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围绕这一主题,安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四篇课文。《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本文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中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我”对父亲的怀表从疑惑、好奇、猜测到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然后又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我”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作者展示了一个孩子“胡思乱想”的过程,也体现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本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文章开头首先提出“我”的疑问: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 接下来文章就围绕着这一疑问展开。从表面的“言行”角度来看,“我想动表”与“父亲不让动表”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文中故事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我”所思所想的角度来看,“表里有生物”这一“论断”的产生、求证过程构成了文章的内在逻辑。“我”的探究思路其实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又与儿童天真可爱的天性融为一体,统一于文章的题材和整体风格。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围绕这个要素,本文旨在引导学生在品读人物形象时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2.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3.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在品读人物形象时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最近是不是也在准备辩论赛呀?老师所在的学校近期正在举行“观点有理,越辩越明”的系列活动,我们班同学知道我要来和你们一起上课,想邀请你们一起来参加云上辩论赛,听听他们的邀请吧!
师:同学们,敢不敢参加?相信你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节课老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具备小辩手的能力!
上课
任务一:跟着作者学论证
师: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古今中外的你辩-他思-我想,跟着古人学会了,表态注重理由,跟着叶永烈先生学会了,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今天呀,我们跟随作者冯至,一起探索那些童年时光里发现,看看你又能学到什么。齐读课题——表里的生物
1.检查词语,交流表格。
玻璃 拦住 清脆 丑恶 恐怖 蝎子 蛰人 钵子
师: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读?出示预学单:玻璃拦住清脆丑恶恐怖蝎子蜇人钵子师:六年级了,就应该这样读,干脆利索,一起读。生齐读
师: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呀?让我们借助预习单,厘清思路,梳理课文内容。来,小时候...生逐一交流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的很充分。现在谁能借助表格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说一说?
生:小时候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一天,“我”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了声音,便猜测表里有生物。过了许多天,“我”终于看到了表里美丽的世界。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给我看表,有一回,父亲说表里有只小蝎子,证实了我的猜测。后来“我”见人就说,父亲表里有一只小蝎子。
师:用时间词串联概括内容,是个不错的方法。
2.梳理内容,总结板书
师:我们一起看,小时候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当听到表里的声音后便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表里有生物)(板书:大胆猜测),终于在我一次次的探究和追问下,父亲说表里有一只小蝎子,这就证实了我的猜测(板书:得到证实)于是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小蝎子。
师:你看,借助刚才梳理的课文内容,也就清晰地了解了作者的探究过程。由此我们知道,作者的童年里有一个的特别观点,是......
生: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3.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出示: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如此笃定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呢?勾画出你找到的证据。
师:谁来交流你找到的证据?
生: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师: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
师:这些事例有什么特点吗?
生:前四个是自己能发出声音的,后面两个是借助外力来发出声音的。
师:你发现了作者印证观点的秘密!作者列举了这么多事例,都是在说明自己的观点——
生: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师:你再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关注了这几个时间词,早晨夜里夏天秋晚,说明每一个时间里都有声音。
师:到处都有声音,作者选取了不同时间里的事例,就更能说明这个观点——
生: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精彩的观点说明,老师读作者的观点,女生读红色部分,男生读蓝色部分。师生配合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练习证观点
师:孩子们,这是作者的见解,如果是你,你会选取哪些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想一想,谁来说?
生交流:
师:你很会选取事例,我发现你有小辩手的潜质哟。
生交流:
师:这不就是有理有据说明观点嘛。你看,作者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通过细致的观察,全面的思考,列举了这么多具体的事例。其实,这也正是咱们,小辩手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
任务二:借助文本证观点
(一)品读课文,梳理人物形象
师:文章学到这儿,结合着课前的预习,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交流:善于观察、爱思考、好奇心很强(嗯,有强烈的好奇心,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想象力丰富(好,你也去把你的观点写上)、爱追问(是的,去写上吧)、天真可爱(嗯,可爱的,你也去写上)
师:你看,你们已经对作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不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出示:
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是这样一个孩子的。画出相关语句印证你的观点,并写下你的批注。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证据?
1.好奇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生:请大家跟我看到第9自然段。通过这段话中我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
师:很完整的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表扬你!我们一起来看,一天比一天增加,说明作者的好奇心持续了...?
生:持续了很长时间
师:你再来试着读一读。
生读: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师:你看读的慢一些就更好奇了。//这段话还有没有其他同学也做了批注?
生:我从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发现作者是一个爱思考想象力丰富的人
师:你不仅有理有据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还发现了作者内心大胆的猜测。这是对作者什么的描写?
生:心理描写师:这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好奇心,还看出了作者善于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思考。带着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越不许动,我就越想动,却又不敢动,你们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生1:小时候......妈妈的化妆包、口红
师:这个过程让你很苦恼。
生2:小时候......
师:是不是像作者一样很痛苦。所以,这就更印证了他强烈的好奇心。//让“我”如此好奇的表,到底是什么样的呀?关注第11自然段,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难怪让我这么好奇!所以,PPT出示当父亲决定把表拿出来给我看时......
生1:“天呐,父亲终于同意给我看表了,我太高兴了!”师:我听出了你迫不及待的激动。
生2:“太不可思议了,父亲居然主动拿表给我看,太令人惊喜了。”
师:这是你初见时的惊喜。
师:那当我看到表里的世界时......
生1:“这表里居然暗藏乾坤,如此精巧,真是令人惊叹!”
师:我听出了你发自内心的惊奇。
生2:“哇,这表里的世界可真美啊!真想用手摸一下。”
师:所以,当父亲又把表盖上了......
生1:“唉,我还没看够呢,父亲可真小气。”
师:我听出了你不满足的遗憾。
师:孩子们,通过跟着作者一起看表,我们感受到了在他眼中,表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神奇。
2.品对话
师:来,咱们继续交流印证观点的句子,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是这样的孩子?
生:我从作者和父亲的对话中,作者一直在问为什么,感受到了作者爱思考好奇心强。
师:你的发现特别重要。我们一起来看,自由地读一读这三次对话。出示对话
师:这样的对话是不是似曾相识?对话中哪几个词反复出现?发现了吗?
生:不许动,为什么。
师:这一连串的为什么让你感受到了?
生:作者好奇心强,十分执着,爱思考...
师:关注着对话,就再次印证了我们的观点。这么有意思的对话,咱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吧。
3.想象
师:谢谢你们的精彩朗读。俗话说,一问再问,不问不知。这严谨的思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让作者最终证实了自己的大胆猜测......
生: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
师:谁了解蝎子?生交流
师: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啊,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师:同学们,你说,作者矛不矛盾?为什么被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呢?生:虽然蝎子很恐怖,但是证实了我的猜测,表里有活的生物,我觉得我的猜测是对的,所以才会感到愉快。
师:说得有理有据,真像个小辩手!这就是作者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之所以丑恶而恐怖的蝎子会在美丽的表里,作者也给了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谁找到了?
生读句子: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师:是的,其实童年的“我”,内心充满了美妙而奇特的想法,我们一起读读这两段话。
生齐读
师:在叙述中有了这些心理描写,就像是自己在和作者面对面的,聊自己的童年趣事一样,富有童真童趣。
(二)梳理心情变化
师:在作者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你发现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生:从一开始的好奇,到父亲允许我看表时的高兴,再到看表后的一连串疑惑,直到用想象印证了猜测后的愉快。
师:看来你已经读懂了文章。同学们,通过刚才一起读课文,我们学会了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也读懂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读出了一个............(指板书)的孩子。你看,咱们已经能提出观点,并找出依据证明观点了,这不就是小辩手应该具备的能力嘛!
任务三:结合经历辩观点
(一)结合经历说说童年里的猜想
师:其实,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想象力丰富,这不仅仅是童年的作者,也是你们呀!在成长过程中,你是不是也有很多天真的好奇呢,谁愿意说一说——生交流
师:孩子们,正是因为我们有对大千世界的好奇,所以才有了我们对万事万物的思考!老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
出示:小时候我以为镜子里有一个跟我们一模一样的世界。每次照镜子,镜子里都会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我,为什么镜子里的她跟我长得一样?我的心里充满了疑惑,薄薄的镜子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有一回我拿着它照玩具,发现镜子里也有同样的玩具。我又照过书包,发现也有一个同样的书包。后来我照过电视,照过家里的院子,我发现我能看见的东西,镜子里全都有,所以我就更加认定了,镜子里有一个跟我们一模一样的世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发现了新世界而感到骄傲!孩子们,把你的奇思妙想也写下来吧。注意,要提出你的观点,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小时候的我以为
师:同学们,先放下手中的笔,坐端正,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1:发言
师:结合具体的事例,说清楚了你的猜想。
生2:发言
师:虽然是大胆的猜测,却也是依托于生活的。
生3:发言
师:你们的童年竟是如此的精彩。孩子们,你们觉得,童年的这些想法猜测探究,最终的结果如何,还重要吗?
生:不重要。
师:有理有据的说生交流:
师:是呀,思考才是人类最大的乐趣。
(二)联系冯至,点明科学精神
师:其实,跟文中的“我”一样,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早就有一颗探索发现的种子在你们心里萌芽了。所以,童年的这些想法、猜测和探究,到底有没有意义,没有一个标准的回答。但执着的好奇、严密的思考一定会伴随我们的成长,行稳致远。
师:从小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的冯至,他冯至一生创作了《山水》《伍子胥》《昨日之歌》等10多部文学作品,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翻译了多部德国文学作品,荣获“歌德奖章”“格林兄弟文学奖”等。他创作了《杜甫传》,毛主席说他“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师: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和爱思考的人。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精神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而这也正是小辩手最应该具备的能力。相信这节课的收获一定可以让你们在辩论赛上有出色的表现!
当然,精彩的表现离不开充足的准备,课下请同学们从延学单中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辩题做准备,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要选择有说服力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把搜集到的材料整理下来,让我们一起期待云上辩论赛的到来吧!下课
课后反思
《表里的生物》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表现了作者的天真无邪,情趣盎然。
现将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1.以生为本,走入文本。以云上辩论赛为基调,以好奇为出发点,创设情境和任务,以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在文本和经历中证观点、辨观点。
2.品读对话,梳理形象。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我”和父亲的对话来描写人物。聚焦三次对话发现,有四次“不许动”,关注重点语句,印证作者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思考、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3.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教学,教学环节安排比较恰当,重点环节凸显,讲究课堂上的学以致用,以结合经历辨观点作结,更好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还是有一点遗憾。聚焦父子的三次对话,在朗读指导上还有所欠缺,应抓住我“天真、好奇”的特点,在语速、语调上指导的再到位些,追求“入境悟情”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