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2:54:56

文档简介

2023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策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
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
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
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
“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
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岸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
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
文脉麻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
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
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
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
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
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
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
速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
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
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粱,而是老房子承裁的历史文化价值,
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百思2023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参考答案
1.C(“是得不偿失的”表述有误)
2.C(A项“每天至少有80个村庄消失”表述有误;B项“就不能”表述有误;D项文本为是一种假设)
3.A(“因此要大力兴建”表述有误)
4.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每点2分,任意答对两点即得4分;意思对即可)
5.①聚居一处(聚村而居);②熟人社会;③人口不流动(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C(“流露出向日葵走到了生命尽头的伤感之情”有误)
7.B(“凸显作者观看劳作时的心酸”有误)
8.①谷雨刚过,播撒葵种,农人内心平静且坚韧;②春雨洗礼,葵种萌芽,农人内心萌发希望,充满期待;③盛夏时节,葵花盛开,农人悠闲自信与对丰收的渴望;④中秋过后,葵花成熟,农人丰收的喜悦与内心的踏实。(每点1分,答对四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9.景: ①葵园是葵种生存生长的环境,从萌芽到成熟,在葵园中展现不同景观;②葵园是农人劳作的场地,从播种到收获,烙印农人辛勤劳作的场景。 情:①葵园是将种子和农人交织在一起的场所,孕育滋养生命,是农人精神寄托的园地;②葵园是对脚踏实地、劳有所获的赞美,更是对坚韧向上的生命力量的讴歌。(景、情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CFH
11.B(A项“疾”都是劲疾、强;B项《师说》的“六艺”为六经;C项前者是“困惑”,后句是“围困”;D项前者是宾语前置,后句是定语后置)。
12.C(文中学习是具有美德的必要条件,选项将其说成了充分条件)
13.(1)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所以”“上务”各1分,大意2分)(2)借助船只的人,不一定会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假”“绝”各1分,大意2分)
14.①迎难而上;②好学不倦;③务实力行;④勤于思考;⑤广泛学习。(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
15. C(“社鼓连空”是词人联想,不是眼前之景。)
16. ①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对出身寒微却能成就伟业的英雄刘裕的赞叹之情。②曹词写刘裕重在反思历史,表现英雄功业终成遗迹的兴亡之慨,也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③辛词写刘裕,意在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也抒发了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唯有杜康 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所填句子可以来自同一诗文,也可以来自不同诗文;但必须是高中统编教材内容,且不能出现“酒”字。每空1分)
18.D(A项表示“理解”,B项表示“应当”,C项表示“擅长”,D项表示“可能,能够”)
19.①“就连鱼鸟都懂人情,解人意,与人亲近。”两个逗号连续运用强调了苏轼对儋州人文风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②逗号隔成了三个短句,使语言简洁连贯、音韵和谐,符合整体语境。(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20.①原句中词语“穿透”写出了阳光透过树叶投射到地面的力度,比改句“透过”更有力量。“星星点点,斑斑驳驳”突出阳光洒落的形状,增强了美感。②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形象的阳光比喻为抽象的风采神韵,新颖贴切,比改句更传神巧妙。(词语分析给3分,比喻分析给2分)
21.①赏中华文明之美 ②还在市民生活之中 ③借助数字(每空2分)
22. 会徽“潮涌”展示杭州亚运会理念和中国文化,寓意着“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也象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含盖”改为“展示”,搭配不当;句子顺序需要调整,逻辑关系呈现递进关系。改对一处给1分,两处全对给3分)
23.参考立意:①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②应坚守本心 ③要灵活变通(标准参照2023年高考评分细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更长,可是令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劲疾,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能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材料二: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品行,即便身死但名声不会朽灭,是什么原因呢?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而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就都一目了然了。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所以,从前的帝王都专门设立教官负责对公卿大夫子弟的教育,教给他们六种品德,教给他们六种善行,教给他们六种才能。这三种教育齐备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就完全了。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美观好看;人们不经过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修饰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神明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看起始的地方,已经邈远难寻了。但因为学习困难就有所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诗经》说:“巍峨高山要仰视,平坦大道能纵驰。”说的就是要好学不倦。倚身站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这样一定能抵达;仰着头而想得到天空的飞鸟,不如循着鸟的鸣叫去寻找;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身体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不信口开河,发表言论一定是为了广博见闻。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地流传开来。孔子说:“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了!”子夏说:“每天温习,那么所学的东西就不会忘记;常自我勉励,那么自己就不会懈怠;多听取天下的深妙言论,那么他的志向就会越来越宏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