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2024届高三第四次校际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90%以上的青铜皆产于楚国,水产、皮革等产品也是楚国输往中原的主要物资,中原输往楚国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如齐鲁的食盐等,楚国和中原诸国商人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来往贩运。据此可知,当时( )
A.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 B.争霸战争推动了地区经济交往
C.区域联系加强利于社会发展 D.社会分工导致长途贩运的兴盛
2.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B.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C.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D.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3.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陇西频被寇掠”而当地风俗又“不设村坞”,容易遭受突厥袭击,命贺娄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贺娄子干上书隋文帝:“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得到隋文帝的采纳。这反映出隋朝( )
A.政权基础得到巩固 B.民族交流互动增多
C.区域开发成效显著 D.国家重视边疆治理
4.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官营手工业繁荣
5.宋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以“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也”为价值取向。朱熹就曾奉劝他的学生:“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元从乐处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其旨在( )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B.锤炼儒生的道德品格
C.弘扬无为而治教育理念 D.迎合科举选官的需要
6.明万历年间,一些出版商对有利可图的学术出版产生兴趣,而一些学者也会迎合市场需要创作和出售一些通俗作品,如故事、讽刺小品、简史、科学书籍、日用类书以及从尺牍备览到官箴书的各类实用指南。这反映了当时( )
A.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B.传统道德标准崩溃
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西学东渐日益盛行
7.雍正设立军机处,找到了“最便于独揽朝纲的权力配置格局”。他也曾在朱批中明确指出,他的很多批示“不过据一时之见”,教诲性质居多,因此要求各地督抚“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见诸施行,自应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夺”。雍正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权力配置提高行政效率 B.减少决策失误加强对地方控制
C.强化皇权并保障行政合理性 D.缓和满汉之间矛盾以巩固统治
8.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这导致( )
A.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 B.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D.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9.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虽与英、法等国一起行动,但却一直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并曾正式致函清廷,表示愿意“调停”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冲突。这使当时清廷上下形成了利用沙俄“调停”“以夷制夷”的共识。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B.注重捍卫国家主权
C.尚未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D.缺乏近代外交理念
10.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南汇(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不喜用”“掺和洋纱”“一概收买”三个阶段,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当地的土纱已逐渐退出市场。这说明( )
A.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 B.上海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确立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顽强抵制洋货的输入 D.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1.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常到天津、上海、广州、厦门等地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C.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D.沿海工业的布局合理
12.1918年,恽代英等12人联名发表的《共同生活的社会服务》一文认为,“私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财产公有是铲除私心的良法”,明确主张实行“公有财产”,希望“有一个实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生活机会”来“创办一个自给的共同生活”。这些观点( )
A.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奠定了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D.激发了全体青年人的觉醒
13.1930年颁布的《苏维埃土地法》没有诸如物权、典权等晦涩难懂的概念,代之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表述;还出现“肥田”“柴火山”等方言词汇。这些用语的使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注重政权建设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C.逐步实现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D.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推进革命
14.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解放日报》上刊发了《边区政府办公厅通知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九周年》,安排孙中山的相关纪念活动,并借助纪念活动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该活动意在( )
A.重新解释新三民主义 B.强化中共的领导地位
C.唤醒国民的民族意识 D.增强抗战的民族共识
15.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约请翦伯赞、邵循正等史学家合写一本《中国历史概要》,请示毛泽东如何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毛泽东回答:“把稿子印发给全国历史学家讨论,实行百家争鸣。”这一表态( )
A.肯定了史学研究的关键性作用 B.调动了知识分子投身社会建设
C.增强了“双百方针”的社会影响 D.明确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16.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尊重人才的价值,大胆使用外国多生产!多捐献人才”。同年8月,中央成立“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1984年11月,联邦德国专家格里希被聘请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走马上任。这反映了( )
A.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B.武汉成为沿江开放城市
C.对外开放步伐逐渐扩大 D.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
17.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公民分成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的是哲学家,其次是战士,最低的是农工商。马克思对这一划分评价道:“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据此可知,柏拉图的理念是( )
A.保障雅典直接民主制 B.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C.建立开放包容的政体 D.实行城邦内精英治国
18.1760年,英王乔治三世一上台,马上改组政府,把所有具有王政复古思潮的人聚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安插到重要的职位上去,形成“国王之友”派。他亲自审阅议会的投票报告,并授意建立了一个专门收买议员的财政管理办事机构。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通过内阁控制了议会的财政权 B.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起主导作用
C.以议会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尚需完善 D.国家决策权力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
19.牛顿呼吁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去检查、称重、计算和测量”。洛克声称,哲学就像天文学那样,是一门受制于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探究的严谨性的学科。他预见未来会发现更多的自然法则,它们将会成为社会应该遵守的世俗法律的基础。据此可知( )
A.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确立 B.人类认知完成巨大飞跃
C.启蒙运动受到科学革命的影响 D.追求理性成为社会共识
20.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德国的近距离人口流动占国内人口流动的绝大多数。它主要指在家乡附近,不超出州界的城市与农村间的流动。这些流动人口从全国各地的乡村传入附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德国( )
A.殖民扩张的不断推进 B.城市化源自人口的迁移
C.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D.生产关系变革的普遍性
21.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希望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就是向下一代教授人人所必需的知识,使他们成为“能够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不仅能用手工作而且能用脑思考”的完人。这意在( )
A.理性地引导青年到劳动的道路 B.铲除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
C.强调教育事业应由国家来办理 D.贯彻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22.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不切实际的计划是注定要失败的。到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这一转变( )
A.推动了国际关系走向缓和 B.表明对欧洲制度失去信心
C.基于欧洲面临的经济困境 D.为东欧国家改革奠定基础
23.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主张“西方要与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地、慎重地、和平地促进关系,培养自由的种子”。他成立和平队,第一年就拨款3000万美元,向第三世界国家派出500人。肯尼迪这一做法( )
A.缘于美苏争霸美国优势明显 B.导致美苏之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C.反映出美国仍固守冷战思维 D.表明文化宣传成为冷战主要手段
24.下表所示为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公布的部分统计数据。这组数据可用于说明( )
年份 国际小麦价格(美元/吨) 国际玉米价格(美元/吨) 世界缺粮国家和地区(个)
1996 200 150 26
1998 100 80 43
注:1996年和1997年,世界谷物产量连续两年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A.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 B.全球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C.世界粮食危机的加剧 D.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1年美国制造业产品进口占进口商品的比例超过60%,同一时期的出口商品中初级食品和初级原材料比例高达85%。188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农业生产总值。1914年,美国制造业进口贸易比重下降到47%,原材料出口贸易占比下降到40%,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贸易占比增长到48%。1913年美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原棉,占比高达22.5%,其次是机械,占比为8.0%。1938年,美国主要出口商品变为机械,棉织品出口下降到仅1.9%。
——摘编自王红梅《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二:
1913年和1936年中国部分进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表
单位(%)
进口 出口
1913年 1936年 1913年 1936年
原料 5.3 13.4 29.1 35.8
机器制成品 40.4 44.2 12.2 16.3
半制成品 26.7 22.3 38.7 23.2
——摘编自董智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材料三:1957年4月1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此后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在广州各举行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999年春第85届广交会,有4家民营企业首次参加,2005年秋第98届有4619家民营企业参展,所占比例达到36.57%,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广交会第一大参展主体。早期广交会主要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自2007年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增加了进口展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口产品逐步过渡到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品牌化,还举办网上交易会。2023年第133届广交会有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报名参会,全球47家工商机构组团参会。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来说,广交会不仅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更是与来自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进行交易的平台。
——摘编自胡光霁《1956-1965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若干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上半叶中美两国对外贸易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影响。(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经验。(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时期 内涵
西周 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大多受过“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 指文士,即具有一定知识和才学、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特殊阶层,来源广泛,派别众多,为各诸侯国所重视。
两汉(武帝后) 儒学之士,学习儒家“五经”、“六艺”等。
魏晋 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隋唐宋元 泛指读书人,来源广泛。
明清 指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以学“四书”“五经”为主。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任选三个历史时期,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7、28、29三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宋朱熹认为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神化之道泯然将灭,纲纪文章扫地尽废。”
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20世纪30、40年代诸多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日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
——摘编自何文国《王安石历史评价面面观》等
(1)根据材料,分别评价朱熹、梁启超、近代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观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形成不同观点的因素。(6分)
28.(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就设立了一个对美宣传机构——美国信息部,由该机构领导在美国的宣传工作,影响美国的社会舆论倾向。在对抗德国的宣传中,英国建立了一个对敌宣传司,向德国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传单心理战。英国采取了包括传单、小册子、书籍、报纸、宣传画、漫画、电影等在内的宣传形式。英国的宣传家们相信,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像是事实的谎言,有时会收到奇效。如1915年英国就把德军一次割下数百名比利时少女耳朵的传闻当成事实煞有介事地广为宣传。为确保英国的正义形象,英国官方还对宣传内容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以封杀不同声音,确保舆论一致。与德国在中立国家开展的野蛮行径不同,英国在中立国家中的战争宣传,尤其是对美国的宣传中,是一种自由名义的、不易察觉、隐蔽性的宣传。
——摘编自信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战争宣传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宣传战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进行战争宣传的影响。(9分)
29.(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在通州师范学校和苏州师范学堂担任第一批教员,任教期间积极谋求改善教育方式,堪称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他还翻译诸多教科书,为当时急需教师和教材的教育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最早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以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他主张大兴高等教育,实行“贵族主义”的兴学政策。他认为大学应承担培养年轻一代理论学术人才的责任,学术应提倡自由和独立。王国维在教育方面的著述甚丰,撰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教育之宗旨》《欧洲大学小史》《法兰西之教育》等。
——摘编自谢维扬等《王国维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国维能作出教育贡献的原因。(6分)
2024届高三第四次校际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C 2.D 3.D 4.A 5.B 6.C 7.C 8.B 9.D 10.A
11.B 12.A 13.B 14.D 15.В 16.C 17.B 18.C 19.C
20.D 21.A 22.C 23.C 24.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25分)(1)同:机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均上升;(2分)都与本国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2分)异:中国原料出口比重上升,美国下降;中国机器制成品进口比重比较稳定,美国下降;美国机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增长快于中国。(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
(2)趋势;逐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向进出口双向交易转变;交易产品不断优化升级;交易途径日益多元化。(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影响:促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为全球贸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的全球贸易新局面。(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
(3)历史经验: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贸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等。(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5分)
26.(12分)示例:观点:中国古代“士”内涵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同时,私学的兴起和学术下移,推动文士阶层崛起。他们奔走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为各诸侯国所重视,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社会转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重用儒生为官,“士”成为精通儒家经典的儒学之士的代称。魏晋时期,随着门阀政治和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士”主要指士族阶层,他们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建立起庄园经济,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要职,成为特权阶层。明清时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和分级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几个等级,“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受八股取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士大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强化了专制统治。(8分)
由此可见,“士”的内涵的演变折射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统治者思想政策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7、28、29三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评价:朱熹作为南宋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教化、重利轻义,对其进行批评,目的是为了维护理学伦理纲常和正统地位。(3分)梁启超作为清末改革家,以近代西方现代化来解读王安石变法,对其高度肯定,反映了他们对救亡图存的急切期盼,但也存在过誉失实之词。(3分)抗日战争时期,周谷城等史学家在日本侵略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从变法原因、军备、官制改革等角度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为挽救民族危亡提供借鉴。(3分)
(2)因素: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研究视角);评价者的立场、动机;占有的史料等。(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
28.(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原因:组建专门宣传机构;宣传形式多样化;英德信息不对称;对宣传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宣传动机隐蔽性强。(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
(2)影响:极大调动了本国民众的参战热情;有助于败坏德军的形象,打击德军的士气;使英国赢得更多国际力量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立国的舆论倾向,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每点3分,答对任意三点得9分)
29.(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贡献:从事近代师范教习,培养教师;翻译教科书,缓解教材短缺问题;最早提出四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主张大兴高等教育,强调大学的教育责任;撰写教育著述,启示后人。(每点3分,答对任意三点得9分)
(2)原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留学日本的教育经历;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意识的影响;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社会责任感与爱国心的驱使;刻苦钻研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