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乡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汉武帝派孔仅和东郭咸阳到全国各地盐、铁产区,选用有管理经验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官,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元狩五年规定:“敢私铸铁器卖盐,钛左趾,没人其器物。”这表明( )
A.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 B.朝廷以经济手段加强集权
C.民生问题受到朝廷的日益关注 D.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
2.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其道,其所以得以横行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 )
A.社会控制松弛 B.诸侯国对人才争夺激烈
C.士人崇尚游学 D.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
3.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A.隋唐的制度与创新 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C.隋唐的繁荣与开放 D.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
4.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汉代服饰的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挎褶逐渐流行。服饰的变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服饰文化传统的断裂 B.社会主流思想的根本变动
C.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 D.分裂割据与政权更迭频繁
5.据文献记载,北宋都城汴梁“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训铺尾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这一设置( )
A.是朝廷冗官冗兵的导火线 B.束缚了城市娱乐活动的开展
C.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活秩序 D.满足了市民夜间的交易需要
6.元朝对地方大体采取: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藏族地区,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
A.把行省制推广到全国 B.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管理
C.沿用西周分封诸侯之制 D.大大强化了君主专制
7.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C.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D.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8.明代天启年间的商人程春宇在其所著的《士商类要》中记载了当时全国100条繁华的水陆商路,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此外上海、宁波、福州、广东等地也各占一定比例。这反映出当时( )。
A.未突破地区性市场的局限 B.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人关注贸易环境的好坏 D.为规范市场制定经商指南
9.1898年3月初,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了他编纂的《日本变政记》,此书按时间先后叙述了1868—1890年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历史事件,同时在列举日本变政事迹时,又用按语评考了其意义和可取之处。康有为进呈此书旨在( )
A.开拓普通民众的视野 B.倡导清廷向日本学习
C.唤醒国人的救亡意识 D.促成维新变法的开展
10.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语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 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1.民国初年,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帝制始终与尊孔相联系;康有为、陈焕章的孔教会则意图在宪法中将儒学和孔子确立为国教和教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
A.宣传民主思想有必要性 B.崇尚科学成为当务之急
C.打倒军阀才能实现共和 D.维护法律权威势在必行
12.新文化运动时期,《每周评论》创刊号《本报简章》在办报过程中,除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旅欧记者特别通讯"等栏目外,中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文艺时评、通信、读者言论、新刊批评等时事栏目也在逐渐增多。这些现象的出现( )
A.说明了报刊栏目的完善 B.开启了时事述评的潮流
C.维护了文艺领域的稳定 D.促进了传统思想的嬗变
13.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 ”。由材料可知( )
A.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14.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地方财政困难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这些措施的实施( )
A.旨在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最终完成了国民政府的统一
C.解决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
D.有利于扭转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15.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有关“南方谈话”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谈话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 ②谈话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③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新的概括 ④谈话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1956年年初,毛泽东陆续听取了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0多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他整理出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构,并对苏共二十大上:总结的苏联模式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撰写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由此可知,《论十大关系》( )
A.未充分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B.揭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C.指导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D.探索中国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均为必考题,共4大题52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7.(14分)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编自《通典》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曹魏的选官制度及特征。(6分)
(2)根据史料二,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4分)
(3)综合上述史料,谈谈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看法。(4分)
18.(14分)中国古代王朝十分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客观上具备了解决西北边防上匈奴威胁的能力。汉武帝本人虽在儒家学说和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但却不是一个拘谨的儒生,而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这种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必然促使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采取反击匈奴、巩固开发西北边疆的积极政策。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由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的历史贡献是独特的,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因此,可以说历史上中国空前“大一统”版图的奠定是18世纪中国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开发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1950年3月,中国政务院先后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明确:“国家财政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
1951年3月,政务院公布《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地方财政收支,“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就指定的收入及核准的各区预算,划分一部分为大行政区的收支;大行政区根据中央划分之收支,按所属各省(市)具体情况,划分为大行政区级与省(市)的财政收支”。
1954年,中央做了调整:财政支出基本上按照隶属关系,属于中央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地方预算;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
1957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地方财政收入分为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分成收入三种;分成的计算方法和分成比例三年不变;地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收入超过支出,地方可以自行安排使用。
1958年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草案修改稿)》,决定从1959年起:除少数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和不便于按地区划分的收入,所有其他各种收入,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除了保证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支出以外,所有其他各种支出,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的地方,多余部分上解中央,收入小于支出的地方,不足部分由中央给予补助。地方上年结余和地方自行管理的收支,列入国家预算。
——摘编自刘晓泉、吴森军《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展轨迹,请对中央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进行原因分析。(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50年代央地财政关系探索的基本经验。(8分)
20.(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实列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实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851年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兴起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戊戌变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义和团运动兴起与发展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历史事实,提炼一个观点,并就该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高一历史检测答案
1-5BACBB 6-10ACACD 11-16CABBAD
17.【答案】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特征:由地方推荐,中正官鉴定等级,中央根据等级任用。
(2)原因:士族制度衰落。主要变化:由推举制到考试选拔官员。
(3)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选官制度;选官制在继承中创新;日益注重公平;选官范围不断扩大。
18.【答案】
(1)措施: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派张骞出使西域。
原因: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或回答“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亦可得分),国力增强;王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个人雄才大略。
(2)特点: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3)意义: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19.【答案】
(1)发展轨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总体呈现“集中—放权—集中”的基本轨迹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财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恢复,统一财政助于加强国家经济管理;1951年,全国财政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对过于集中的财政体制进行调整,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1958年,经济领域存在指标过高、浮夸风现象,统一调控助于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2)立足国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重点任务需求;巩固中央统一领导,探寻中央地方财政责权划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0.【答案】
观点:中国近代抗争与探索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论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深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也此起彼伏,如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企图通过“自强、求富”的理念实现富国强兵;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及义和团运动以自身助力中华求得生存;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意在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摆脱中国内忧外患的困境,实现民族复兴。
结论: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同时势密切相关,体现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