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生活的变迁(导学案,教师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生活的变迁(导学案,教师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7-19 20:30:45

文档简介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及影响
【知识梳理】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发展历程:
时期 报刊名称 时间 办报人/机构 特点/影响
鸦片战争前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 英国传教士,马六甲 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 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丛报》 1830s 广州,美国传教士鸦片战争的舆论鼓噪者裨治文 英文月刊,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情况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有了“新闻”观念
《万国公报》 1860s 基督教会,上海 登载时事、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
《申报》 1872 上海,英商美查合资创办,1909年被席裕福收买 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昭文新报》 1873 汉口,艾小梅 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点石斋画报》 1884 《申报》馆办 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办刊读者愈加广泛
《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清末 《时务报》,《国闻报》 梁启超,严复 多反映社会思潮 宣传维新思想
《民报》与《新民丛报》 1905 孙中山康有为 宣传革命思想
民国 《新青年》 1915 陈独秀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中国共产党创办 同《中央日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 《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毛泽东时代 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②其他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报刊业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 报刊众多,如雨后春笋;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2、特点:
(1)创办主体:外国人首先创办,中国人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创办并逐渐成为国内办报的主要力量;
(2)信息传播:登载最新资讯,传播及时迅速
(3)功能众多: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众议政、实行舆论监督;
3、影响:
(1)思想: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2)政治1: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3)政治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对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总之:在近代,报刊在大众传媒中,作用占主导优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的历程(浓缩:定歌渔风,无有莫日;建国初期,工农革命;改革开放,数质超前,影星影片,闻名遐迩;)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岳麓版:1913年张石川 ( http: / / www.21cnjy.com )、郑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以潮州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讽刺旧式婚姻压抑人性和虚伪丑恶;】
③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岳麓:主旨为揭露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④由蔡楚生、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荣誉奖,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
⑤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⑥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荧幕,成为电影主题;
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以前,涌现了一批名导演和演员;
2、电视
(1)发展历程:
①产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发展: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而且受生活水平限制,也只有少数人拥有电视,节目单调;
③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普及原因: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功能:
①传播资讯(最重要的功能),作为大众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媒,以最快的速度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对国家乃至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动、体育赛事、文艺演出进行现场直播,使人们与世界各地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 ③娱乐; ④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
(3)作用: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视野,提高素养,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并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发展历程:
①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PC)的普及风靡全球;
②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后网民激增,2006年6月底为1.23亿,2014年1月达到6.18亿;
(2)特点:
①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高度互动,双向传授,传者与受者可以及时沟通,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3)作用:
①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特别聚焦】 四种大众媒介的定义、种类及功能
1、定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互联网。
2、种类:①报纸;②广播;③电视;④互联网;
3、功能:①获取、传递信息(最基本);②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传承: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③舆论监督: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揭露社会上的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④娱乐休闲: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
【链接高考】
1、(2013天津文综)据《中国报学史》统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2013浙江文综)据《中国近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学习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原因、影响;
【知识梳理】
一、交通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1、铁路建设
时段 时间 铁路名称 地位及影响
清政府晚期 1876 淞沪铁路 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清政府赎回并拆毁
1881 唐胥铁路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马拉火车)
1888 紫光阁铁路 宫廷专用铁路,只有2000米(李鸿章讨好慈禧而修建,人拉火车)
1909 京张铁路 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甲午战后10多年间 广九、津浦、京汉等 到1911年,90%铁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
民国 民国以后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未入正轨
现代:新中国 1952动工,1958通车 宝成铁路 西南与内地的第一条铁路
1952动工,1962通车 兰新铁路 西北与内地的第一条铁路
2006 青藏铁路 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九五期末 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1名,世界第4位
2、机车制造改进
(1)近代中国,进口蒸汽机车;
(2)新中国成立初,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
(3)1958年,成功试制第一台内燃机车---巨龙号;
(4)1958年,研制成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
(5)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3、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2)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872年,洋务派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1900年前后,民间兴起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在列强的压制下求生艰难。
(4)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转向高档服务业。
2、航空
(1)1909年9月21日,旅美华人冯如成功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附设了海军飞机工程处;北洋政府设立“筹办航空事宜处”;
(3)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4) 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8万千米。
(5)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6)改革开放以后,民航业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邮政通信的发展
1、古代通信,主要采用的是书信、驿站、飞鸽传书、烽火台;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3、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4、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又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5、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6、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成立了邮电部,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7、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批准,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信息产业部,国家邮政局为其下属。邮电部从此被正式撤销,其职能由信息产业部与国家邮政局接管。
(二)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1)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2)1888年,台湾省巡抚刘铭传把台湾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驿站正式改为邮政点,并在台北正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邮政局——台湾邮政总局(注:全国性的邮政局1896年才建立)。
(3)20世纪初,上海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4)特点: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电话传入中国
(2)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3)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4)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普及率增长迅速)
【聚焦高考】
一、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人们的生活,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二、近代中国邮电通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不能独立发展,其发展过程就是近代中国逐步收回邮政主权的过程;地区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落后;
2、影响:邮电通讯方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链接高考】
1、(2010年天津,7) ( http: / / www.21cnjy.com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知识梳理】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迁原因
(1)外因: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兴办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
②租界里的西方人在使领馆区、租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内因:
①政治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②经济发展: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主动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近代经济得到发展;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③思想解放:1840年后,“开眼看世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变迁表现
(1)鸦片战争前,我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①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
②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
(2)鸦片战争后,中国服装(衣)、饮食(食)、建筑(住)、社会风俗(俗)等发生变化。
①衣:
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Ⅱ、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中山装。
Ⅲ、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仿欧风格的裙子并行于城市;
②食:
Ⅰ、鸦片战争前,仍是传统饮食习惯,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具有地域特色
Ⅱ、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
Ⅰ、鸦片战争前,传统民居(深宅大院)、四合院是主流;
Ⅱ、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了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俗:
Ⅰ、婚丧:
ⅰ、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ⅱ、辛亥革命后.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Ⅱ、发、服、脚:
ⅰ、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ⅱ、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ⅲ、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Ⅲ、社交礼仪
ⅰ、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了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ⅱ、称呼,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Ⅳ、历法节日:
辛亥革命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3、特别注意:近代中国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依然在农村沿袭下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1)物质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住房,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社会福利也在不断增加,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后来,国家对粮食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多数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2)风俗习惯
从20世纪50一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
①、政策: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②、经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表现
①物质生活
Ⅰ、吃: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ⅱ、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餐桌,提高了人们饮食水平。
ⅲ、城市人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喜爱,土特色成为人们追求目标。
ⅳ、各地餐饮业也飞速发展。
Ⅱ、穿:ⅰ、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
ⅱ、城市年轻人服饰已融人国际潮流,服装店也迅猛发展。
Ⅲ、住:ⅰ、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人们居住面积大大提高
ⅱ、不少人甚至追求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舒适住宅。
②风俗习惯
Ⅰ、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且方式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Ⅱ、注意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特别聚焦】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均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性质,都是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
②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近代的每次重大战争、社会变革或政治运动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社会生活变化;
③生产力因素:近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是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因素;
④有识之士推动:近代先进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吸收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⑤近代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变迁。
【链接高考】(2013·重庆文综·14)(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10 分)
【答案】(3)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主要因素: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