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08:0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5 驿路梨花
七年级下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作者引用“驿路梨花”作为文章题目有怎样的内涵呢?
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
1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整体感知
4
小屋主人之谜
5
驿路梨花之妙
6
思考探究
8
课堂小结
9
文章写法之奇
7
教学环节
陋( )
驿 ( )
撵 ( )
麂 ( )
篾( )
lòu

miè
niǎn
葺( )
菌 ( )


jùn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路梨花






陡峭:
修葺:
露宿:
恍惚:
折损:
简陋:
悠闲:
词语解释
检查预习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指损伤,损失。
(房屋、设备等)简单而粗陋,不完备。
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重点)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重点)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难点)
4.传承并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目标
彭荆风,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作家。
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1977年,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自己生活多年的边疆,想起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山里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小茅屋提供干柴、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人的方便,给小茅屋补充柴、米的行人。于是,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文的人物是谁?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
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整体感知
依据“我们”的行止见闻,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8段)
写“我”和老余在深山赶路,在梨花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
(第9-12段)
写小茅屋使我们解除了疲劳、饥饿,我们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
(第13-27段)
写我们和瑶族老人之间的误会,及从瑶族老人那里得知小茅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
(第28-36段)
写小姑娘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
(第37段)
再写梨花,引用诗句点题。
文章开头第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梨花”又有何深意?
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这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有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小屋主人之谜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文章是怎样描写我们在小屋吃饭休息的情形的?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人物 所作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妹妹
解放军
梨花
给房顶加草,
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为方便后来人
现在
常来照管小茅屋
接姐姐的班
姐姐出嫁后
砍树割草,
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
出嫁前
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
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驿路梨花之妙
课文故事发生地——云南哀牢山将要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为了宣传,旅游宣传中心正在编辑公众号推文,但在封面图的选择上大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
A.小茅屋
B.哈尼族小姑娘
C.梨花
请你选择认为合适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
1. 结合文本分析景物的特点。
2. 品析物象含义,要从字面含义、深层含义、象征意义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合作探究
文中“梨花”多次出现,但所指不尽相同。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想一想,“梨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里描写的是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旨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营造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来、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关联。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在虚写的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写,既照应文题,又推动着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即引出后面的哈尼小姑娘。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再次点题、点人——“我”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和主人后,由“望”眼前的人与景(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到引用陆游的诗句,这样写是为了以花喻人,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过路行人,展示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
“梨花”的不同含义:
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
梨花姑娘:纯洁、美丽。
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梨花”的作用:
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
虚实映衬,以花喻人;
反复点题,升华中心。
小结
文章写法之奇
从“我”和老余的视角,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事是如何发生的?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并借住在小茅屋,得到食宿帮助,临走前决定修葺小茅屋。
瑶族老人因迷路也曾借助过小茅屋,为方便后来人,专门来给茅屋送柴并遇到了“我”和老余,“我”、老余和瑶族老人决定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梨花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时淋了雨,于是造了小茅屋,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梨花受感动,决定照料小茅屋。
合作探究
按照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事又是如何发生的?
解放军叔叔:淋雨后,学习雷锋,盖茅屋,帮助过路人。
梨花姑娘:被解放军的精神感动,主动照料小茅屋。
梨花的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送还用过的食物,方便后来人。
“我”和老余:寻找小茅屋主人,要感谢主人。
“我”、老余和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方便后来人。
以上两种写作顺序哪种更好?为什么?
以“我”和老余的见闻顺序写更好。
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这样的平铺直叙,不吸引人。
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显然更胜一筹。
本文是如何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的?
知识积累:
悬念是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如本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猜测中的形象与出现的形象很吻合,情节安排巧妙自然)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在于:推动情节发展,使之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启示:
品读小说的经典意象,我们要注意意象所附着的文化意味。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意象联想是有其固定性的。文中的梨花具有洁白、清香的特点,由洁白无瑕到无私,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联想——洁白无瑕的梨花,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无瑕的、无私的心灵美好的茅屋“主人”们。
作者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驿路
(指过往行人行走的道路)
“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
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



思考探究
合作探究
驿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
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课堂小结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