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1:28:10

文档简介

金华十校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A原文是“只有……才”。B因果倒置。D原文是“这样宽大的看法使一些人活得更有
兴趣些”,说法过于绝对。
2.B。原文是“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
的真实基础”,并没有以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为驳论点,而且结论也是作者认为的,并非结论。
3.A。材料一第三段观点为“文学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即
名实一致,A解释:文学创作应该反应现实。证明的是第三段的观点,即“名实一致”。B项
表达的是表里一致,强调创作要表达真实思想,证明材料一第五段的观点即“表里一致”或
“心口一致”。C选项支撑第四段“言行一致”的观点。D解释: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
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形容写文章要怀着极大的真诚之
心。证明的是第五段的观点,即“表里一致”。
4.品性:品性包括生成和修养,其表现是自然的,而非社会性的,代表的是整个的为人。(2
分)态度:态度指出于处事社交的必要而自觉地加减诚意,是社会性的,不一定反映品性。
(2分)
5.答案:
共同点:两篇材料都主张“真实”的重要性。(2分)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指发言论著写文章的角度,科学研究“立其诚”,材料
二侧重品性和态度的角度论诚意;②含义不同:材料一的“诚”侧重文章内容反映客观,坚
持真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材料二的“诚”指诚心诚意,侧重表达在为人处世、日常社
交的灵活变通。(4分,每点 2分)
6.C。从刘世吾后面的言论中可以看出魏鹤鸣与王清泉的矛盾并非“私人恩怨”,而是王清泉
的工作态度引起了耿直的魏鹤鸣的不满。另外,林震反映的问题也没有“提醒刘世吾关注区
委会存在的工作作风问题”的意思。
7.B。句②并没有表现“刘世吾的无奈”。
8.①林震对现实感到苦闷惆怅。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反衬了区委会的生活紧张和沉闷,这
让林震十分怀念在学校的生活。②林震内心不甘于现状,寻求改变。林震对现在的工作状态
不满,春天的快速到来,增加了他内心的紧迫感,他准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每点 2 分,
只有心理状态没有分析扣 1分)
9.形象(共 4分):①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刘世吾学习能力强,并能敏锐发现韩常新工
作汇报中的问题,对王清泉的问题也了如指掌。②巧舌如簧、世故圆滑、缺乏原则性。他发
现韩常新的问题却不追究,对王清泉的问题也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只有性格特征没有结
合内容分析扣 1分。如学生答出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赋分)
评价(共 2分):①刘世吾身上有比较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对待工作冷漠而麻木,不思进
取。②刘世吾对待矛盾采取回避态度,对同事的问题视而不见,会滋生更严重的工作作风问
题。③刘世吾虚伪狡猾,善于言辞,严重阻碍年轻干部的成长和进步。(答出任意一方面评
价及危害给满分,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赋分)
10.BDG
11.B。两个“既”的意思相同,都指“已经”“之后”。
12.C。“感到了失意落寞”理解有误。根据语境,“老夫壮心未已”,是因为虽然自己年事已
高,但是看到了儿子能够在未来有所作为,自己的事业能够后继有人,进而表现出对未来的
期待。
13.
{#{QQABBQQAoggAABIAAQhCUwUoCAOQkBAACAoGxEAEMAIACRFABAA=}#}
(1)(庄宗)(从祖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锦囊装起来,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
来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2)(庄宗)在十三岁学习《春秋》,亲手抄写,大略通晓《春秋》整体的意思。
(1)单句翻译要关联整体语境,“请”,恭敬地取出,1分;“以锦囊”,介词短语后置,还
原句式,1分;“纳”,藏,1分;整体句意准确(能够补充省略成分),1分。
(2)“手”,亲手。1 分;“缮”,抄写,1 分;“略”,大略,大体,1 分;整体句意准确
(能够补充省略成分),1分。
14.
(1)自我激励,行于父辈嘱托。
(2)行事决断,善于把握时机。
(3)通晓兵法,熟于领兵作战。
(4)施政有术,长于正风肃纪。
(5)关爱百姓,成于体贴民心。
(每点 1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贴近酌情赋分)
15. C。“肯定……英明决断”错误,“用心良误”“吴蜀烽举”“遗此恨”,表现出作者对鲁肃
联合政策失败的惋惜。
16.
①咏叹古迹,昔盛今衰。本词以登临古迹起笔,借助破败的祠堂、遗弃的荒木和坍塌的城墙
等意象,传达出对时光流逝、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②哀叹古事,功业未成。词的下片以“良误”“致使”等词汇,传达出对鲁肃“吴蜀联合”
策略失败,终导致曹魏得利的哀婉和愤懑。
③慨叹时局,社稷未安。作者借古伤今,以结句直抒胸臆,“恨”字即迎合“吊古”,集中表
现对当下时局的关注。希望贤才良将横空出世,平定宋金烽火,收复河山。
(每点 2分,满分 6分,意思贴近适当给分)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18.①我国古籍事业发展迅猛(2分)
②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2分)
③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2分,回答“古籍”与“现代生活”相关内容即可)
19. 病句修改: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学者为之皓首穷经的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一项弘扬民族精
神、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
而薪火相传的。(第一句语序不当,递进错位,调换两个分句位置,第二句重复杂糅,“原因”
或者“依靠”去掉其一。每点 2分)
20. “惊悚”表现顾客面对何师傅剃头刀时紧张而又期待的心理;“天昏地暗”夸张手法表
现顾客接受何师傅服务后无比畅快轻松的感受。
21. 句①:逗号间隔四个短句(1分),简练地概括何师傅的工作过程(1分);句②,对偶
句,句式整齐,铿锵有力(1分),生动地体现何师傅高超的剃发技巧(1分)。
22.原句比替换句更有文学色彩,更生动形象:①“似有似无,若即若离”借顾客的感受写
何师傅恰到好处的高超刀法(2分);②两个“整个”起突出强调作用(2分),表现顾客的
全面感受。
23. 参考立意:
1.肯定“特种兵式旅游”体验的是高效人生,在有限的时间领略最多的人生精彩,丰富人生
{#{QQABBQQAoggAABIAAQhCUwUoCAOQkBAACAoGxEAEMAIACRFABAA=}#}
经历,挑战无限可能。
2.“特种兵式旅游”过度追求数量和速度,快节奏的方式不利于深度体验人生,而沉浸式的
方式才是寻求心灵之旅,领略真正的风光,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充实与满足。
3.两者并不冲突,可以相互补充。既需要“特种兵式旅游”的高效体验,尽可能丰富生活,
同时也要慢下来欣赏,丰盈内心。
注重思辨和拓展,无论哪种旅游方式,都强调生活的深度感受与体验。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
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
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
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受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以后庄
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祖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锦囊
装起来,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材料二:
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名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庄宗在十三岁学习《春秋》,
亲手抄写,大略通晓《春秋》整体的意思。
天佑五年四月,庄宗召周德威部队回到晋阳。汴人见到唐军回师之后,知道后唐国内有
祸,认为一定可以攻下潞州,不需要再派遣援军,于是停止侦察。梁太祖也从泽州回洛阳。
庄宗知道梁军没有准备,对将佐们说:“汴人听说我们有丧事,必然不能起兵,又以为我年
轻即位,不熟悉军事,他们一定会有骄傲松懈的想法。如果轻装快速行军,出其不意,凭我
们的愤激之众,攻击他们骄惰之师,摧枯拉朽,也不能比得上这个容易。解潞州之围争夺霸
位,就在这一仗。”二十四日,从太原发兵。
五月一日,晨雾晦暗,庄宗率亲军埋伏在三垂岗下,第二天天亮时,大雾又开始弥漫,
庄宗率大军直抵夹城。这时李嗣源带帐下亲军攻东北角,李存璋、王霸率丁夫放火烧寨,把
夹城掘成两条道,周德威、李存审各带兵分道进攻,士兵鼓噪,三条路一齐进攻。李嗣源击
破夹城东北角,率先掩杀过去,梁军大恐,向南逃窜。梁太祖听说败讯,害怕地叹道:“生
儿子应当生这样的,李氏真不会亡了!我家几个儿子就像猪狗呀。”当初,在唐龙纪元年(889
年),庄宗才五岁时,随武皇在三垂岗打猎,岗上有唐玄宗庙。武皇在祠前摆酒席,奏乐曲,
乐官奏《百年歌》,描述衰老状况,曲调凄苦。武皇满满地喝了一杯酒,捋着胡须指着庄宗
说:“老夫壮心不已,二十年后,这孩子必将在此作战。”到这次开战,果然符合了武皇这
句话。
这个月,周德威退守高平。庄宗遂回师晋阳,向祖庙祭告,饮酒庆贺,论功行赏。于是
下令全国,严禁贼盗,抚恤孤寡,征召隐逸之士,防止贪污强暴,加固堤防,宽松狱讼,一
个月时间,民俗大变。庄宗每次外出,路上遇到饥寒的人,必会停马询问,因此人心大悦,
王霸之业,从此有了基础。
{#{QQABBQQAoggAABIAAQhCUwUoCAOQkBAACAoGxEAEMAIAC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