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学业水平诊断(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学业水平诊断(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2: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荀子不仅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而且要心无杂念、清醒、冷静,保持良好的状态。心很容易躁动,只有用理性意志战胜人心躁动,人才能沉静下来,不受外在博杂事物的干扰,遇事时才能够沉着、冷静。荀子提倡的“虚静之学”,是内心平静之下所做的理智思考,是以强大的意志力进行的自我控制,为学习准备了平和、安宁的心境,可以作为荀子“强学”之法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学”的下一阶段便是“专心之学”。荀子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学习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恰当地做好当为之事。荀子所谓“专心之学”,就是凝练心智、全力以赴、专注学习;是去除人心涣散、浮躁不安、三心二意的意志努力,更能体现出荀子在为学过程中的意志要求。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矢志不渝,不断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咸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于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人极强的意志力,不断地控制自我、战胜惰性、超越自我。一时的内心平静、专心致志的意志努力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状态,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懈地攀登知识高峰。“积善之学”是更强的意志要求,能够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控制自身的欲望和情绪,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荀子主张的“锲而不含”“积善成德”的过程,也是通过意志努力不断“强学”的过程。
(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
材料二:
如果说三代以来的教化传统更多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教化理念中则展现出对个体德性的重视。这种内向化的转变,在孔子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春秋乱世,孔子一生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天下有道”。为此,他提出“修己安人”的主张。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
对于孔子这种重视个体精神的涵养与境界提升的教化理念,我们应给予全面性的观照。第一,孔子虽然重视教化中的隐性因素,但对于教化与政治的关系仍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孔子的教化学说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只有在保障民众生活、增加民众财富的基础上,通过教化以成就个人德性才有可行性。第二,孔子不仅关注道德方面的“修德学道”,也重视知识方面的“学文”,倡导仁智合一。孔子自谓“好学”,以“六言六弊”之说教导弟子子路,展现的正是他对理智与德性二者关系整体性、平衡性的理解。第三,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化来提升自身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这是与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密不可分的。当然,孔子也特别强调为政者、君子等自身的责任,时常告诫他们应该坚持“正人先正己”,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第四,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建立道德秩序,而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激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为此,他提出诸如“自讼”“求诸己”等修养方法,提倡主动自我反省。
孔子内外并重,扩展并深化了传统教化观念的内涵,同时将之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使之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受此影响,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也多从“教化”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比如,他们都认识到教化需要物质前提,富民和教民应相互结合,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制民之产”。荀子则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再如,先秦儒家一致坚守教人以善的理念,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亦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由于两者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故在教化路径的选择上各有侧重,由此形成了儒家教化的两个路向:孟子重“性情”,所以“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荀子则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教化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也重视自我德性的成就。更为关键的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教化理念还倡导天人合一,合内外,将人文与自然、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并最终促成社会的有序和谐,展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由此来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便多了一层融洽感。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质、推动新时代教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摘编自房伟《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提到荀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而“专心之学”就是通过理性意志战胜浮躁从而获得平静心境,为“强学”做好心理准备。
B.材料一阐释了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重要性,进而引出“积善之学”,突出了意志努力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介绍了教化传统的转变,三代以来到春秋时期,教化传统由重视个体德性转向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
D.材料二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倡导社会的有序和谐,最终促成自我德性的提升。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也不忽视民本思想,说明他对政治有理性认识。
B.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与其教化学说密不可分,认为可以用德性教化他人。
C.孟子认为教化需要物质前提,百姓有“恒产”才会有“恒心”,更重视德性内化。
D.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教化理念,并以此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论述了“为学”的过程,“意志”在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必不可少的。
B.材料一使用引用论证论述何为“专心之学”,并强调其是“为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C.材料二论述要全面观照孔子的教化理念,使用“第一”“第二”等序列词,条理清晰。
D.材料二列举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有关“教化”的观点,体现了孔子教化观的影响力。
4.两则材料都涉及“德性”问题,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一(2)班就“修己和安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围绕这一主题,根据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列一个发言提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崖壁上的《西狭颂》
赵丽宏
茫茫天地间,峰峦绵延。山中有奇峡深壑,有万仞崖壁,清泉穿过乱石,溅起一片片雪浪。水烟弥漫处,突显远古碑石,神秘的文字,在记忆的云雾中闪烁……
记忆中的景象,距今已经多年。那天下午,我站在一条山间的公路旁,遥望着远处的群山,感觉进退维谷。路边是起伏的农田,田中有小路通向远方。不知道哪条路可以通向我们向往的目的地。
这是在甘肃陇南的成县。来成县,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去探访隐藏在深山中的黄龙碑,去看看一千八百多年前被勒刻在崖壁上的《西狭颂》。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光华耀眼的奇迹。成县的朋友刘君,陪我坐车来到山间公路,下车后,我们一起离开公路,沿着田间的小路,向远处的群山走去。
山在远方,在云雾缭绕处。小路蜿蜒,田野中一片空旷。在山脚下的一片红薯田里,遇见了人,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蹲在田里干活儿。见有人在小路上急匆匆走来,老人和孩子停下手中的活儿,站起来看着我们,眼神中闪着惊喜。
“你们要去哪里?”站在田里的孩子大声问。
“去看黄龙碑。”我大声回答。
孩子举手指着远处的山峦,笑着叫道:“在那里,天井山!”
“在天井山的峡谷里,鱼窍峡。”老人笑着接话,“不太远,走一个小时吧。”
刘君认识路,他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看着烟雾迷蒙的远山,感觉我们的目标有些遥远,也有些神秘。以前虽没有见过黄龙碑,但知道这块奇迹般留存在深山中的摩崖石碑,也在出版的碑帖上读过《西狭颂》,那是美妙绝伦的东汉隶书。黄龙碑的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所以被人称为《西狭颂》,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中国书法史上有著名的“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这三颂都是摩崖石刻,都是汉代的隶书。三颂中,在原址保存完好的,唯有《西狭颂》。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西狭颂》能那么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一千八百多年。
山路渐渐陡起来,土路变成了石阶,石头的山峦迎面而来。小路逶迤曲折通向大山深处。路边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只见山崖迭起,乱石交错,石缝里钻出缤纷的花树。走进山谷中,从四面八方传来流水的声音。水声如交响乐,层层叠叠,此起彼伏,近处的溪流激越喧哗,高处的瀑布如泣如诉,远处的激流如天边传来隐隐约约的雷声。路边的峡谷越来越幽峭,两边的绝壁不断逼近,争相展示着陡峻的面孔。崖壁上,依稀可见古栈道的遗痕。
“黄龙潭!”刘君指着前方,低声喊道。
幽谷间,出现一个水潭,水色墨绿,深不可测。这就是黄龙潭,古时传说,潭中有蛟龙出没。看到黄龙潭,一定是临近黄龙碑了。抬头望去,只见崖壁上横空闪出一个亭子,亭子的飞檐从崖壁上伸展出来,如大鹏羽翼,遮掩着一方崖壁。沿着搭在崖壁上的栈道,我和刘君一起走进了护碑亭。飞檐下那一方凹陷平坦的崖壁,就是黄龙碑。名扬天下的摩崖书法石刻《西狭颂》,突然以最近的距离展现在我的眼前,那种震撼的感觉,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我眼前这块光滑如玉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刻着一大片隶书汉字。虽历经一千八百多年,这些用刀镌刻在岩石上的汉字,一个个清晰完整,闪烁着神奇的幽光。碑文每字四厘米见方,笔注看似粗犷,但字体方整雄健,刚毅中又带圆融,结构和疏密极为讲究。可以想象书写者挥毫落墨时的气度,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大气沉稳,是俯仰天地的才情横溢,是发自灵魂的力量。这是汉字由篆书演化成隶书的过程中,一次精彩绝伦的创造。历代书家都曾以景仰的态度赞美它。丁文隽所著《书法精论》说《西狭颂》:“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高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
《西狭颂》碑文记述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为官政绩,颂扬了他开山修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中对西狭之险峻、修路之艰难,有很生动的描绘。《西狭颂》没有作为名篇载入文学史,但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它将千秋万代被人欣赏。这是艺术的魅力。碑文赞颂的武都太守李翕,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他。而《西狭颂》的碑文中,另外一个名字,却永载史册。此人姓仇名靖,字汉德,是李翕的部下,一名小吏,但却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流传千古的《西狭颂》,正是出于他的手笔。在碑文左侧的一篇小字附记中,我找到了关于仇靖的文字:“下辩仇靖,字汉德,书文。”
我和刘君站在黄龙碑前,谛视着崖壁上那些古老神奇的美妙文字,浮想联翩。《西狭颂》历尽千百年完整无损,而和它同时代被刻到崖壁上的很多摩崖碑刻却相继被破坏,甚至荡然无存,这是什么原因?其中有什么奥秘?刘君饱读史书,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他笑着说:“依我看,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李翕一直保留了好名声。这样,他的政绩碑也就没有人来损毁;第二个原因,黄龙碑选址好,崖壁在隐蔽凹陷之处,避风遮雨,难以风化。第三个原因,低调,隐而不露,刻碑后隐藏山中数百年,被发现时重见天日,当然就被当成了宝贝。”
离开鱼窍峡时,已近黄昏。残阳抚照着嶙峋的崖壁,神秘的黄龙碑渐渐隐入一片暗红的暮色之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与红薯田里老人、孩子的对话,交代了黄龙碑的位置,即在天井山鱼窍峡。
B.文中插入黄龙潭中有蛟龙出没的古代传说,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C.《西狭颂》的字体方整雄健、刚毅圆融,凸显出书写者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
D.刘君认为黄龙碑保存完整,有选址的因素,即刻在隐蔽凹陷处的崖壁上不易风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插入黄龙碑的碑文的全称与俗称及中国书法史上的“汉三颂”的介绍,内容翔实,突出了原址保存完好的《西狭颂》极为珍贵。
B.在描写山谷中流水的声音时,将其比作“交响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同位置的溪流、瀑布发出的声音各具特色。
C.文中引用丁文隽《书法精论》中的文字,突出了《西狭颂》高浑、秀丽、雄强等特点,显示出其在汉碑中的重要地位。
D.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记叙为主,文中表达出作者对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李翕的痛心,以此来警示人们不能只欣赏书法。
8.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今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①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②,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
【注】①稽式:法则,准则,引申为取法。②俎豆干戚: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干和戚均为古代祭祀用的乐舞之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为政A之要B作在C得人D用E非其才F必难G致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指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中东边的主阶称阼阶。
B.“其书、算各置博士”中的“博士”与现代汉语中的“博士”含义不同。
C.“盖以千数”中的“盖”指大概,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的“盖”含义不同。
D.“令学者习焉”及《师说》“古之学者”中的“学者”,与现代汉语“学者”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崇尚儒学,设置弘文馆,精选文儒,让他们以现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B.唐太宗下令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开始尊崇孔子为先圣,颜渊为先师。
C.一些少数民族酋长纷纷派子弟中的佼佼者学习儒学,儒学兴盛,前所未有。
D.唐太宗对任用人才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任用人才应以德行、学识为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岁大收天下儒士,今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针对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文字讹误的经典,唐太宗是怎样做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渭城春晚
谭用之
秦树朦胧春色微,香风烟暖树依依。
边城夜静月初上,芳草路长人未归。
折柳且堪吟晚槛,弄花何处醉残晖。
钓乡千里断消息,满目碧云空自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渭城春天傍晚的景色,既有视觉描写,也有嗅觉描写。
B.秦地的树木隐约笼罩在微薄的春色中,芬芳的风吹拂着,树枝随风摇曳。
C.诗人在月下折柳吟唱、弄花沉醉,表现出诗人志趣高雅、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D.诗歌精于炼字,“满”写碧空中的云满眼,“空”写飞云没有带来任何的消息。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古代历史人物姫旦自比,表明自己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前来投奔他的贤士。
(3)秋天是一个让人多愁善感的季节,古人在诗词中常常借秋景抒发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到深秋时节,弯弯的山道两边,所有的草木都被晒染得金黄和通红。秋天的阳光也是通透明亮的。榛树、枫树、柞树和野樱树、野板栗树、野柿子树,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矮小灌木的叶子,都在秋阳下变成了透明的琥珀色、深红色和金黄色。那些丛生而多棘的野酸枣树上,结满了通红的、玛瑙一般的酸枣;那些被阳光晒得干透的芒草和茅草,在风中默默吹奏着自己的歌,好像在用①___________的身姿和风骨,向秋天宣告着生命的坚忍与顽强。
阳光煦暖、安安静静的中午时分,走在色彩斑斓的山路上,我经常有点流连忘返。去路边的石堰下采摘酸枣的时候,有时还会惊飞一些②___________地躺在阳光下正在摊开翅膀晒羽毛的小山鹑……
野菊盛开,草木尽染;大雁高飞,漫山红遍。这是故乡的秋天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从那时候起,我就对家乡山冈上的秋色有着具体的感知,也产生了深深的爱恋。我甚至觉得,用任何文字,都无法准确描绘和传达出故乡秋色留给我的那种细微的感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故乡秋天的野菊、草木、大雁、红叶给我留下美好记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时值隆冬,凉意渐浓,超市档口、大街小巷,烤红薯的香味又飘了起来。不过,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软糯香甜的烤红薯外皮总是黏黏的、硬硬的。网络上说这是红薯表面刷的一层糖浆。高温烘烤后会生成有害的致癌物。那么,①___________?
其实,烤红薯表面摸起来黏糊糊的、硬硬的褐色物质,②___________,而是红薯所含的糖分在高温下被浓缩,发生焦糖反应的结果。红薯含大量的淀粉,淀粉本身虽然不甜,但红薯中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在一定温度(60~70℃)下,可以将淀粉转化成糖。烤红薯的烤炉一般以炭为热源,热量通过炉内空气传递,温度逐渐升高,从而为淀粉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时间。而后,随着烤炉温度继续升高,红薯中的淀粉酶开始因此失去活性。不过,已经从淀粉中转化出来的糖却会开始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因此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专家称,正常烤红薯是不容易产生致癌物质的。红薯中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淀粉食量多,烤制时大都多是带皮用炭火烘烤,内部仍有水分,所达到的温度有限,虽然发生美拉德反应也只会发生在表层。因而,将外皮剥掉只吃薯肉,③____________。
20.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可以将淀粉转化成糖”中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医生说,你可以去办出院手续了。
B.这些课程各有优缺点,可以取长补短,结合使用。
C.看了小红的舞蹈表演,我觉得她跳得还可以。
D.你这个人真是闲得可以,怎么不找点事儿干!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甲骨文“及”,左上像人形,右下像手形。古人说,像一人在前跑,一人在后追,后面的人追赶上前面的人,伸手将其抓住,抓住了就是“及”。人生路上也仿佛藏着一个个“及”,那“及”就像一条条看不见的时间鞭子,时刻都在赶着你、撵着你。人的一生很短暂,是迫不及待的一生,是来不及、等不及的一生,是及时追赶着的一生:追上你想追上的,赶上你想赶上的,抓住你想抓住的。不然,你的一生都会追悔莫及的!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故事,或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0题,每小题3分)
1.B 2.C 3.B
4.①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为学,论述为学的阶段和方法。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先秦儒家的教育观的内涵,强调教化对个体德性的重视和培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可通过“虚静之学”“专心之学”“积善之学”等学习过程实现自我德性的养成;自我反省,激发“修己”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等。②“安人”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可以通过教化来提升他人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③“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二者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大下大同的政治理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6.C 7.D
8.①开头的景物描写意在突出远古碑石的神秘,引出作者寻访远古碑石的回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尾的景物描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照应上文黄龙碑选址的隐蔽,再一次给文章笼罩了神秘的色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形散”体现在本文既写了自然景现,又写了人文景观,内容丰富。文章既有对黄龙碑的景色描写,又有对黄龙碑的古代传说、历史文化价值的描写,内容由浅入深,体现了“形散”。②“神聚”体现在以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寻访崖壁上的《西狭颂》的经过,主题明确集中,抒发了对黄龙碑的赞美之情。(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 D 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D 12.C
13.(1)(唐太宗)在上朝听政的间隙邀请他们进入内殿,商议谋划政事,有时到半夜才停歇。(关键词“引”“或”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这一年,唐太宗还招纳大批天下儒士,下令让他们都到京师,这些儒生大都被破格提升,安排在朝廷上任官的很多。(关键词“诣”“擢”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唐太宗下令前中书侍郎颜师古在秘书省考订五经。(派官员考订五经)②将考订的经书颁行天下,让读书人都来学习。(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唐大宗刚刚即位不久,就在正殿左侧设置了弘文馆,精心挑选天下通晓儒学的人士,保留他们本来的官职,并兼任弘文馆学士,供给他们五品官员才能享用的精美的膳食,指定当值的日子,并让他们在宫内歇息留宿。(唐太宗)在上朝听政的间隙邀请他们进入内殿,商议谋划政事,有时到半夜才停歇。后来,他又下诏让三品以上的皇亲贵族、贤臣良将的子孙充任弘文馆的学生。
贞观二年,唐太宗下令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在国子监里建立孔子庙堂,查考典籍并依照过去的规定,尊崇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在孔子庙堂里,供台两边祭祀用的俎豆、干戚等礼具和乐舞之具他开始齐备。这一年,唐太宗还招纳大批天下儒士,下令让他们都到京师,这些儒生大都被破格提升,安排在朝廷上任官的很多。太学生如果精通一种以上的经书,就可以入仕做官。在这之后,国子监增加学舍四百多间,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也增加了学生的名额,另外,书学、算学分别设置了博士和学生,使国学的各种技艺都设置齐备了。唐太宗还几次亲临国子监,叫祭酒、司业、博士讲说经术,讲毕,每人赐给帛一束。儒学之盛,致使全国各地的儒生纷纷携经书前往京城,大概有一千人之多。不久,吐蕃和高昌、高丽、新罗等族的首领,也派子弟到长安求学。于是,国子监之内,带着书箱和登上讲席的,几乎有上万人,如此大兴儒学,在古代还不曾有过。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人才;用人不当,就必然难以治理好国家。如今,任用人才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四年,唐太宗认为古代圣人的时代离现在很远,圣人的经籍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文字讹误,难以考证。于是,唐太宗下令前中书侍郎颜师古在秘书省考订“五经”。还将他考订的经书颁行天下,让读书人都来学习。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生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15.C
16.①春景之爱。诗中描写了秦树朦胧、香风烟暖、夜静月上、芳草路长等春天美景,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②离别之愁。诗中写到“人未归”“折柳”,流露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表达出离别的愁苦。③家乡之思。尾联写在离钓乡千里之外,没有家乡的消息,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2)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3)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每句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①坚强不屈/傲然挺立 ②悠然自得(每空1分,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亦可给分)
19.①画面表现力不同。原句以“野菊盛开,草木尽染;大雁高飞,漫山红遍”四个四字短语,描写出了秋天色彩艳丽、充满生机的特点,比改写句的“野菊、草木、大雁、红叶”更有画面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沉浸感受。(2分)②音韵节奏不同。原句“野菊盛开,草木尽染;大雁高飞,漫山红遍”是整句,“这是故乡的秋天留给我的美好记忆”是散句,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比改写句语言显得更加活泼。(3分)(意思对即可。若从“对仗”“化用”等角度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0.B
21.①事实果真如此吗/真的能致癌吗/真的是这样吗 ②并不是刷了糖浆 ③一般不会对健康不利/是不会有致癌风险的(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红薯中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淀粉含量多,烤制时大都(多)是带皮用炭火烘烤,内部仍有水分,所达到的温度有限,即使发生美拉德反应也只会发生在表层。(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语病:一是“大都”“多”赘余,删掉其中一个即可;二是“虽然……也”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此处表示假设关系,应将“虽然”修改为“即使”。每改对一处给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3.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围绕甲骨文“及”的字形进行分析,阐释了“及”字的含义,由字到人生,“及”是人生当中的时间鞭子,一生短暂,需要珍惜时间、把握时间、赶超时间,在有限的时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能虚度光阴而悔恨终身。写作文体并没有严格限定,可以写记叙文“讲述你的故事”;也可以写议论文,谈谈你对“及”的看法。
参考立意:①“及”给人以危感;②人生短暂,“及”时把握;③莫因不“及”而悔恨;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