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活版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5活版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9:00: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活版
一、选择题
1.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板印书籍。 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C.若止印三二本。 D.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2.下列各选项中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B.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C.再火令药镕(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D.木格贮之(名词作动词,用木格)
3.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
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昇)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
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4.《活板》第二段文字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
A.记叙 B.议论 C.说明 D.描写
5.我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1)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B.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C.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D.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B.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C.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D.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6.选出下列叙述不符合《活板》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二、填空题
7.填空
《活板》是一篇科技 ,说明对象是 。它的特点是 。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 ,赞颂了 。本文运用了 说明顺序,主体部分第二段运用了 说明顺序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流程。
三、翻译
8.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1)薄如钱唇:
(2)和纸灰之类冒之: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4)持就火炀之:
(5)则字平如砥:
(6)一板已自布字:
(7)则第二板已具:
(8)更互用之:
(9)有奇字素无备者:
(10)不若燔土:
(11)用讫再火令药镕:
(12)殊不沾污:
9.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有布衣毕昇
布衣:古义: 今义:
(2)和纸灰之类冒之
冒:古义: 今义: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4)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5)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四、课内阅读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布衣(平民) B.持就火炀之(靠近)
C.字平如砥(平坦) D.用讫再火(完毕)
12.下面有关“以”的用法或意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B.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C.以平板按其面 D.以纸帖之
13.翻译句子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14.划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5.“活板”中的“活”字该怎样理解?请结合内容概括活板“活”在哪些方面?(写出两点即可)
五、对比阅读
【甲】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乙】
磁石指南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能全南②也。水浮③多荡摇。指爪④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⑤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⑥中独茧缕⑦,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⑧,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①方家:指精通某种技术并以此作为职业的人。②全南:指向正南方。③水浮:磁针穿过灯草浮在水面。④指爪:指甲。⑤缕悬:用丝线悬挂。⑥纩(kuànɡ):丝绵。⑦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⑧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用芥菜籽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
16.解释加点的词
(1)持就火炀之 (2)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
(3)殊不沾污 (4)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1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只印三二本 关山度若飞 B.更互用之 莲之爱
C.以手拂之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D.每字为一印 自以为大有所益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断两处)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20.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文的活板突出“活”。比如“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是活的; ,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是活的;“更互用之”,可以看出印刷是活的。乙文介绍了指南针的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 四种使用方法。
21.概括两文在选材和主题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
六、作文
22.阅读文字,按要求写作。
毕昇翻过那座山,发明了活版印刷术;陆游翻过那座山,柳暗花明又一村;冯帆翻过那座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山”虽然无形,但在成长的路途中常常与我们为伴。翻过它将风光无限。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活版
一、选择题
1.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板印书籍。 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C.若止印三二本。 D.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
A.“板印书籍”句意为:用雕板印刷书籍。“板”同“版”,雕版;
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句意为: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已”同“以”,以后;
C.“若止印三二本”句意为:如果只是印刷两三本。“止”同“只”,只是;
D.“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句意为: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没有通假字;
故选D。
2.下列各选项中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B.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C.再火令药镕(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D.木格贮之(名词作动词,用木格)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D.句意: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故选D。
3.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
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昇)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
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虚词。
A.句意: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其”指“活字印刷”;
B.句意:用手一抹,那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其”指“那些字模”;
C.句意: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其”指“字模”;
故选D。
4.《活板》第二段文字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
A.记叙 B.议论 C.说明 D.描写
【答案】C
【详解】C.这是一篇介绍活板印刷的说明文,主要表达方式为说明,第二段是主体部分,交代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故选C。
5.我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1)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B.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C.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D.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B.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C.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D.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答案】(1)D
(2)C
【解析】(1)
D.有误,“木格贮/之”意为: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木格”对后面“贮之”起修饰作用,因此正确停顿应为:木格/贮之;
故选D。
(2)
C.有误,原句意思为: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作”为动词,其后“二铁板”为宾语,故此处停顿应为: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中“一板”为主语,其后为宾语,故此处停顿应为: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中主语为“一板”,其后为谓语,故此处停顿为:一板/已自布字;
故选C。
6.选出下列叙述不符合《活板》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答案】D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结合第②段“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有疏有密,水浸后会变形,容易与药粘在一起。所以,D项说法有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7.填空
《活板》是一篇科技 ,说明对象是 。它的特点是 。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 ,赞颂了 。本文运用了 说明顺序,主体部分第二段运用了 说明顺序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流程。
【答案】 说明文 活板印刷 活 活字印刷术的方法以及优越性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时间顺序(工作程序顺序)、逻辑顺序等 工作程序顺序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理解。
《活板》是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创作的一篇介绍活字印刷术的科普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活板。《活板》中的“活”是活字印刷的主要优点,是活字印刷的特征。作者沈括正是抓住了这个“活”字来进行说明的:其一,以《活板》命题,以“活”字总领全文。抓住了“活”就抓住了核心,抓住了纲。其二,紧紧扣住“活”字安排说明顺序。文章开头由雕板谈及毕异发明了活板,接着就介绍“其法”,这个“法”就是活字印刷的过程和方法,是按照程序顺序(亦称时间顺序)进行介绍的。其工作程序是: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取字。在介绍活字印刷的方法和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活”字,而字里行间,却无不在说明一个“活”字。“每字为一印”,字印独立,不像雕版那样所有的字都死死地雕在一块板,可见使用灵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用胶泥)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足见制字取材容易,简便灵活;字数少则“每字为一印”,多则“二十余印”,无则“旋刻之”,可谓机动灵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谓快速灵活;拆版时,“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何等轻省灵活……一个“活”字,贯穿了活版印刷的全过程。其三,使用对比说明方法,突出一个“活”字。文章一开头提及雕版印刷,意在将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对比,使这种对比方法贯穿在全文的说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优越性,这是颇具匠心的。在介绍活版印刷的工作程序里,虽然没有提到雕版,但在介绍活版印刷优点之中,无不暗示出雕版印刷的缺陷——死板以致少、慢、差、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明这一技术的是“布衣毕昇”,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据此分析,可得答案。
三、翻译
8.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1)薄如钱唇:
(2)和纸灰之类冒之: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4)持就火炀之:
(5)则字平如砥:
(6)一板已自布字:
(7)则第二板已具:
(8)更互用之:
(9)有奇字素无备者:
(10)不若燔土:
(11)用讫再火令药镕:
(12)殊不沾污:
【答案】 铜钱的边缘 混合/覆盖 模子 靠近;烘烤 磨刀石 另自,另外 准备(好了) 交替,轮流 生僻字 烧 完毕 根本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钱唇:铜钱的边缘。
(2)句意: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和:混合/覆盖。
(3)句意: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面。范:模子。
(4)句意:把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炀:烘烤。
(5)句意: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6)句意: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自:另自,另外。
(7)句意: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具:准备(好了)。
(8)句意:两块相互交替使用。更互:交替,轮流。
(9)句意: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奇字:生僻字。
(10)句意: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燔:烧。
(11)句意: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讫:完毕。
(12)句意:根本不会被弄脏。殊:根本。
9.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有布衣毕昇
布衣:古义: 今义:
(2)和纸灰之类冒之
冒:古义: 今义:
【答案】 平民 布衣服 覆盖 向外透,往上升
【详解】考查古今异义。
(1)句意:有个叫做毕昇的平民。“布衣”古义为“平民”;今义为“布衣服”。
(2)句意: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冒”古义为“覆盖”;今义为“向外透,往上升”。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4)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5)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答案】(1)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2)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3)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4)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5)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了,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
(1)始,才;已,同“以”;皆,全、都;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2)钱唇,铜钱的边缘;印,字模;火烧,用火烧。
(3)若,如果;止,只;则,那么,就。
(4)以,表目的,来;备,准备。
(5)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宝藏,珍藏。
四、课内阅读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布衣(平民) B.持就火炀之(靠近)
C.字平如砥(平坦) D.用讫再火(完毕)
12.下面有关“以”的用法或意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B.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C.以平板按其面 D.以纸帖之
13.翻译句子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14.划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5.“活板”中的“活”字该怎样理解?请结合内容概括活板“活”在哪些方面?(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1.C 12.B 13.他的印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得到了。 14.围绕“以木刻活字与燔土刻的活字作比较(对比),突出燔土刻的活字拆版容易,不易沾污的特点”等回答即可。 15.“活”的含义围绕“灵活,便捷”回答即可,体现在哪些方面围绕“‘每字为一印’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版一版更互用之’是活的;‘每学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木格贮之’,选用字是活的;‘奇字’‘旋刻之’,做法是活的”等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字平如砥: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故悬C。
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介词,用;
B.介词,用;
C.介词,拿、把;
D.介词,用;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印:印模。余:我。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
14.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结合横线处后文“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分析,这句话以木刻活字与燔土刻的活字作比较,突出燔土刻的活字拆版容易、拆版灵活、不易沾污的特点。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活板印刷的“活”主要体现在:由“每字为一印(每个字刻一个字模)”可知,字印灵活;由“乃密布字印(于是就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可知,排版灵活;由“更互用之(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可知,印刷灵活;由“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用手轻轻一掸,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可知,拆版灵活。
【点睛】参考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
五、对比阅读
【甲】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乙】
磁石指南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能全南②也。水浮③多荡摇。指爪④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⑤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⑥中独茧缕⑦,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⑧,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①方家:指精通某种技术并以此作为职业的人。②全南:指向正南方。③水浮:磁针穿过灯草浮在水面。④指爪:指甲。⑤缕悬:用丝线悬挂。⑥纩(kuànɡ):丝绵。⑦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⑧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用芥菜籽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
16.解释加点的词
(1)持就火炀之 (2)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
(3)殊不沾污 (4)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1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只印三二本 关山度若飞 B.更互用之 莲之爱
C.以手拂之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D.每字为一印 自以为大有所益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断两处)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20.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文的活板突出“活”。比如“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是活的; ,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是活的;“更互用之”,可以看出印刷是活的。乙文介绍了指南针的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 四种使用方法。
21.概括两文在选材和主题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16. 靠近 边缘 根本 都 17.C 18.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19.(1)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2)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针就常常指向南方。 20. 每一字皆有数印 悬缕法(缕悬法) 21.两文都介绍了古代的科学技艺,都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新精神。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就:靠近。
(2)句意:(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唇:边缘。
(3)句意:根本不会被弄脏。殊:根本。
(4)句意: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皆:都。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如果,表假设\像,动词;
B.代词,它\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两项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D. 动词,作为\动词,认为;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意思是“磁石能够指南就像柏树喜欢朝西(生长),不能说清其中的原理。”故知,“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与“莫可原其理”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要停顿;而“磁石之指南”与“犹柏之指西”则构成主谓关系,也要停顿。于是可停顿为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以:用;帖:同“贴”,粘贴;为一帖:(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木格:用木格;贮:贮存。
(2)悬之:悬挂它;指南:指向南方。
2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空:甲文,从“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是活的;从“每一字皆有数印”,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是活的;从“更互用之”,可以看出印刷是活的。
第二空:乙文,从“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可知,介绍了指南针的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悬缕法等四种使用方法。
2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甲文,从“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它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表达对毕昇等古代匠人的赞美;
乙文,从“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可知,文章介绍的是指南针的使用,从“莫可原其理”可知,表现了方家等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智慧的称赞。
故两文都介绍了古代的科学技艺,都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新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能够指南就像柏树喜欢朝西(生长),不能说清其中的原理。
六、作文
22.阅读文字,按要求写作。
毕昇翻过那座山,发明了活版印刷术;陆游翻过那座山,柳暗花明又一村;冯帆翻过那座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山”虽然无形,但在成长的路途中常常与我们为伴。翻过它将风光无限。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例文:
翻过那座山
望着书柜里那张“第十六届学生艺术节班级合唱队展演二等奖”的奖状,我不由得想起在那比赛前的“魔鬼训练”。那真是苦不堪言啊!从开始的积极参加训练到想要放弃再到继续坚持,直到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拿到奖状,取得成功,要想翻过那座高山是多么地艰辛啊!
我那时还是个刚刚上初一的小孩子,没有顽强的毅力,吃不了苦的我,根本适应不了那么艰苦的训练。
天气又闷又热,像我的心情一样。我们呆在那没有空调的“桑拿屋”唱着歌。我瞥见了那个站在前排的一个男同学,他的汗在他的头发尖处形成汗珠滴落在地板上,好像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汗浸湿了他的白色T恤,我想那T恤大概能拧出水吧!我也热得要命,拿出谱子夹子不停地扇着风,那微微凉的小风,稍稍让我凉快了一些,但还是特别热。再加上刚才站了好半天,腿也很酸。霎那间,闷热和劳累像被施了魔法似地缠绕着我的全身,想甩也甩不开,让我的心情变得焦躁不安。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冷静,要坚持住啊!绝对不能放弃!可就是静不下来。突然一只充满了汗水的手握住了我的手,她坚定地注视着我:“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啊,有我在呢!”我从她那坚定的眼神中得到了勇气,从她那充满汗水的手中得到了力量。是啊!不坚持如何取得胜利的果实,如何得奖。于是,我重新把谱子举到了胸前,和大家一起唱了起来。
很快,就到了比赛那天。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紧张、激动、害怕……种种心情压在我的心头,使我的手心中都渗出了汗。旁边的同学看出了我的紧张,她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坚定地对我说:“别怕,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是啊!那么多天的“魔鬼训练”我们都忍耐了,今天怎能退缩呢?怎能轻易放弃呢?我注视着那灯光下充满力量的双眼。我暗暗地发誓,我一定要坚持到底,现在正是黎明前的那最难熬过去的黑夜,我相信那个梦想终会实现。
伴奏声想起,那强烈的灯光“打”在我们身上,就像那滚烫的开水泼洒在身上似的,让我非常难受。可我依然微笑着面对着台下的每一位观众和评委。汗水洒遍了我的全身,但我依然坚持着,因为我知道胜利就在前方。即使再苦再累,即使汗流浃背,即使全身酸痛,即使筋疲力尽,我从未放弃过,我一直坚持着!
当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我知道我们成功了,我们通过不断地坚持和努力翻过了那座高山。
如今的我已经是个七年级的大孩子了,这份小小的奖状我依然保存得完好无损。这张纸虽然薄,但载满了同学们辛勤的付出,载满了我们的坚持不懈,更载满了这份珍贵的同学情。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首先要理解题目的含义。“山”既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山,也可以理解为比喻义的“山”,结合材料中的“毕昇翻过那座山,发明了活版印刷术;陆游翻过那座山,柳暗花明又一村;冯帆翻过那座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知,应该选用比喻义,“山”指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心中的压力、挫折、磨难等。“翻过”意味着解决了问题,或克服了困难。写好本文的关键是解决如何“翻过”那座“山”,即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这是最能突出中心的部分,要详写。文章要表现“翻过”的意义,体现人物在“翻过”的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感悟或启示,表达积极健康的主题。
其次,构思选材。本题限制了文体,要求写记叙文,所以在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具体故事写那座“山”是什么?“我”又是如何跨过去,走向希望、光明、温暖的。可以写学习方面的,比如解出了一道数学难题,克服了学习上一个的坏毛病,弥补了一个学科上的缺陷等;也可以写生活方面的,比如克服了自己的一个弱点,完成了一件曾经不敢奢望的事;当然也可以写真实地爬山经历等。本题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写作,这样才能突出主题。写法上,注意使用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等写法,重点应放在人物克服困难的过程上,可在主体记叙事件的同时,穿插大量心理描写,以体现人物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的心理成长。文章在结尾处可援引名人名言来阐发自己的议论,以明确克服困难后自己的收获,画龙点睛,凸显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