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写作 修改润色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写作 修改润色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4:28: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修改润色的技巧,学会修改润色自己的习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提高语言表达和鉴赏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养成写作中不断修改润色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和品味,学生能了解修改润色的知识。
2.通过修改和交流,学生能提升修改润色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修改常识
(一)示例:
文学家鲁迅先生非常注重文章的修改润色,下面是《藤野先生》的一段原稿和改稿,你觉得改稿跟原稿相比,好在什么地方?
原稿:每当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仿佛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改稿: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二)导入新课
三分文章七分改,历代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润色。托尔斯泰对长篇小说中《复活》中卡秋莎的外貌描写,修改了20次才定稿。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了“百科全书式小说”《红楼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对文章进行修改润色。
(三)学生自学教材关于修改润色的知识,在教材上画出知识思维导图,同桌二人交流、修改导图。
二、首次修改,润色语言。
(一)比较原句和改句,找到让表意更准确、更生动的方法。
原句1:主动作为, 才能突破困境。
改句1:当荆棘丛生,只有手持利剑,方可开天辟地。
方法总结:( )
原句2:她笑了。
改句2: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莲,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方法总结:( )
原句3:夕阳照在河岸上,显出血一样的残红色。
改句3:黄昏,河岸。残阳如血。
原句4:想起武汉,我就想起黄鹤楼;想起武汉,我就想起辛亥革命;想起武汉,我就想起那群抗疫战士;想起武汉,我陷入沉思……
改句4:想起武汉,灵动的黄鹤展翅飞翔,不再回首;想起武汉,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声,长吟于天际,激荡人心;想起武汉,英雄的布衣和白褂四处奔走,不再停歇;想起武汉,充满未知的将来使我思绪纷飞,久久不能自拔……
方法总结:( )
教学预设答案:化意为象,运用修辞,添加细节,多用短句……
(二)修改下面的病文,力求语言准确、流畅、生动。
寻人启事
一节作文课上,老师一边讲寻人启事的要点,一边叫我们写一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最前面的是姓名和性别。”同学们快速地写下几个字。
“然后就是年龄。”我和大部分同学很快就写好了两个数字;有的同学想了几秒也很快写上了;还有的同学涂涂抹抹写了好几次也没写出准确的数来。
“写好了吗?再然后就是外貌特征。你们知道什么是外貌特征吗?”“我妈妈有一颗痣!”一位同学说道。“很好,”老师说,“要写出具体位置哦。”我们都努力地回想着。脸上好像是有颗痣,可我怎么知道在哪儿?胳膊上应该有条疤,可是到底有没有啊?我胡乱编了几条特征写了上去。大部分同学则干脆空着不写。
“下面是很重要的一点——穿着。今天早上看到妈妈时她穿着什么衣服呢?”“我妈好像有一件紫色的上衣吧?”
“我记得她穿过一条黑裤子,是今天吗?”……平时哪个同学的衣服很好看,或是穿了双名牌鞋,大家很快就都发现了;虽然没当面见过最喜欢的明星,但他在什么场合穿了什么衣服,都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刚送自己来上补习班的妈妈穿的是什么样子的衣服,却没有注意过。
最后,一则简单的寻人启事,竟没有一个人写完整。可当我回家后请妈妈写一则寻找我的寻人启事时,她却写得又迅速又具体。
(改编自孙道荣《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三)小组交流,推荐2-3名修改优秀者进行班级展示。
三、二次修改,锤炼结构。
(一)阅读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探究写好文章结构的方法。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学预设:好的文章结构,往往详略分明。首尾简练而精彩,或含蓄或直白地表现中心;文章中间部分内容充实,最能表现中心的情节或场景要浓墨重彩地描写。
(二)第二次修改《寻人启事》,优化文章结构。
(三)同桌二人交流,为对方提出优化建议。
四、三次修改,深化主题。
(一)合作探究:
《散步》一文是如何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尊老爱幼的美德”这个主题表现出来的?
教学预设:
(1)以小见大,用散步这件生活小事巧妙表现主题;
(2)精心设置场景,将时空凝聚在春天的田野,春景的勃勃生机,渲染了和谐温馨的氛围,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3)设计了矛盾冲突,增添情节的波澜,矛盾的解决也促使情感得以升华,主题得到深化。
(二)进行修改设计:
1.草拟情节波澜折线图,设计“兴波”的点。
2.增添一两处景物描写,构思景物的意象。
3.修改文章的主旨段,做到情景交融,主题的表达自然、深刻。
(三)第三次修改《寻人启事》,增添波折,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