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1:23:23

文档简介

淮安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2024.01
(注意: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每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先秦时期,隐语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交流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游戏,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颇为流行,尤以齐楚两地为盛。据刘向解释,隐书收录的是一些对谈性的语段,参与一方故意隐约其词向对方发问,对者一边思索猜测,一边描述应答。隐语的话题无所不包,但双方都是暗示,并不明言,故隐语游戏是智力和语言的较量。
②隐语目的是委婉表达,可谓用语言来捉迷藏。刘勰总结为“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即用隐约的言辞来暗藏某种意思,用曲折的譬喻来暗指某件事物。因此,隐语有明显的“体物”特征,交流双方常常要变换角度描摹,隐讳提示,曲为渲染。如楚庄王为政三年毫无作为,大臣看不过,遂以隐语进谏:“有鸟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楚庄王好隐,马上心领神会,答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对方遂止。这则隐语就是先秦时流传甚广的“大鸟之隐”,隐语为双方提供了委婉的交流途径。
③隐语要“隐”,但更要委婉揭示主旨,不能让人彻底摸不着头脑,故常用譬喻。不过细细推究,“喻”和“隐”虽都拐着弯儿地说,目的却完全相反。对此,闻一多分析道:“喻训晓”,是借其他事物来把本来说不明白的尽量说得明白点;而“隐训藏”,是借其他事物来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故意说得不那么明白。如此,才引得人们好奇,努力去猜,方产生机趣。因此,隐语有点像猜谜,但不完全一样。谜语重点是“猜”,一旦猜中,游戏结束。而在隐语游戏中,一方进“隐”,另一方即便猜中也不能“说破”,一定要根据这个谜底创作出另一个谜面,两个谜面指向同一事物,才叫游戏完成。所以,隐语的游戏双方除需足够的机敏智慧外,更要有铺陈描摹的言语能力,方能游刃有余。
④隐语具有娱乐、测智、言理、讽谏等多种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说者由此见风趣机智,以旁观对方的懵懂摸索为乐趣。而应对者出于本能的好奇,也产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几经摸索之后恍然大悟,发现其间巧妙,愉悦的心情随之产生,这些都是隐语为时人所喜爱的心理因素。同时,隐语是一种即兴的语言游戏,一个人善隐,必定思维敏捷且有出众的言语描摹能力,因此,隐语的流行亦显示出古人对于智慧和语言的崇尚。
⑤隐语在后世发展有两个流向,一是转化为体物之赋,一是转化为谜。
⑥隐语需以大量相关线索予以提示,曲为渲染,或围绕事物描摹情景,或针对事物摹写特征,这就给铺陈状物的赋体的产生留下极大的拓展空间。隐语这一“体物”特征在荀子《赋》篇中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强化。《赋》篇是我们迄今所见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而其“纯用隐语”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品中先由“臣”提问,分别针对五种事物多方描述其特点和作用,然后请“王”作答。后者并不直陈谜底,而是以问为答,对所述事物再作进一步猜测性描摹发挥,这和隐语的特征和玩法都是相同的。
⑦而谜则更多是隐语的自然延伸。当隐语由专注于描摹转而落脚于“猜”出答案,就成了“谜”。这种游戏重心的变化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从史料记载看,在曹魏之前,隐语主要还是君王身边俳优或俳优类文人讥嘲逗趣的游戏,也由此被正统所轻视。文人瞧不起俳优的肤浅,戏谑之隐的玩法遂发生变化,滑稽调笑的成分逐渐减少,斗智的成分则逐渐增加,谜语就出现了。
⑧谜之所以被称为“谜”,是因为它闪烁变换其辞,使人迷惑。有迷惑,才有探寻的欲望,游戏才令人着迷。一般而言,创设谜语有两种方式:一是“体目文字”,“体”即分解;“目”即辨识,即对文字进行离拆描述,可谓拆字谜。二是“图像品物”,即刻画描摹事物的相貌特征,谜语中的“打一物”都属于此类。这种谜语比拼的是文思是否纤巧。后世描摹状物的文人诗蔚为大观,究其实也是这种中国古老游戏的发扬光大。
⑨隐、谜都是用文字捉迷藏,追求语言“欲隐而显”,既不能使人一望而知,又不能使人永远猜不着。游戏双方在问对中显示智慧和语言才华,创造出令人着迷的紧张,又继之以欢笑和松弛。游戏依赖智慧又创造智慧,语言的巧妙组合也形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遂引起美感,带来谐趣,给人愉悦,这都是言语游戏的魅力。整体看,古代早期的隐谜都属于“原始的制作”,常具有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感觉,纯朴而奇妙的联想和滑稽,所以多含诗的趣味,这与后来文人的灯谜专以纤巧与双关及暗射见长不同,后者更多属于“文章工场里的细工”,这大约是隐谜游戏逐渐消退的原因之一。
(节选自郗文倩《隐语的语言艺术及文学演变》,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语用隐约的言辞来暗藏某种意思,用曲折的譬喻来暗指某件事物,隐语的游戏是智力和语言的较量。
B.应对者出于好奇,产生寻求隐语答案的欲望。当应对者发现隐语奥妙时,产生愉悦心情,这是隐语为时人所喜爱的缘由。
C.荀子《赋》篇中,“王”会针对“臣”的提问进行回答,他们以问为答,直陈谜底,作出猜测性的描摹回答。
D.文人鄙夷俳伶的肤浅,他们减少隐语中滑稽调笑的成分,逐渐增加斗智的成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谜语就逐渐出现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语强调委婉揭示主旨,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常用譬喻,把本来说不明白的事物尽量说的明白点,然后让对方明晓主旨。
B.谜更多是隐语的自然延伸,当隐语由专注于铺陈描摹转向落脚于“猜”出答案,便成了“谜”,“谜”也追求语言的“欲隐而显”。
C.隐语有两种创设方式,一种是“体目文字”,即对文字进行分离拆解,形成拆字谜,另一种是“图像品物”,即刻画描摹事物的相貌特征。
D.文人的灯谜多用双关和暗射,多含诗的趣味,被誉为“文章工场里的细工”,它是隐迷游戏逐渐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记载汉武帝让东方朔辨认一动物,东方朔说是“驺牙”,其牙排列得像整齐的驺骑。“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一年后,匈奴浑邪王果率十万众来降。
B.《史记》记载蜀使张奉出使吴,席间他拆解吴尚书阚泽的姓名以讥讽对方,吴大臣薛综敬酒说:“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于是众人皆笑。
C.《太平广记》记载魏文帝见两牛打斗,一牛坠井而死,令曹植作死牛诗。曹植即揽笔赋曰:“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D.《客座赘语》记载谢小娥父被杀, 托梦与小娥:“杀我者, 車中猴, 門東草。” 陇西李公佐凭槛凝思,乍然了悟,凶手应该是申蘭。
4.概括隐语的语言艺术。(4分)
5.孔子急于救世周游列国,奔走呼号推行仁政,途遇楚狂人接舆。接舆故意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却不与孔子语。请用平实的语言阐释横线处的“隐语”。(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龙山梦痕》序 刘大白
①我对于故乡社会,以为正跟故乡名产臭腐乳一样,是霉烂了的,——不但霉烂了,而且被满身粪秽的逐臭的苍蝇,遗下了无数蝇卵,孵化成无数毒蛆,把它窟穴而糟踏得龌龊不堪了的,所以不但厌恶、咒诅,甚而至于骇怕了。因此离开了它,不敢偶起那“又向山阴道上行”的一念;虽然有我以为远胜西湖的山水,招魂也似地邀着我。我万不得已而必须向故乡一走,如佛陀也似地下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这真无异受了森罗殿上阎罗天子的判决,被牛头马面推入臭秽不堪的沸屎地狱中去。
②我的老家,是在作鉴湖源头之一的若耶溪上游,作龙山正南面屏障的秦望山南麓。我在这溪流山脉之间,度过二十多年看云听水的生活。若耶溪上的水声、秦望山头的云影,总不免常常在十多年来漂泊他乡的我的梦痕中潺潺地溅着、冉冉地浮着。远客言归,佳邻访旧,自然跟这梦痕中萦绕着水侣云朋,而且也只有这梦痕中萦绕着而超然于故乡社会之外的水侣云朋,能跟我“似曾相识倍相亲”了。
③龙山,也曾登临过多少次,似乎也应该萦绕于我的梦痕中了。然而它不幸沉浸在我所厌恶的空气中,不免臭腐乳化了。所以它虽然是一座名山,而差不多已经成了我那腐败的故乡的社会、故乡城市的代表物了。这样的一个腐败社会腐败城市的代表物也只能给与我以厌恶咒诅以及骇怕,哪里有恋念讴歌的可能
④夸大狂的唐诗人元稹,曾经说什么——“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虽然那时的故乡,也许未必现在那么霉烂,那么龌龊不堪,值得这样一夸;但是把龙山比作蓬莱,不过是一种幻错觉罢了。也许,因为我不是什么“玉皇香案吏”,没有那样的福分,所以可以比作蓬莱的龙山,到了我的眼底,也不幸而臭腐乳化了。
⑤在我的梦痕中臭腐乳化了的龙山,居然迁地为良,在我的朋友徐蔚南、王新甫两先生的梦境中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痕迹,并且他俩更用美妙之笔,把这些美妙的梦痕描绘下来,成为这20篇《龙山梦痕》的美妙的小品。龙山何幸,竟有这样美妙它的福分呢
⑥自然,凡人对于客观景物的印象,往往因为主观不同而不同,而且异乡景物,又很能引起游客们称奇揽胜的雅兴,不比司空见惯者有因熟而生厌的心情。他俩梦痕中的龙山,美妙如此,不外乎这两种因缘。所以我对于他俩梦痕中的把龙山美妙化,决不能因为主观的不同和我那因熟生厌的偏见而否认它;何况更有他俩美妙之笔,给它增加美妙化呢
⑦十多年来厌恶龙山的我,读了《龙山梦痕》,也不免受了他俩感染,而引起我在儿时美妙的梦痕来了。这一丝梦痕,是关于龙山顶上的望海亭的。望海亭在龙山顶上,跟它遥遥相对的,是城北面二十里的梅山顶上的适南亭。这座适南亭,只剩下了几条石柱子矗立着。幼年时,我从老家往嫁在梅山的五姑母家去,一路靠着船窗,左右眺望,望见望海亭以后,不久就会望见适南亭。五姑母曾告诉我关于这两座亭子的一段故事。
⑧据说:“这两座亭子,原本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的。它们都是明珠为顶、珊瑚为椽、白玉为柱的宝亭。后来齐天大圣管了蟠桃园,因为偷吃蟠桃,被玉皇大帝降旨查办;他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两座亭子也偷了走吧。于是从耳孔里取出金箍棒来,喝一声变,变成了一条长扁担,把这两座亭子挑起,溜出南天门,向下界走来。走到此地,回头一看,后面许多天兵天将,已经一窝蜂地赶来了。他因为要抽出金箍棒抵敌,所以只好把挑着的两座宝亭,慌忙一放,恰恰放在龙山和梅山的顶上。那些天兵天将,一时捉贼要紧,慌着追赶大圣,也不及来检取这两件贼脏;所以这两座亭子,至今留在这两座山上。不过这两座宝亭,禁不起尘世浊气的熏蒸,不久,那些明珠等就渐渐变成凡间的瓦石了。
⑨只有梅山顶上,因为仙人梅福曾经住过,留着一点仙气。所以下截的柱子,虽然已经变了凡间的顽石,而上截的明珠、珊瑚还不曾变动。然而正因为不曾变动,却惹起南海龙王的垂涎,不久就派了龙将,驾起龙风,统统抢了去,做他那水晶宫材料了。”
⑩这就是龙山顶上的望海亭,至今完好;梅山顶上的适南亭,却只剩下石柱子的缘故。
我那时,已经从父亲书橱里偷看过《西游记》,很羡慕齐天大圣的为人。听了这段轶话,一面觉得很有趣,一面还埋怨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一并记在书里。如今这一丝美妙的梦痕被他俩美妙的《龙山梦痕》所感染。
向来的龙山,被我臭腐乳化了,这实在由于我那厌恶的主观心理所造成。其实山灵何辜,竟不幸而蒙此不洁呢 如今他俩所写,使我读了,竟能把它移入于我的梦痕中。不但我感谢他俩,我那梦痕中的龙山,也是感谢他俩的。而我怎样为龙山解秽呢?
因此,我只有把儿童时代所感到的一丝美妙的龙山梦痕,写了下来,作为我对于龙山忏悔的馨香、花果,同时也作为我对于《龙山梦痕》的作者酬献的明珠、南金。
1925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故乡社会和故乡城市十分厌恶,这种态度也影响他对故乡山水风景的情感。
B.作者认为元稹将龙山比作蓬莱是一种幻觉,因为龙山已经成了腐败故乡的代表物。
C.《龙山梦痕》中20篇小品以富有感染性的文字引发了作者对儿时龙山的美妙梦痕。
D.本文紧扣对故乡的爱与恨的情感交织,表明作者是有直面现实与人生勇气的作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由读友人《龙山梦痕》散文引发联想,用大量笔墨写自己对故乡的看法以及产生此看法的原因,构思巧妙。
B.本文并未按照序文的惯常写法来评写《龙山梦痕》,而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表述对象,着力写出其内在的情感矛盾。
C.本文情感波澜起伏,先抑后扬,抑扬映托,作者由起初厌恶龙山转为忆起龙山美妙的梦痕,层层剥露着赤子之心。
D.本文语言飘逸灵动,真实再现了游子对故乡的重新认识过程,也增强了游子对故乡的渴望与向往。
8.请赏析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9.作为序文,为何本文对作品《龙山梦痕》提及极少,对两个亭子的故事却着墨较多?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始吾读盂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节选自韩愈《读荀》,有删改)
材料二: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改)
材料三:夫弟子为恶而罪及师,有是理乎 若李斯可以累荀卿,则吴起亦可以累曾子矣。《盐铁论》曰:“李斯与包丘子①同事荀卿,而包丘子修道白屋之下。”吾曰:“使李斯可以累荀卿,则包丘子亦当请封荀子矣。”
(节选自李贽《宋人讥荀卿》,有删改)
【注】①包丘子,战国大儒,师从荀子,曾住草屋中修身养性,后受汉高祖刘邦召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好事者各以其说A干时君B纷纷藉藉C相乱D六经与百家之说E错杂F然G老师大儒犹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即黄老之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皇权为了自身的维持,道法自然,以无为来休养生息,确立“无为而治”的做法。
B.《诗》,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之一。“诗经六义”是“风雅颂”手法与“赋比兴”内容的合称。
C.人性恶,是荀子针对孟轲性善论而提,强调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去恶存善;性善论强调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性,保善避恶。
D.曾子,有轶事“曾子易箦”,是主动服膺“合式”礼的表现,是“克己复礼为仁”的典范。故孔子用“克”“约”来形容礼的形成。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称得上是圣人之徒的有孟子、扬雄和荀子。但他认为荀子应该排在孟子和扬雄后面。
B.韩愈尊崇孟子,他认为孟子的著作尤其醇厚。而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C.苏轼认为荀子喜好标新立异,无所顾忌发表高论,故荀子教出李斯这样离经叛道的弟子也不足为怪。
D.韩愈指出荀子的优缺点,苏轼对荀子持批评态度,而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自己看法,认为宋人讽刺荀子是不对的。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4分)
⑵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3分)
14.材料三中,李贽是如何批驳宋人观点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五代词,完成15—16题。
望江南 李煜
(一)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二)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两首词的写作时间应该与《虞美人》比较接近,均作于亡国被俘后。
B.“断脸”句意为泪水在脸上擦断了,但又横挂在下巴上。此句描写眼泪纵流的状态。
C.“车如流水马如龙”写出了上苑车马的喧闹和游人的兴会,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
D.两首词委婉含蓄,内容丰富,情感深沉,有着直入人心的感染力,堪称情词俱佳。
16.有人评价这两首词“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取笔”(写法)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9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以行路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两句是“ ▲ , ▲ ” 。
(2)《师说》中,韩愈指出教师职能的一句是“师者, ▲ 。”
(3)《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人的洞箫声富有感染力的两句是“ ▲ , ▲ 。”
(4)《静女》中 “ ▲ , ▲ ”两句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明并不是荑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赠送的才美。
(5)《鹊桥仙》中昭示爱情可以具有精神性和超越性的两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至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鸡头米薏仁米高粮米赤豆芸豆绿豆豇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枣大枣葡萄干瓜果脯杏仁莲子以及其他等等,均融汇于一锅之中,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说下大天来,我们十多亿人口中的八九亿是在农村呀,忘了这一点可就是忘了本、忘了自己是老几喽。
闽粤膳食中有一批很高级的粥,内置肉糜、海鲜、皮蛋、乃至燕窝鱼翅,食之生富贵感营养感多味感南国感,食之如接触一位戴满首饰的贵妇,心向往之赞之叹之而终不觉亲近。这大概反映了我土包子的那一面吧。
18.下联选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哦,香雪》)
B.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我与地坛》)
C.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D.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
19.文中画横线的两句,同样是列举做粥所用食材,长句没有停顿,短句有停顿,分析其有何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3分)
20.下列对加点字词义演变归属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义扩大。即词义外延扩大。如“年十七,好古文”“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B.词义缩小。即词义外延缩小。如“金就砺则利”“望美人兮天一方”。
C.词义转移。即词义发生转移。如“山不厌高”“暮去朝来颜色故”。
D.情感色彩。情感色彩发生变化。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痛哭流涕”。
(三)《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下乡》一章中指出,在乡土社会,人们“眉目传情”“指石相证”,不仅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礼治秩序》一章中指出,礼治社会是文质彬彬的,像《镜花缘》里的君子国一般,礼治社会拒绝穷凶极恶,不允许有残酷野蛮的事情发生。
C.《差序格局》一章中指出,乡土社会的格局像是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团体中。
D.《长老统治》一章中指出,乡土社会的权力格局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又有教化权力,但是没有民主的同意权力。
22. 下列括号中对破折号用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本色》:“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引出概括性的说明)
B.《差序格局》:明知道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却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
C.《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解释说明)
D.《无讼》: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表示语意的转折)
23.下列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
A.一表三千里。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到年末的各类汉语盘点,五花八门。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公布“202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数字中国、杭州亚运会、核污染水、巴以冲突、大语言模型、神舟十七号、村超。
《语言文字周报》公布“202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i人/e人、显眼包、特种兵旅游、X门、遥遥领先、多巴胺××、孔乙己文学、公主/王子、请××、你人还怪好的嘞、挖呀挖呀挖。
“十大最恶俗的流行语”:谁动了我的____、都是___惹的祸、今天你___了没有、我是___我怕谁……
这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流行事物的关注,看到了流行语的鲜活生命力,也看到了一些人对恶俗流行语的反感甚至痛恨。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淮安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4.01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C(选项中“直陈谜底”错,原文第6段指出“后者并不直陈谜底”)
2.(3分)B(A项“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妥,原文第3段指出“不能让人彻底摸不着头脑”,且“让对方明晓主旨”也不对;C项所指的不是“隐语”,而是“谜语”,D项“多含诗的趣味”是早期隐迷的特点,而且“是隐迷游戏逐渐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表述欠妥,原文表述是“这大约是隐谜游戏逐渐消退的原因之一”)
3.(3分)A(“驺牙”牙整齐,寄寓意为“齐家(天下)”,非隐语。B.隐语为“蜀”。C.“土窟”代指井底,“盛意”代指斗志,为隐语。D.“車”上下各去一画为“申”,申属猴,故曰“车中猴”;“門東草”:草下有門,門中有東为“蘭”(兰),为隐语)
4. (4分)①语言游戏,即兴有智慧;②委婉隐约,常用譬喻;
③言语铺陈描摹;④节奏韵律美,有谐趣,善引发想象。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 (4分) ①用凤凰隐喻孔子,婉批孔子仁政思想不合于世。
②用“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讽谏孔子要即时停止,不再游说各国了。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选自 郗文倩《隐语的语言艺术及文学演变》,《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9日 11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B(错在“龙山已经成了腐败的故乡代表物”)
7.(3分)D(错在“飘逸灵动”)
8.(6分)①融叙述、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表达灵活;②运用叠词、动词,语言富有韵味。③表达作者对故乡山水的深深的恋念和热爱,与上文憎恶故乡社会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对龙山的思念和忏悔作铺垫。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龙山梦痕》用美妙的文字描绘出龙山景物的美妙,感染并引起作者儿时的美妙梦痕。②两座亭子的美妙传说萦绕于心,渗透着对故乡亲人、山水的无限怀念,这就是对龙山的美好梦痕。③由《龙山梦痕》引发自己对故乡的重新认识,对龙山之情由厌恶转为讴歌,永存对龙山的美好梦痕。④《龙山梦痕》描写之妙,龙山山水之美无需再言。移入两亭子的故事,赋予文章丰富的内涵与趣味,读罢让人觉得优美隽永,耐人寻味。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巴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
10.(3分)B D F(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
11.(3分)B (错在“诗经六义”手法与内容颠倒)
12.(3分)A (原文“抑犹在轲、雄之间乎?”韩愈认为荀子应该排在孟子和扬雄之间)
13.(7分)⑴(4分)从这方面来看(由此看来),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倔强固执不谦逊,又太过自信。(“是”,这、此;“意”,料想;“刚愎”,倔强固执;“自许”,自夸、自信。每点1分)
(2)(3分)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稍”:逐渐;定语后置句,判断句。每点1分)
14.(3分)①归谬。假设李斯可连累荀子,那么吴起亦可连累曾子,事实上吴起没有连累老师。(2分)
②反证。老师受学生影响。假设有罪的李斯可连累荀卿,那么包丘子也可荣光老师,让荀卿受册封。(1分)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我开始读孟轲书,这之后才知道孔子的儒家学说值得尊崇,圣人的学说容易施行,“王道”容易统一天下,“霸道”容易称霸诸侯。我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尊崇孔圣人只有孟轲而已。晚年读到扬雄书,更加尊崇信奉孟子。
圣人的学说,没有传于后世。周代衰弱,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求售,纷纷扰扰,十分混乱,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世(可以传授圣人的学说)。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则又尊奉黄老之学,留存于世的纯粹儒家文献,只有孟轲与扬雄的著作了。等读到荀卿书,到这时才知道还有荀卿这个人。考察其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概括其主旨则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很少,大概应在孟子和扬雄之间吧?
孔子删削《诗》《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所以《诗》《书》《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心意吧!孟子著作醇之又醇。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材料二:以前我总觉得奇怪,李斯是荀卿的学生,后来又焚烧了荀卿书,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则,离经叛道,对于老师思想主张,何止于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书,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受到老师荀卿的影响,这就不觉得奇怪了。
荀卿这个人,特好标新立异而且毫不谦让,敢发表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人听了为之震惊,小人听了为之惊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把天下搞乱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像他们那样的人很多啊;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桀纣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尧舜表现的只是人为的,(而非本性)。”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倔强固执不谦逊,又太过自信。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材料三:弟子作恶而罪责却牵连到老师,有这样道理吗?如果李斯可以牵连到荀子的话,那么吴起也可以牵连到曾子了。《盐铁论》中说:“李斯与包丘子两位弟子一同跟随荀子求学,而包丘子在白茅草屋修道(而显贵)。”我认为:假使李斯能够连累荀子,那么也应当因为包丘子请求册封荀子。
(选自《古文辞类纂》,姚鼐编,崇文书局2017年版第56页,第83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3分)D(错在“委婉含蓄”,是直抒胸臆)
16.(6分)①词一:反衬、渲染、比喻。以欢情反衬凄苦,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形成极大反差,昔今对比,倍增凄苦。②词二:直抒胸臆、白描、夸张。描写词人以泪洗面、欲语不能的愁苦之态,表达了词人的现实之痛、亡国之悲。(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附【助读鉴赏】
(一)此首忆旧词,一片神行,如骏马驰坂,无处可停。所谓“恨”,恨在昨夜一梦也。昨夜所梦者何 “还似” 二字领起,直贯以下十七字,实写梦中旧时游盛况。正面不着一笔,但以旧乐反衬,则今之愁极恨深,自不待言。此类小词,纯任性灵,无迹可寻,后人亦不能规摹其万一。(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在无数次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五个字,点明游赏时间及观赏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景之丽、情之浓,一齐呈现。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而词却就在这高潮中陡然结束。可谓“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手法。
(二)此首乃念旧宫嫔妃之悲苦,因而作劝慰之语,故曰“莫将”“休向”。更揣其时必已肠断,故曰“更无疑”。后主已成亡国臣虏,乃不暇自悲而慰人之悲,亦太痴矣。昔人谓后主亡国后之词,乃以血写成者,言其语语真切,出自肺腑也。(选自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一晌贪欢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泪断脸复横了。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古人悲思不可解,“欲将心思付瑶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于是乎肠断是惟一的结局了。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选自《李煜词集》,李煜著,王兆鹏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9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7.(9分)1句1分。(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3分)C(A联想 B拟人 C比喻 D排比)
19.(3分)①长句没有停顿,罗列的普通食材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写出腊八粥的兼收并蓄与亲民化,表现出作者对腊八粥的熟悉与喜爱。(2分)②短句有停顿,罗列的高级珍稀食材只作客观陈述,熟知程度明显不如长句,有隔膜之感,不觉亲近。(1分)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选自王蒙《我爱喝稀粥》,出自《语言的故乡》温儒敏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页)
20.(3分)D(A.“古文”:先秦两汉时的散文,后指五四之前的古代文言。“睡”:本指坐着打瞌睡,后不仅仅指瞌睡等方式。B.“金”:各类金属及其制品的统称,现专指金子、黄金。“美人”:所思慕的人,可指圣君贤君子等等,现指美丽女性。C.“厌”:本义满足,现多指厌恶。“颜色”:本义是面色,现多指色彩。D.“风流”: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为褒义词;现多指男女间情爱,为贬义词。错在“痛哭流涕”中的涕,古代多指眼泪,现指鼻涕,属于词义转移。)
(选自教材第128页等)
21.(3分)A(B项,礼治社会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可以杀人,也可以野蛮。C项,捆柴譬喻的是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D项,有同意权力)
22.(3分)D(语意的承接跳跃)
23.(3分)C(此语多用来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选自《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等)
四、作文(60分)
24.(60分)见作文评分细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