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导学案,教师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导学案,教师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7-19 20:28:58

文档简介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1949——1976年)
【课标要求】概括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学习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重要概念】
1、新中国历史分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包括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底)
(2)十年探索时期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1966年5月)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5月16日—1976年10月6日)
(4)两年徘徊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12月22日)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或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12月18—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晚后者2年)与中共八届二中全会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1958年5月5-23日)。1956年9月中共八大(党的“八大”一次会议),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1957年5月开始的全党整风运动和1957年6月进行的反右派斗争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自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批判1956年“反冒进”以后,1958年1月至4月在杭州、南宁、北京、成都和汉口连续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或中央工作会议上,对1956年的“反冒进”进行了愈来愈激烈的批评。党在经济工作中的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也随之滋长起来。
1958年5月5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八大”二次会议。出席大会的有正式代表977人,列席代表389人。对国内主要矛盾问题,提出了与“八大”一次会议的正确结论相反的论断。指出,“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在某些范围内表现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这就确认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左”倾理论。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论述了毛泽东倡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1956年11月10~15日)。这次全会在坚持综合平衡的思想指导下,正确地调整了1957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从而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这次会议是对中共八大的落实与发展。
3、几届几中全会是什么意思?三中全会一般解决啥问题?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关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每五年召开一次,我们通常简称为“XX大”。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中央”、“党中央”或“中共中央”。 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一般来说,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五至六次全体会议,
(1)一中全会:一般在党代会闭幕第二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召开,会后新中央领导班子与中外记者见面。党代会闭幕当天会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随后就在人民大会堂,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般中午之前就能开完,之后,新任的政治局常委们将与中外记者见面。
(2)二中全会:一般在党代会第二年的两会前召开,为其提交中央机构人选,此次会议提出新的各中央机构人选,然后将名单推荐给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3)三中到六中:从党代会第二年起,中间三年将召开这四次中央会议;
(4)七中全会:一般在下次党代会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幕前一周左右召开,完成承前启后作用;这次会议将决定下一次全国党代会的召开时间。一般来说,此前中央政治局会给出一个建议时间供讨论。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具体表现:①交通堵塞;②通货膨胀严重;③人民生活困苦)
2、措施:(1)农村: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和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1953年前);
(2)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社会主义公有制,占19.1%);
(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私有制经济存在)(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在经营范围、原料供应、销售市场、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必要的照顾,并且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使私营工商业摆脱销路呆滞、生产萎缩的困境。)
3、意义:(1)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2)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1、内容:(1)优先发展重工业;(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3、特点:(1)优先发展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业 (原因:①历史原因:经济结构失调,重工业基础薄弱;②现实需要: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③各行业关系:重工业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④苏联影响: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重工业地区分布: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原因:①客观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工业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便利②历史条件: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发达③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岳麓: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和合理的工业布局(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1953-1956)(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表现:
(1)农业:①必要性:个体农业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措施: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①必要性:私有、分散经营,不利于技术推广和工业化
②措施: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必要性:私有制、存在剥削
②措施:和平赎买政策(①历史原因: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曾经同中共合作革命;建国初私人工商业对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②现实原因: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改造;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缓和矛盾)
3、性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革
4、改造完成的标志: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5、改造完成的标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6、特点:(1)通过和平方式实现;
(2)采取逐步过渡方式(①对农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②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③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基本途径。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三个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成分逐步增加。)
(3)与工业化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特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它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原料,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为工业品提供市场。将三大改造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在不断加强工农联盟过程中逐步孤立和消灭资产阶级。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特点。)
(4)改造制度与改造人相结合(我国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目标,一是对制度的改造,二是对资本家的改造。民族资本家有经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又掌握生产技术,是对发展生产有较大作用的人力资源。因此,我国把对私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改造企业时把企业原有人员包下来量才使用,让他们在新环境中工作,既做出成绩,又受到教育和改造。)
7、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岳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探索成功和失误(1956—1976年)
(一)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27日)
(1)背景: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中共开始在实践中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①分析国情:国内形势变化(阶级矛盾已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变化(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制订方针:主要任务(尽快把我国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路线(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经济建设方针)
(3)评价: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调整经济政策(1960——1965年)
(1)原因:①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内容:①农村:开始纠正“左”的错误
②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196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特点:停止“左”倾冒进思想,突出稳步前进
(4)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岳麓: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文革经济调整(1971—1976年)
(1)周恩来主持日常中央工作时期(1971——1975年)
①背景: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在毛泽东支持下,周恩来得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②调整表现:Ⅰ、城市:整顿企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认职工的物质需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整顿企业管理,反对无政府主义,把产品质量提到第一位;给国营企业中完成任务的职工和先进者物质奖励;亲自批准从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引进了1.7米轧钢机、几套大型化肥成套装置和多套综合采煤机组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Ⅱ、农村:反对照搬大寨大队的劳动管理办法和分配办法,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③结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苏局面;周恩来同志为纠正“左”倾错误而作的努力,使江青反革命集团极为仇视。1973年底,他们发动了“反右倾回潮”运动,1974年初,又开展了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其矛头都是指向周恩来同志。国民经济形势又趋于恶化了。
(2)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1975——1976年)
①背景:1975年周恩来病重,毛泽东支持邓小平;
②调整表现:提出全面整顿思想 (包括几个步骤:工业整顿,农业、科技、文教整顿,军队整顿,落实干部政策,以及制裁动乱分子;党的整顿。)
③全面整顿定义:指“文革”期间,邓小平在复出后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
④全面整顿的实质:系统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⑤结果: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也极大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强了邓小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成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先声;但不久邓小平被再次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958---1976)
1、“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建设(1958—1960)
(1)背景:①国际:1957年十月革命40周年上,赫鲁晓夫宣称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②国内:1957年11月8日(第二天),毛泽东宣布: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2)表现:三面红旗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5—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Ⅰ、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Ⅱ、影响: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岳麓: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大跃进(1958年——1 ( http: / / www.21cnjy.com )960年)【另有说法:“多快好省”是在1955年下半年就完全出现并很快响遍全国和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的;中共中央在1957年10月前后,更是对“大跃进”运动做出了明确的部署】
Ⅰ、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Ⅱ、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Ⅲ、影响:a、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以大炼钢铁/重工业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17—30日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
Ⅰ、内容: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Ⅱ、特点:一大二公、三平四调(在生产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所有制方面: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上强调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分配制度方面:即片面强调平均,国家和集体的调用、统一管理使用)
Ⅲ、影响:严重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1966-1976年)
(1)指导思想:停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2)影响:①国民经济:“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徘徊;
②国际差距:欧美强国此时正处于战后“黄金二十年”,中国又一次丧失赶超世界的良机;
③其他:对社会的破坏是全方面的,波及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乃至文物、人们心理创伤;
【特别聚焦】1.1956—1976年经济建设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误原因
①历史传统:中国受封建专制主义余毒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建成后,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左”倾错误:领导人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主要矛盾。
④国际形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2)经验教训
史实 经验与教训
中共八大、三面红旗、文革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大跃进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民公社化运动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共八大、文革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反右倾斗争扩大化、文革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文革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坚持群众路线。
【链接高考】
1、(2013大纲20题)从20世纪6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2、(2013重庆9题)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岳麓版19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梳理】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1)必要性: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两年徘徊期);
(2)可能性:1978年5月10日开始长达半年在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1978年11月10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12月15日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上,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召开:时间:1978年12月18——22日; 地点:北京
3、内容:
(1)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经济: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过程
1、农村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致使农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Ⅰ、含义: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Ⅱ、试点:1978,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然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实行
Ⅲ、作用: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作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村基层行政机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村行政机构),建立村民委员会;
(3)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实施: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改革方向: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1984年后的改革目标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1984年后的改革目标
管理体制 政企不分,政府控制企业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分配体制 平均主义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影响
①积极: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岳麓版: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②消极: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背景:①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②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2、过程:
时间、机构/会议 阶段 内容
1992年初邓小平 谈话破冰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
1992年10月十四大 改革目标 提出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3全国人大 宪法护航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立框架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 确立(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1世纪初 初建体系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作用:
(1)中国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9%的增长速度,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人民生活: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3)中国世界:【岳麓版】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特别聚焦】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土改、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土地改革:①主要原因:封建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③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①主要原因:封建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①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启示: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链接高考】
1、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