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训练
1.秦朝法律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为“玉玺”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中央集权
【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的称呼、命令和玉印都是专有的,体现了皇帝独尊,C正确;
材料和皇权至上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皇位的继承方式,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2.秦朝规定:丞相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若职位出现空缺则由御史大夫递补;御史大夫可以监察或纠劾百官。这一规定反映出秦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借重并制约相权
C.君主专制的没落 D.确立家天下体制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 丞相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体现了皇权对丞相的借重;“ 若职位出现空缺则由御史大夫递补;御史大夫可以监察或纠劾百官”则体现了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对相权的制约,故材料规定反映出秦朝借重并制约相权,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皇权、相权和御史大夫,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A;
御史大夫制约丞相,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C;
夏朝便开启了家天下体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以下对秦长城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
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
④隔绝了农耕和游牧文明交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一直存在交流,④“隔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秦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修建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故 ①②③ ,正确,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长城,解答本题需根据秦长城的地理位置和修筑目的进行分析。
4.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攀越五岭的“新道”,从而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社会稳定 B.加强皇权独尊
C.促进经济发展 D.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 修建了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目的是 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正确;
修建道路和维护社会稳定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
材料强调中央和地方关系,和皇权独尊无关,排除B;
修建道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并非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交通,解答本题需根据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分析。
5.秦兵马俑是军队的缩影,体现整体、宏大、力量的美,显示出多种人物形象,发型、冠饰、战袍、铠甲等无不刻画得细致入微,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具有东方色彩的艺术享受。这主要在于秦朝( )
A.商品经济发达 B.实施了严刑峻法
C.雕塑技术高超 D.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秦兵马俑 的特点是整体、宏大、力量 ,制造难度大,体现了秦朝中央集权体制下,能过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办大事的特点,D正确;
商品经济发达和兵马俑特点无关,排除A;
兵马俑特点是整体、宏大,和严刑峻法无关,排除B;
雕塑技术高超和兵马俑“整体、宏大”的特点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6.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瞿同祖意在说明,官僚制度( )
A.密切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B.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C.加强了社会治理的力量 D.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官僚系统越完备,君主对国家的重要性就越低,因为国家治理主要依靠的是整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君主”更多的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由此可见, 官僚制度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B正确;
材料强调官僚制度对国家机器运转的影响,A和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强调官僚体系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但并不能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排除C;
办事效率的高低与否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官僚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官僚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7.根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秦朝法律规定:官府收钱,无论钱好还是坏,都要收;百姓买卖用钱,好坏也要收,不许区别对待。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地方财政受法律限制 B.有利于实现全国货币的统一
C.源于秦朝青铜冶炼技术落后 D.损害了国家法定货币的尊严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官府收钱,无论钱好还是坏,都要收;百姓买卖用钱,好坏也要收,不许区别对待 ”可知,秦朝统一货币,无论钱的好坏必须要收,这体现了国家力量的权威性,有利于推动货币在全国的流通, 实现全国货币的统一 ,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财政受到法律限制,排除A;
钱币损坏可能是流通过程中的磨损,不一定是青铜冶炼技术落后 导致,排除C;
无论钱的好坏都要收,恰恰体现了国家的强制力和国家的威严,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进行分析。
8.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 )
身份迁徙地原诸侯国 王族 从人 从人家眷
赵 赵王迁房陵 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 不明
代、齐 齐王迁共县 不明 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
魏、楚 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 巴县盐 洞庭郡
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
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 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将原六国贵族从原诸侯国迁往他处,并将王族和其从属分开,这有利于打击六国旧贵族势力,巩固国家统一,A正确;
将六国旧贵族迁徙他处并非是进行分封,排除B;
将六国贵族迁徙他处并不能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开发,排除C;
材料和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解答本题需根据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分析。
9.(2020·浙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A正确;
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
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朝的土木工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0.(2020·浙江)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题干考查汉代与秦朝制度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②④是汉代有别于秦朝的内容,D正确;汉
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中枢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①③是秦汉相似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把握汉承秦制,汉朝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1)根据材料,指出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 为什么
【答案】(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
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
(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易造成天下纷争,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可概括出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根据材料“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概括出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
(2)根据“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概括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原因:根据材料“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分封制下,血缘关系随着时间流逝疏远,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独立性强,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下,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直接听命于中央,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利于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郡县制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1 / 1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训练
1.秦朝法律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为“玉玺”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中央集权
2.秦朝规定:丞相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若职位出现空缺则由御史大夫递补;御史大夫可以监察或纠劾百官。这一规定反映出秦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借重并制约相权
C.君主专制的没落 D.确立家天下体制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以下对秦长城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
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
④隔绝了农耕和游牧文明交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攀越五岭的“新道”,从而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社会稳定 B.加强皇权独尊
C.促进经济发展 D.巩固中央集权
5.秦兵马俑是军队的缩影,体现整体、宏大、力量的美,显示出多种人物形象,发型、冠饰、战袍、铠甲等无不刻画得细致入微,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具有东方色彩的艺术享受。这主要在于秦朝( )
A.商品经济发达 B.实施了严刑峻法
C.雕塑技术高超 D.强化了中央集权
6.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瞿同祖意在说明,官僚制度( )
A.密切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B.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C.加强了社会治理的力量 D.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7.根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秦朝法律规定:官府收钱,无论钱好还是坏,都要收;百姓买卖用钱,好坏也要收,不许区别对待。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地方财政受法律限制 B.有利于实现全国货币的统一
C.源于秦朝青铜冶炼技术落后 D.损害了国家法定货币的尊严
8.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 )
身份迁徙地原诸侯国 王族 从人 从人家眷
赵 赵王迁房陵 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 不明
代、齐 齐王迁共县 不明 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
魏、楚 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 巴县盐 洞庭郡
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
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 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
9.(2020·浙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10.(2020·浙江)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1)根据材料,指出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 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的称呼、命令和玉印都是专有的,体现了皇帝独尊,C正确;
材料和皇权至上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皇位的继承方式,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 丞相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体现了皇权对丞相的借重;“ 若职位出现空缺则由御史大夫递补;御史大夫可以监察或纠劾百官”则体现了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对相权的制约,故材料规定反映出秦朝借重并制约相权,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皇权、相权和御史大夫,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A;
御史大夫制约丞相,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C;
夏朝便开启了家天下体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一直存在交流,④“隔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秦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修建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故 ①②③ ,正确,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长城,解答本题需根据秦长城的地理位置和修筑目的进行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 修建了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目的是 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正确;
修建道路和维护社会稳定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
材料强调中央和地方关系,和皇权独尊无关,排除B;
修建道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并非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交通,解答本题需根据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秦兵马俑 的特点是整体、宏大、力量 ,制造难度大,体现了秦朝中央集权体制下,能过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办大事的特点,D正确;
商品经济发达和兵马俑特点无关,排除A;
兵马俑特点是整体、宏大,和严刑峻法无关,排除B;
雕塑技术高超和兵马俑“整体、宏大”的特点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官僚系统越完备,君主对国家的重要性就越低,因为国家治理主要依靠的是整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君主”更多的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由此可见, 官僚制度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B正确;
材料强调官僚制度对国家机器运转的影响,A和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强调官僚体系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但并不能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排除C;
办事效率的高低与否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官僚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官僚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官府收钱,无论钱好还是坏,都要收;百姓买卖用钱,好坏也要收,不许区别对待 ”可知,秦朝统一货币,无论钱的好坏必须要收,这体现了国家力量的权威性,有利于推动货币在全国的流通, 实现全国货币的统一 ,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财政受到法律限制,排除A;
钱币损坏可能是流通过程中的磨损,不一定是青铜冶炼技术落后 导致,排除C;
无论钱的好坏都要收,恰恰体现了国家的强制力和国家的威严,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进行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将原六国贵族从原诸侯国迁往他处,并将王族和其从属分开,这有利于打击六国旧贵族势力,巩固国家统一,A正确;
将六国旧贵族迁徙他处并非是进行分封,排除B;
将六国贵族迁徙他处并不能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开发,排除C;
材料和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解答本题需根据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分析。
9.【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A正确;
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
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朝的土木工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0.【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题干考查汉代与秦朝制度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②④是汉代有别于秦朝的内容,D正确;汉
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中枢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①③是秦汉相似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把握汉承秦制,汉朝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11.【答案】(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
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
(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易造成天下纷争,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可概括出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根据材料“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概括出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
(2)根据“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概括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原因:根据材料“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分封制下,血缘关系随着时间流逝疏远,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独立性强,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下,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直接听命于中央,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利于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郡县制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