊市制度被打破、市民阶层壮大,归根结底,都与当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分不开。
3.多媒体出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教师提问: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提示:杂剧。
4.展示材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教师提问:你知道以上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提示:依次为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春节。
(二)宋词和元曲
1.教师讲述: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填词用的曲调名,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2.多媒体展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作品,同学们朗读这些作品,结合宋元社会发展状况思考:词在宋代逐渐兴盛的原因。
材料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提示:①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②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人们抒发思想感情。
3.教师引导:运用表格归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经历(生活的时代)、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提示:
姓名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时代 北宋 两宋之交 南宋
经历 经济繁荣,家境优裕 前期生活稳定,后流落南方 曾参加抗金斗争,立志恢复中原
词的特点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后期渗透了忧伤情感 风格豪放,倾诉了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教师提问:刚刚我们一起感受了宋词的风韵,那么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又是什么呢?
提示:元曲。
5.教师简要介绍元曲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出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其代表作是什么?与其齐名的杂剧家还有谁?
提示: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其他杂剧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7.小组合作探究:繁华的市井生活与繁荣的市俗文化之间有何关联?
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总结:社会安定,经济强盛,人口增多,市民阶层壮大,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更追求精神文化上的繁荣发展,由此,市俗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图片。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资治通鉴》的体例、内容和地位。
提示:体例: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宋元时代感受了气象万千的都市生活。在宋元时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