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08:00: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年级下
同学们,我们这门学科的名称从“国文”变为我们现在的“语文”,大家知道是谁提出来的吗
民国《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
义务教育语文
教科书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等人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今天,让我们走进张中行笔下的叶圣陶,进一步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叶圣陶先生。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整体感知
4
认识叶圣陶
5
探究文章写法
6
检查预习
1
思考探究
7
课堂小结
8
作业
9
教学环节
润( ) 疏( ) 酌( )
譬 ( ) 沓( ) 帖( )
卯( ) 拱( ) 恳 ( )
朦胧( ) 累赘( ) 别 ( )
诲 ( ) 颠沛 ( )
rùn
zhuó


tiē
mǎo
diān pèi
huì
ɡǒnɡ
shū
kěn
ménɡ lónɡ
léi zhuì
biè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人不倦
流离
繁碎:
商酌:
累赘:
譬如:
朦胧: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词语解释
检查预习
繁密细碎。
商量斟酌。
(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比如。
指月光不明或不清楚、模糊。
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一以贯之: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出自《论语·里仁》。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
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1. 通过略读,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2. 学习文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以及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难点)
3. 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仰慕之情,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德。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代表作有《流年碎影》《负暄琐话》等。
知识必备
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中行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
——季羡林《我眼中的张中行》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新中国文教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鲁迅先生曾评价《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人物链接
知识必备
小圣陶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为自己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秉臣”就是辅佐君主、教化百姓的大臣的意思。
后来他念中学时,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又改了一个字,叫“圣陶”,章先生希望他能用“圣人之道”去陶冶自己、塑造自己和教化后进、育化万物。
吕叔湘(1904—1998),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曾担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
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
他是我国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
作者和叶圣陶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叶圣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时,聘请张中行到人教社工作。张中行以在北京多年、普通话好的优势,在工作之余协助叶圣陶先生编辑了多种语文读物。张中行也一直敬佩叶圣陶先生的为人。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逝世,3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本文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
表现出先生怎样的品德?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略读课文,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写了哪些事?
提示:略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叶圣陶先生细描吕叔湘的文章的标点。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征询“我”修润文章的意见。
叶圣陶先生远送客人,注重礼节。
叶圣陶先生给“我”真诚复信。
叶圣陶先生主张写文章要有写话风格。
叶圣陶先生重视文风简洁。
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重视用语规范性,统一课本用字标准并监督执行。
这几件事是从哪些方面来讲述叶圣陶先生的?
叶圣陶先生细描吕叔湘的文章的标点。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征询“我”修润文章的意见。
叶圣陶先生远送客人,注重礼节。
叶圣陶先生给“我”真诚复信。
叶圣陶先生主张写文章要有写话风格。
叶圣陶先生重视文风简洁。
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重视用语规范性,统一课本用字标准并监督执行。
待人宽厚
严于律己
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倍增哀伤。
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
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和工作中待人宽厚。
叶圣陶先生在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严于律己。
叶先生业绩不朽,拿笔人要常想着叶先生的写话主张,理解他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第1段:
第2段:
第3-8段:
第9段:



认识叶圣陶
作者是如何通过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这些事体现叶先生的品德的?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一个“描”字,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对待文字工作严谨认真、仔细负责,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对年轻人的尊重宽厚。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叶圣陶先生在生活方面平易随和,易于相处,但在工作上却坚决使用普通话,表现了他工作上认真严谨的态度。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叶先生让“我”改他的文章时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可以在上面直接大胆的修改,这是对“我”的尊重和信任,也是让“我”宽心放心的谆谆嘱托,一位谦和平易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叶先生对于末节的、细小的事情上真心的以礼相待,强调叶老待人的真诚、彬彬有礼;通过送客的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宽厚。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从“坚决”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叶圣陶先生主张的“写话”风格是什么?
叶先生说的“文风简洁”又是什么?
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
“同样”写出了叶圣陶先生不仅重视文风问题,也重视写作中的细小方面。“决不”突出了叶圣陶先生认真的程度,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认真严谨、毫不放松的工作作风。
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用语标准,并且亲自监督,这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规范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
他待人宽厚,是一位治学严谨、躬身践行的编者;是一位温厚谦和的师者;是一位有礼宽厚、诚恳仁厚的儒者。
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追求妥帖完美,社会责任感强。
通过上面的学习,叶圣陶先生在你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对叶圣陶先生形象的认识,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罩上双层的悲哀”。“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哀伤像叶先生那样具备治学严谨、谦虚恳切、有礼宽厚、躬身践行精神的人越来越少。
探究文章写法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做人和做学问”选材,以小见大。作者选择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与工作中的小事,多而细碎,既有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但小事情见大品格,正是这些小事情,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德。
合作探究
文中有很多评价性语句,这些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总起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而深受感动。
过渡句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过渡句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总起句
这些评价性语句(议论句)穿插在所记叙的事例之前、之后或中间,旨在突出所叙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叶圣陶先生高尚的德行、节操和风范。叙议结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文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句子短促,语气感强,节奏已口语化。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引用《论语》中的话,增添了文人气息,高度赞美了叶圣陶先生高尚的德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文章采用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法,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文章语言平易质朴,文字简练但内蕴深厚,语浅情深;同时,简明、通俗,明白如话;且文中多处引经据典,议论与叙述语言的承转自然,精炼却不雕琢,口吻和婉。
思考探究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想一想叶老为什么“悔恨”而“我”又为什么“悲伤”?
叶先生为错过与“我”见面而悔恨,他猜测“我”在北京工作很多年却沦为住旅店而自己错过了当面关心劝慰的机会,因此悔恨。叶先生坚持一颗仁心,关心朋友处境,为我的颠沛流离感到遗憾,这是叶老的一种慈爱之心,对他人受难的不忍之心,人情内外的悯人之心,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仁厚之情。
“我”一方面感伤自己遭受不公境遇,更是悲伤像叶先生这样品行的人不多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叶先生的思念与崇敬。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谨言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仰慕之情。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展示人物全貌。
本文在刻画人物时,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如第三段写吕叔湘先生看见叶圣陶先生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写“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第4、5段写到的“我”与叶圣陶先生的日常交往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却能集中体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过人品行。还有第6—8段中的典型事例,也都是小事,但却很好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过人品行。文章正是通过这些小事,以小见大,展示了人物的全貌,表现了文章主题。
2.夹叙夹议。
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的一种表现方法。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好处:
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的作用。
表达作者的某些观点,放在叙事中引发读者思考,画龙点睛,揭示文章的主题。
作业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人真正地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银发知播”群体,他们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组成,共13人,平均年龄77岁。天文、物理、文学、美学……借助短视频与直播,他们将毕生所学授以他人,孜孜不倦地传播科学和人文知识。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