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B参考答案
1. 答案:C【解析】八个氏族文化区各有特点即是多元性,它们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即是一体
性,故选C。地区发展不平衡只是符合材料前半部分,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排除A。各地区
存在文化交流只是符合材料后半部分,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
是多元性与一体性的统一,不是强调中华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排除D。
2. 答案:B【解析】商朝因为出土了殷墟甲骨文这样内证性的文字证据而成为信史,夏朝没有
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而被怀疑,说明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故选B。
考古发掘有时对历史研究价值非常大,A说法绝对化,排除。C说法绝对化,而且材料没有提
到文献史料,排除。D说法绝对化,排除。
3. 答案:D【解析】“屯戍”即屯垦戍边,大量移民在南北边地驻扎下来开垦田地并进行边疆
守卫,促进了原本落后的边地的开发,故选D。长城阻止了匈奴袭扰不符合事实,它只是起
到一定的阻碍作用,A排除。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是推行“以法治国”思想,但材料没有显
示,B排除。灵渠沟通的是湘江和漓江,不是黄河和长江,C排除。
4. 答案:B【解析】庄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
造”说明庄园主采取的是多种经营策略,故选B。庄园规模大,产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排
除A和D。坞壁即坞堡,是一种民间的防卫性建筑,四周是高墙深壕,并养有私人武装部曲,
庄园有坞壁说明庄园主注重对外安全的防范,排除C。
5. 答案:C【解析】五代十国南方比北方新置的县多、户数多,说明此时南方经济已有长足发
展,导致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始的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进一步增强,故选C。南方经济大发展和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并不意味着全国大一统趋势不可避免,随后建立的宋朝就不是全国大一
统王朝,排除A。从材料中无法得知“北方的政权建设趋于停滞”和“南方政权更重视户籍
管理”,排除B和D。
6. 答案:D【解析】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一方面,商人受到人们的羡慕,
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人们包括知识分子对商人的传统认知发生转变;另一方面,市民阶层不
断发展壮大,代表市民情感需求的文学作品逐渐丰富,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商人的外在形象必
然要从过去的负面为主向当时的正面形象过渡,因此,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与社会经
济的变动、商人地位的变化和人们的观念转变密切相关,故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我
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明朝中叶前后,依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商
业伦理道德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受儒家思想的禁锢,当时士人主流价值取
向没有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
7. 答案:A【解析】材料中唐甄认识到官员多则官俸少,官俸少则政治腐败,从而对百姓不利,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
因此主张减少冗官而使官员高效廉洁,故选A。材料中没有唐甄希望改革科举制度的信息,B
排除。虽然唐甄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从而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但材料没有显示,明确提倡民主政治更是无从谈起,C排除。
唐甄只是主张政府减少冗官,使官俸有所增加,希望官员高效廉洁,并没有明确主张高薪养
廉,D排除。
8. 答案:D【解析】白银具有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的优点,而纸币容易
贬值,铜钱又难以承担巨大的交易量;白银在明朝中后期大量从世界输入中国后,便成为中
国主要流通货币,故选D。明清时期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A排除。明清时期长途贩运
贸易是兴盛,不是开始兴起,B排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政府财政危机没有必然关系,且
“得以解决”过于夸张,C排除。
9. 答案:C【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开明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一
部分人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基础在于工商,从而转变观念,认为中国应该改变传统的本末
观(重农抑商),向西方学习,致力于工商,公开打出了“商本” “商战”的口号,把振
兴工商业与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联系在一起,故选C。清政府是在1901年新政开始后完
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是反映出一部分先进士人观念的转变,A排除。材料只是表明
李鸿章重视工商业,并没有体现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能说明洋务官僚突破了“中
体西用”思想,B排除。王韬和薛福成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而维新变法运动是由康梁维
新派于洋务运动失败以后发起的,D排除。
10. 答案:D【解析】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众强国”,孙中山说义和团“用
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陈独秀意识到“义和团事件
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之悲壮的序幕”,这说明三人都认为义和团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性,
故选D。材料中陈独秀没有提到义和团的群众基础,A排除。材料中梁启超没有提到义和团的
愚昧落后,B排除。义和团组织的各个团体分散作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指挥,而且材料也
没有提到其组织结构,C排除。
1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士大夫对于集会....300多个”可知,民国初期,随着清朝专制政权
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表明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故选C项;民国初期“民
主共和制度得到巩固”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民国初期社团、政党的发展,与“北
洋政府独裁受到遏制”无关,排除B项;“滥竽工会、政治团体出现300多个”体现不出国家政
治格局混乱不堪,排除D项。
12. 答案:A 【解析】孙中山希望帮助农民获得耕种的器具,而且要求相关机构和官员切实负责,
说明南京临时政府倡导兴农保农,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帮助农民解决耕具的困难,不
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B排除。“平均地权”指的是私地由地主报价,国家就价征税,必要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
时依价收买;原价归地主,土地增价归公;国家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而材料只是反映
南京临时政府资助农民的耕具问题,没有涉及到土地问题,C排除。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
个月,一直财政困难,“财政状况的好转”不符合事实,而且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希望帮助农
民,没有反映财政收入增加的结果,D排除。
13. 答案:A【解析】五四运动的第二阶段发展成为学生、工人、商人广泛参加的爱国群众运动,
在全国民众共同的压力之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除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对巴
黎和约的签字问题不肯作出拒签的明确指示,最终导致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巴黎和会对德和
约签字的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中国民众的团结,五四运
动才能最终取得初步的胜利,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众团结的作用,没有专门提到工
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B排除。五四运动没有实现口号中的“外争主权”,“最终取得彻底
胜利”不符合事实,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传播,D与材料无关,排除。
14. 答案:B【解析】1923年6月至1927年4月党员数量大增、有组织的工人和农民人数众多,正
是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领导革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结果;虽然国民
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广大共产党员受到了锻炼、工人和农民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国民革命的
大舞台为共产党培养和锻炼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条件,一大批政治、军事、宣传、工农运
动的人才涌现出来了,为以后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故选B。党
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农村地区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以后,A排除。主导国民革命发展的是新三民
主义,C排除。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内因是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D不合事实,排除。
15. 答案:A【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建立之日起就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军事困境,毛泽
东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并进行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不仅包括发
展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还在金融领域进行探索,发行工字银元和苏维埃纸币就是具体表现,
故选A。苏维埃政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苏联(苏俄)革命和建设经验有所借鉴,但
复制苏联经验过于绝对化,B排除。中国共产党在金融领域的探索有利于打击国民党当局的
经济封锁,但不能由此判断国民党军队“围剿”失败,C排除。中国共产党在金融领域的探
索有利于活跃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缓解经济困难,“商品经济繁荣”过于夸大,材料也没有
体现,D排除。
16 (1)背景:开拓疆域,抗击匈奴,军费开支巨大; 兴建水利工程,造成财政困难; 削弱诸侯势力,
中央集权加强; 原有币制存在弊端。(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特点:便于携带; 最早在民间产生; 由民间发行到官方发行; 流通范围逐渐扩大; 由交子改
名为“钱引”; 呈滥发趋势; 逐渐贬值,交子币制走向衰落。(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影响: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它适应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后期滥发纸币影响货币信用,
丧失民心;造成经济衰退,政权衰落。(4分)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
17(1)都以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为主;都能促进教育的发展;都能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最初
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大量人才的作用;后来都被地方势力操纵,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
后来都打击了下层人士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央集权。(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以考试选人,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助于废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改善了吏治,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力推动了社会公平与社会
阶层流动。(9分,每点3分,答出3点即可)
18.(1)一战期间,日本超过英国等欧美国家,取得自行车销售的绝对优势;随着一战的结束,
欧美重新重视中国市场,日本自行车优势丧失;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十分激烈;中国民族工业
在与日本和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距。(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措施;倡导国货风潮的鼓舞;实业救国思潮的影
响;自行车维修和销售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消费群体增加,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民族资本家
的不懈努力;外国技术人员与零件的引进。(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19.【答案示例一】主题:不同的立场影响对挽救民族危机方案的选择
论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虽然
清政府已经开始新政改革,但阻止不了中国继续向半殖民地深渊沉沦。为了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
不同阶级(阶层)立场的先进人士进行了不同的抉择。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的严复1905年仍然坚
持资产阶级改良立场,认为要改变危机状况不可操之过急,主张教育和文化入手,启蒙人民的思
想觉悟。维新变法的失败已经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严
复的主张注定产生不了大的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从1894年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以后,
一直坚持革命救国道路。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主张用革命的
手段驱除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
生幸福。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
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虽然最终没有完成彻底
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但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进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曲折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面临
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以拯救国家危亡、推动社会进步、关心社会福祉为己
任,实践实业救国理念。他们在面粉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于1905年又开始致力于发展棉纺织业。
虽然实业救国的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但荣氏兄弟的主张和行动仍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促进了
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也有利于革命的转型。
总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面对相同的时代际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对国家和
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答案示例二】个人不同的选择对挽救民族危机产生不同的影响。(参见以上论述)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B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 1月 26日上午 10:30-11:45 试卷满分:100
分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
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说:“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
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
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该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华文化( )
A.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 B.以各地的交流为基础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
2. 二里头遗址作为大型都邑遗址,遗存丰富,为了解夏朝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此,记者刘周岩在《寻找夏朝》中说:“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
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
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由此可见( )
A.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价值比较有限 B.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
C.考古必须与文献史料结合才有意义 D.出土文字比其它文物意义更大
3.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北逐匈奴、建筑长城,南抚夷、越、修筑灵渠,并且大量移民南北
边地进行屯戍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修长城阻止了匈奴的袭扰 B.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思想
C.修灵渠沟通了黄河和长江 D.移民屯戍有利于促进边地开发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1 页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
4.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庄园图》(见右图)画面上群山环抱,庄园里面有走廊、房
间、坞壁。厩栅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
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景象。由此
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
A.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采取多种经营策略
C.放松对外安全防范
D.产品以交换为目的
5. 《太平寰宇记》所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县,
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其中有十八县在今江西境内)。北宋
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北地区约一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百
三十万户。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
A.全国大一统趋势不可避免 B.北方的政权建设趋于停滞
C.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南方政权更重视户籍管理
6.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
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7. 思想家唐甄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他在《潜
书》一书中说:“官多,则禄不得不薄;禄薄,则侵上而虐下,为盗臣,为民贼。故养
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务焉。”这一思想( )
A.强调去冗官行善政 B.希望改革科举制度
C.明确提倡民主政治 D.主张政府高薪养廉
8. 下表为16世纪70—90年代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据此推知( )
时间 平均每年输入的白银/千克
1571—1575年 41048
1576—1580年 124050
1581—1585年 187591
1586—1590年 202453
1591—1595年 218506
A.朝贡贸易遭到政府摒弃 B.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起
C.政府财政危机得以解决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2 页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
9.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李鸿章认为: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
要开财源,莫如振兴商务。维新知识分子王韬和薛福成认为:“商富即国富”,要“恃
商为国本”“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说明(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洋务官僚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先进士人思想观念转变 D. 维新变法运动已经拉开序幕
10. 下表是梁启超、孙中山和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义和团
运动明显具有( )
“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1900年4月);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
梁启超
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众强国”(1900年7、8 月间)
为了“排除欧美的势力”,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
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孙中山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以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
的”
“义和团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历过;
陈独秀 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
命史之悲壮的序幕”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思想意识的落后性
C.行动组织的严密性 D.反抗侵略的爱国性
11. 民国初期不仅士大夫对于集会大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而且乡曲措大,市井鄙夫,
或则滥竽工会,或则侧身政党,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治团体出现300多个。这反映出
当时
A.民主共和制度得到巩固 B.北洋政府独裁受到遏制
C.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D.国家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12. 1912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农民“有耕种之具不给者,公
田由地方公款,私田由各田主设法资助,俟秋成后,计数取偿。”孙中山特别强调:“各
有司当知此事为国计民生所系,务当实力体行,不得以虚文塞责,勉尽厥职,称此意焉。”
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
A.倡导兴农保农 B.鼓励开垦荒地 C.实施“平均地权” D.财政状况好转
13. 五四运动发生后,在全国爱国群众运动的巨大压力下,对巴黎和约的签字问题,北洋政
府不肯作出拒签的明确指示,签字一事由代表团自行决定。六月二十八日,巴黎和会对
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这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这说明五四
运动( )
A.彰显民众团结之威 B.体现工人阶级为主力军
C.最终取得彻底胜利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3 页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
14.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党员共有420人,到1927年4月党的五大召开,党员发展
到57967人。到1926年5月,全国有组织的工人有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余人。截止到1927年3
月底,农会组织遍及17省,有组织的农民达800万人。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农村地区 B. 国民革命为党培养锻炼了人才
C.马克思主义主导国民革命发展 D. 共产党已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1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于1927年10月开始创建,1928年就铸造发行了“工字银元”(见下面左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1932年3月国家银行成立,不仅继续制造银
元,又于1932年7月开始统一发行苏维埃纸币(见下面右图),据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探索经济建设 B.苏维埃政府复制苏联经验
C.国民党军队“围剿”失败 D.革命根据地商品经济繁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币制改革与政治经济】
材料一 武帝的开拓事业,论范围,论时间,都比秦始皇加倍,费用自然也加倍;光是元朔
五、六年间对匈奴的两次胜利,“斩捕首虏”的酬赏就用去黄金二十余万斤。武帝又厉行水
利建设,这又是财政上一大例外的支出。武帝最初的货币政策,是发行成本低而定价高的新
币。以白鹿皮方尺为皮币,当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须用此作礼物。后来武帝实行
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严禁各地方政府铸钱。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川蜀用铁钱,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交子之创始者,实为蜀中豪商。
至天圣初,交子铺信用失坠,不能如数兑现,乃遭封闭。封闭后商业骤然凋敞,后特设国营交子
务,由国家发行,流通区域限于川蜀。神宗熙宁间,交子发行已扩展于河东及陕西。至徽宗时,
交子改名日“钱引”。因旧日所发行之交子价值日落(因西夏用兵,借川蜀交子以助边费,交
子发行逾原定额二十倍,故价值大落),欲以新名救济之也,然未几钱引之,价亦日落(因滥发)。
概北宋之纸币制,至徽宗时已大坏。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交子的特点及影响。(8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4 页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
17.(15分)【官员选拔与国家制度】
材料一 ……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
式,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
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
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
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
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
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
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
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
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
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
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
(6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在当时的进步意义。(9分)
18.(14分)【自行车与社会】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次年,即1915年,日本出口中国自行车总价值达到55687关平两,占全
年总进口价值的59.70%,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老牌自行车工业强国英国是年占有35.73%,
屈居第二。之后连续8年间,日产自行车都占据中国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特别要指出的
是,此8年间有连续6年(1915—1920),日产自行车出口中国总价值占中国全年总进口价值,
甚至超过了50%,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此时日本自行车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羽翼丰
满,相对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业,优势虽然已经十分明显,但与欧美诸国自行车工
业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战结束后,待欧美各国自行车工业恢复元气,重新大量输入中国
市场之后,日产自行车的市场竞争优势则不再明显。
——摘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5 页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
材料二 最早于1926年,由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
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
向市场。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1927年,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进
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两大车行的国产自行车分别参加了上海中华国货展览会和杭
州西湖博览会的展出,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销路渐畅。
——摘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国自行车市场的发展特征。(6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自行车业发展的原因。(8分)
19.(12分)【民族危机与个人抉择】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自美洲来到英国,得知严复也因事住在伦敦,便特地前往拜访。
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
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
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
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二 在开办面粉厂时,荣氏兄弟(指荣宗敬和荣德生)就认定要在市场需求最大的
“吃、着两门”中投资兴业。1905年,在面粉厂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荣氏兄弟立即向棉纺织
业进军,联络同乡资本家,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07年投产。
——摘自虞和平《荣氏兄弟》
19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面对民族危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请以“民族危机
与个人抉择”为主题,自拟标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6 页
{#{QQABDQaEggAAABJAAQgCQwU4CEEQkBGAAIoGBEAEIAAAS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