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 第15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课件 30张PPT+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 第15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课件 30张PPT+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29 21:52: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模块二 物质科学(一)化学
第15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1、2022年,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者观察到了“四中子”,“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组成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微粒。研究者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某一原子的原子核,碰撞可将一个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2个质子和4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关于此项研究中的微粒,说法错误的是(  )
A. “四中子”的相对质量是4
B.“四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粒
C.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D.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2个质子和4个中子的原子核
[答案]D
[解析]A.“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组成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微粒,一个中子相对质量为1,“四中子”的相对质量是4,不符合题意;B.中子不带电,“四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粒,不符合题意;C.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 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符合题意;D. 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某一原子的原子核,碰撞可将一个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和一个“四中子”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六个中子的原子核 ,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
2、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和分子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锉刀锉铁件时,得到很多细小的铁粉,每一粒铁粉就是一个铁“分子”
B.桌面上静止的糖块运动速度为0,所以其内部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为0
C.打开酒精瓶盖,一会儿室内到处弥漫着酒精味,这是酒精分子运动引起的
D.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铁“分子”间只有引力;用打气筒打气时很费力,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答案]C
[解析]A、铁由铁原子构成,原子很小,肉眼看不到,铁粉是原子集合体,不符合题意;B、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C、 打开酒精瓶盖,一会儿室内到处弥漫着酒精味,这是酒精分子运动引起的 ,不符合题意;D、构成物质的粒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不符合题意;故只有C符合题意。
3、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
C.属于金属元素 D.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1
[答案]A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A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故B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镓,带“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C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1,故D正确。故A符合题意。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4、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该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C.原子核体积很小 D.原子核质量比较大
[答案]A
[解析]A.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直接通过,说明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体积很小,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的质量比较大,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A符合题意。
5、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查阅资料:物质A由硫元素与氢元素组成,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A的化学式为H2S,其水溶液中含有H+ B.物质B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
C.物质C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D.实验室常用物质E的稀溶液做干燥剂
[答案]D
[解析]A. 物质A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则化学式为H2S,其水溶液中含有H+,不符合题意;B. 物质B为硫单质,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 ,不符合题意;C. 物质C为+4价硫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不符合题意;D. 物质E为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 ,实验室常用物质浓溶液做干燥剂,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
6、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下列关于次氯酸(HCI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次氯酸是由氢原子、氯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B.次氯酸分子由氢元素、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次氯酸分子由氢原子、氯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次氯酸中氯、氧的质量比为1:1
[答案]C
[解析] ABC.根据化学式HClO可知,次氯酸由次氯酸分子构成,而次氯酸分子由氢原子、氯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A、B错误,C正确;D.根据化学式HClO可知,次氯酸中氯、氧的质量之比为:(35.5×1):(16×1)=71:32,故D错误。故C符合题意。
7、下图是《物质的构成》一课中的四个重要实验,下面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说明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集气瓶水平放置可排除地心引力对实验的干扰
B.图乙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时将装置上”下颠倒几次,可加快酒精与水的混合
C.图丙中两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D.图丁和图乙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相同
[答案]D
[解析]A、 图甲中抽出玻璃片二氧化氮会进入空气瓶中,说明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集气瓶水平放置可排除地心引力对实验的干扰,不符合题意;B、:图乙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时将装置上”下颠倒几次,可加快酒精与水的混合,不符合题意;C、 图丙中两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不符合题意;D、 图丁是证明物质间的空隙,图乙实验是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两实验实验结论都相同,符合题意;故只有D符合题意。
8、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丙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该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均可再分
C.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
[答案]C
[解析]丙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A错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B错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从О变为+1,C正确;该反应的生成物为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D错误。故C符合题意。
9、溶液的碱性强弱跟溶液中OH-的数量有关。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则溶液碱性越强。100mL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100mL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相比较,碱性更强的是(  )
A.NaOH B.KOH C.一样强 D.无法比较
[答案]A
[解析] 100mL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100mL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中,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质量相等,氢氧化钠相对分子质量为40,氢氧化钾相对分子质量为56,则相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中,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个数大于氢氧化钾中的氢氧根离子个数,则氢氧化钠碱性更强;故A符合题意。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以下逻辑推理合理的是(  )
A.O3和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解析A.O3和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A错误;B.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但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B错误;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C错误;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故D正确。故D符合题意。
11、金属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过程中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
B.氯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
C.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D.氯原子转变为氯离子的过程中,核内质子数不变
[答案]B
[解析]A. 燃烧过程中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 ,不符合题意;B. 氯离子中质子数为17,电子数为18,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不符合题意;C. 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正负电荷数相等,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不符合题意;D. 氯原子转变为氯离子的过程中,只是核外电子数发生变化,核内质子数不变 ,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12、制取氧气所用的双氧水溶液,其溶质是H2O2,溶剂是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2和H2O属于同位素
B.H2O2和H2O都是氧化物
C.因为H2O2分子中有氧分子,所以可以制取氧气
D.H2O2和H2O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化学性质也相同
[答案]B
[解析]A.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被称为同位素,H2O2和H2O不属于同位素,故A错误;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那么H2O2和H2O都是氧化物,故B正确;C.H2O2分子中不含氧分子,只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故C错误;D.H2O2和H2O的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相同,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13、“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和X,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宏观现象看: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有机物
B.从微观构成看:二氧化碳这种物质是由许多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C.从符号表征看:X的化学式是H2O
D.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数目都不变
[答案]D
[解析]A、氢气是一种气体单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气态无机物,生成的甲醇是一种有机物,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这种物质是由许多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C、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1个X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化学式是H2O,说法正确;D、由反应原理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在催化剂催化作用和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3H2CH3OH+H2O。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说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钨丝灯管在使用过程中,钨丝(W)温度可达3000℃以上,这会造成W在使用过程中缓慢挥发使灯丝变细,加入碘(I2)可以延缓这个过程,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灯管内的I2可以循环使用 B.钨可作灯丝是因为其熔点高
C.反应①中碘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反应②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A.钨和碘反应生成碘化钨,碘化钨分解生成钨和碘,则碘为可循环物质,故A正确不合题意;B.钨可作灯丝是因为其熔点高,故B正确不合题意;C.在I2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生成物WI4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化合价降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D.反应②的反应物只有1种,而生成物有2种,则为分解反应,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15、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
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 B.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
C.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m=4.6+8-4.4-5.4=2.8,故A错误;X中碳元素质量:4.6g×-4.4g×=1.2g;氢元素质量:4.6g×-5.4g×=0,即不含有氢元素;氧元素质量:2.8g-1.2g=1.6g。碳元素、氧元素原子个数比:,即X是一氧化碳,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的生成,故B正确;X是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肯定不是催化剂,故C错误;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不含氢元素,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16、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和乙烯(C2H4)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小科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甲增重3.6g,装置乙增重4.4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气体X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 B.气体X一定是甲烷
C.气体X可能是氢气和一氧化碳 D.气体X可能是氢气和乙烯
[答案]B
[解析]A、甲中增重质量为生成水的质量,乙中增生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由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知,水中氢元素即为X中氢元素,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即为X中碳元素,则X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B、未给气体质量,只通过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含碳和氢元素,不能证明氧元素,符合题意;C、 气体X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能是氢气和一氧化碳 ,不符合题意;D、 气体X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气体X可能是氢气和乙烯 ,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17、下图所示的装置是演示气体扩散现象的,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填“A”或“B")瓶。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答案]B;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
[解析]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利用图示实验时,为防止重力作用干扰实验现象,应将密度大的气体放于下端,则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B。根据 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的现象,可证明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气体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则所给温度下④气体扩散最快。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我国科研团队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实现了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第1步是将二氧化碳还原到一氧化碳,第2步是一氧化碳转化为高纯的乙酸,第3步是在乙酸中加入经过基因编辑之后的酵母进行发酵,最后得到葡萄糖和脂肪酸。如图所示是1、2两步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请从微观上解释:
   ;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3)请写出乙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   。
[答案](1)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2)分子构成不同
(3)由图得乙酸为C2H4O2,则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解析](1) 两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请从微观上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3)由图得乙酸为C2H4O2,则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
19、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同学欲分析探究某种塑料袋中各元素的含量(资料显示该塑料袋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袋的碎屑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实验主要操作如下:
Ⅰ.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塑料碎屑;
Ⅱ.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往锥形瓶中注入双氧水,随后关闭活塞;
Ⅲ.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观察到塑料碎屑燃烧;
Ⅳ.充分燃烧后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氧气直至玻璃管冷却。
(1) 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2)操作Ⅳ中熄灭酒精灯后,继续通入氧气的作用是   。
(3)装置C的直玻璃管中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装置D增重a克,装置E增重b克,则样品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用字母a、b表示)。
[答案](1)干燥氧气(吸收氧气中混有的水蒸气) (2)使反应生成的CO2和H2O能被DE装置充分吸收,减小实验误差 (3)
[解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氧气,吸收氧气中混有的水蒸气;(2)反应后装置内会有气体残留, 操作Ⅳ中熄灭酒精灯后,继续通入氧气的作用是使反应生成的CO2和H2O能被DE装置充分吸收,减小实验误差;(3)D中增重质量为生成水的质量,E中增重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且该塑料中只含碳、氢元素,由碳、氢元素守恒可知,样品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
20、还原性铁粉中含有少量FexCy,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下实验。
【资料】①Fe,FexCy在加热时与O2反应能生成相应氧化物。②FexCy不与酸反应。③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实验1】取29.8g样品,加入足量稀H2SO4,充分反应后生成1gH2。
【实验2】另取29.8g样品,按如图进行实验。
实验后A中固体全部变为红棕色,装置B的质量增加了0.44g。
(1)A中红棕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
(2)写出实验1中的反应方程式    。
(3)FexCy中,x:y=   。
(4)若用空气(过量)替代O2进行实验,测得x:y的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Fe2O3 (2)Fe+H2SO4=FeSO4+H2↑ (3)3:1 (4)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能被B装置吸收,导致计算的碳元素质量偏大,进一步导致测得x:y的值偏小。
[解析](1)铁的氧化物中,氧化铁为红棕色,则A中红棕色固体是 Fe2O3 ;
(2) 样品中只铁能与硫酸发生反应,则实验1中的反应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
(3) 加入硫酸生成1克氢气,设样品中铁的质量为a
根据Fe+H2SO4=FeSO4+H2↑中Fe与H2质量关系有: 56/2= a/1g得 a=28g,则样品中FexCy的质量为1.8g,实验后A中固体全部变为红棕色,装置B的质量增加了0.44g ,即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0.44g,则碳元素质量为,x:y=; (4)若用空气(过量)替代O2进行实验,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能被B装置吸收,导致计算的碳元素质量偏大,进一步导致测得x:y的值偏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30张PPT)
2024浙江中考科学一轮复习
模 块 二
物质科学(一) 化 学
(共11讲)
2024浙江中考一轮复习
第15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思维导航
物质的结构
构成
元素组成
元 素
同位素
分子:
原子
离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离子 原子
得失电子
用粒子模型解析物质的三态变化
知识梳理
知识点1、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1、物质可以由 、 或 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一种微粒;分子都由 构成。
(2)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只是重新 成新物质的分子;
(3)_______是得失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其中失去电子成为 ,得到电子成为 。
分子 原子 离子
化学性质
原子
原子
组合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知识梳理
2、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其中 带正电,
带负电;
(2)原子核由 和 构成;其中 带正电, 不带电;
(3)一个完整的原子中, 数= 数= 数,其中正电荷总量与负电荷总量 ;所以原子对外不显电性;(4)原子核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氕的原子核内______。
(5)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的得或失,使物质的 发生改变致使物质的 发生变化。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质子 中子
核电荷核 质子 核外电子
相等
没有中子
化学性质
化合价
知识梳理
3、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1)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从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到汤姆生的枣糕杠,再到卢瑟福的原子 模型,现在原子模型还在进一步完善。
(2)卢瑟福根据 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 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 、不断 的过程,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核式结构
原子核
α粒子散射
完善 修正
知识梳理
4、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1)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小,微粒间存在有空隙,而且还处于不停地 中,且微粒之间存在 力和 力;
(2)三态变化中微粒的运动(冰熔化和水汽化为例):
①冰的熔化:冰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是因为固态的冰中的水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 ,按一定次序整齐地排列;水分子只能在 的位置上振动。随着 的升高,水分子吸收能量,运动加剧,分子间作用力减弱,标准大气压下、0℃时冰开始熔化成水。冰熔化时需要消耗能量来破坏冰整齐排列的结构,所以冰水混合物温度 。
无规则运动
引 斥

固定
温度
保持不变
知识梳理
②水的汽化:水全部熔成水后,温度继续 。液态的水虽然也的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之间的 更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弱,一部分水分子脱离水面成为水蒸气,标准大气压、100℃时,液面和内部的水都能以 形式逸出,水蒸气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③冰熔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都要 热量,反之,水蒸气液化成水,水凝固成冰都会 。
④其他物态变化(如升华、凝华)也有类似情况。
上升
空隙
蒸气
吸收
放热
知识梳理
知识点2、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的_________(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H-1、H-2、H-3分属不同原子,但均属氢元素。
2、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 元素
区别 (1)粒子(成员) (2)既讲_____,又讲_____ (3)从 角度描述分子的构成或物质的构成 (1)粒子的总称(集体)
(2)只讲____,不讲____
(3)从 角度描述物质的组成
联系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和原子的种类都不会改变
核电荷数
种类 个数
种类 个数
微观
宏观
知识梳理
3、原子核内_ ______决定了元素种类,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
4、元素周期表:
(1)现代元素周期表是重要奠基人是俄国的 ;
(2)元素周期表有 个周期16个族;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位置靠 ,非金属元素的位置靠 ;元素的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反映元素的 ,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 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 顺序排列的。同位次的元素中的原子互为 。如,自然界中的氢以氕(1H)、氘(2H)、氚(3H)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
质子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原子结构
7
质子数
同位素
递变


门捷列夫
知识梳理
知识点3、元素与植物生长
1、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多种不同的元素;但植物生长需要量较多,但土壤中又较缺乏的主要是含_________ _元素的无机盐。
2、 元素能加速细胞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繁茂, 元素能有利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健壮生长, 元素能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
氮、磷、钾



知识梳理
知识点4、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用该元素的拉丁文的第一个_____字母来表示,若有重复则取前两个字母,第二个字母______。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_____;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_____。
注意:当元素符号前面加上______时,就只具有微观意义。如“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大写
小写
元素
原子
系数
知识梳理
知识点5、元素的化合价
1、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 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于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 ,反映化合物中固定的
比。
2、常见元素化合价:
氢钾钠银_______;钙镁钡锌______;铝 硅 磷 价;
铜 铁 价,亚铜亚铁少一价;氟与溴碘________;氯在末尾 ;硫在末尾 ;通常氧显_______ ;化合价要记清,莫忘单质价为______。
3、常见原子团化合价:
硝酸根、氢氧根 , 硫酸根、碳酸根 ,铵根 。
+1价
+2价
+3价 +4价 +5
+2 +3
-1价
-1价
-2价
-2价
0
-1价
-2价
+1价
化合物
数目
原子个数
知识梳理
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在化合物里氢元素通常显____价,氧元素显____价。
(2)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____。
(3)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4)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____。
5、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①按一定顺序写出元素符号;
②在元素符号的 标出化合价;
③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____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一般要约简)。
+1
-2
正价
0
0
正上方
0
典例精析
例题1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所有的原子都由质子、电子、中子构成
D.物质热胀冷缩现象的实质是微观粒子间的间隔变化
解析:
[答案]C
[解析] A.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故C错误符合题意;D.物质热胀冷缩现象的实质是微观粒子间的间隔变化,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只有C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2
*现有二氧化碳、氧化铜、氧气和氯化钠四种物质,为了区分它们,小平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  )
A.甲表示的是氧气
B.丙表示的是氧化铜
C.也可根据氧元素的化合价对丙、丁分类
D.表中“ ”应该表示为“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所示,四种物质中甲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应该是氧气,A正确;丙含有氧元素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应该是氧化铜,B正确,丁应该是含氧元素及其他一种或几种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所以丁应该是二氧化碳;单质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而氧化铜、二氧化碳中氧的化合价均为-2,所以不能根据氧元素的化合价对丙和丁进行分类,C不正确;而因为丁为二氧化碳,所以“?”表示为“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正确。故C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3
*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B.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C.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D.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
解析:
[答案]C
[解析] A.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故A正确;B.维生素C是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B正确;C.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12+8×1
+6×16=176,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故C不正确;D.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D正确。故C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4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雨的pH<7,则pH<7的降雨一定是酸雨
B.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则食物的腐烂过程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D.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解析:
[答案]C
[解析] 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故A错误。 B.阴离子带负电荷,但带负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也可能是电子等,故B错误。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食物的腐烂过程是化学变化,所以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故C正确。 D.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D错误。故C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5
*下列有关符号含义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O2-:一个氧原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B.O2:2个氧原子
C.CO2:二氧化碳中有2个氧原子
D.2O2-:2个氧离子
解析:
[答案]D
[解析] A.O2-中的“2”表示一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故A错误;B.O2中的“2”表示一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B错误;C.C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C错误;D.故2O2-中的“2”表示2个氧离子,故D选项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6
*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个丙分子由1个甲分子和2个乙分子构成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克
C.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解析:
[答案]C
[解析] A.1个丙分子由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A错误;B.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单位,故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克的说法错误,B错误;C.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CO与H2反应生成CH4O,属于化合反应,C正确;D.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D错误;故C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7
*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种氨基酸(CxHyOzNm)的分子构成。取Wg该种氨基酸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气。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首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氧气,其理由是   。
(2)以上装置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有A和D两处,操作时应先点燃   。处的酒精灯。
(3)实验测得B、C装置分别增重m克和mz克,则该物质化学式中x、y比值为   。
(4)将B和C装置互换,则测得的氢元素的含量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析:
[答案] (1)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数据测定
(2)D (3)9m2/44m1 (4)偏小
[解析] (1) 装置内空气对实验产生干扰,实验开始时,首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氧气,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数据测定;(2)该实验为氨基酸在氧气中燃烧,利用B、C装置吸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装置吸收剩余氧气,E装置是收集氮气,并通过F中排出水的体积得出收集氮气体积,因实验时要先排除装置内空气,则实验时需先点燃D处酒精灯;(3) 实验测得B、C装置分别增重m1克和m2克,即生成m1克水,m2克二氧化碳,由碳、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该物质化学式中x、y比值为= ;(4) 将B和C装置互换,则碱石灰也会吸收部分水,使测得的水的质量偏小,氢元素的含量会偏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模块二 物质科学(一)化学
第15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一、思维导航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1、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1、物质可以由 、 或 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一种微粒;分子都由 构成。
(2)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只是重新 成新物质的分子;
(3)_______是得失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其中失去电子成为 ,得到电子成为 。
2、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其中 带正电, 带负电;
(2)原子核由 和 构成;其中 带正电, 不带电;
(3)一个完整的原子中, 数= 数= 数,其中正电荷总量与负电荷总量 ;所以原子对外不显电性;(4)原子核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氕的原子核内______。
(5)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的得或失,使物质的 发生改变致使物质的 发生变化。
3、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1)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从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到汤姆生的枣糕杠,再到卢瑟福的原子 模型,现在原子模型还在进一步完善。
(2)卢瑟福根据 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 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 、不断 的过程,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4、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1)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小,微粒间存在有空隙,而且还处于不停地 中,且微粒之间存在 力和 力;
(2)三态变化中微粒的运动(冰熔化和水汽化为例):
①冰的熔化:冰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是因为固态的冰中的水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 ,按一定次序整齐地排列;水分子只能在 的位置上振动。随着 的升高,水分子吸收能量,运动加剧,分子间作用力减弱,标准大气压下、0℃时冰开始熔化成水。冰熔化时需要消耗能量来破坏冰整齐排列的结构,所以冰水混合物温度 。
②水的汽化:水全部熔成水后,温度继续 。液态的水虽然也的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之间的 更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弱,一部分水分子脱离水面成为水蒸气,标准大气压、100℃时,液面和内部的水都能以 形式逸出,水蒸气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③冰熔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都要 热量,反之,水蒸气液化成水,水凝固成冰都会 。
④其他物态变化(如升华、凝华)也有类似情况。
知识点2、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的_________(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H-1、H-2、H-3分属不同原子,但均属氢元素。
2、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与联系:
3、原子核内 决定了元素种类,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
4、元素周期表:
(1)现代元素周期表是重要奠基人是俄国的 ;
(2)元素周期表有 个周期16个族;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位置靠 ,非金属元素的位置靠 ;元素的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反映元素的 ,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 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 顺序排列的。同位次的元素中的原子互为 。如,自然界中的氢以氕(1H)、氘(2H)、氚(3H)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
知识点3、元素与植物生长
1、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多种不同的元素;但植物生长需要量较多,但土壤中又较缺乏的主要是含_________ _元素的无机盐。
2、 元素能加速细胞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繁茂, 元素能有利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健壮生长, 元素能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
知识点4、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用该元素的拉丁文的第一个_____字母来表示,若有重复则取前两个字母,第二个字母______。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_____;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_____。
注意:当元素符号前面加上______时,就只具有微观意义。如“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知识点5、元素的化合价
1、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 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于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 ,反映化合物中固定的 比。
2、常见元素化合价:
氢钾钠银_______;钙镁钡锌______;铝 硅 磷 价;铜 铁 价,亚铜亚铁少一价;氟与溴碘________;氯在末尾 ;硫在末尾 ;通常氧显 ;化合价要记清,莫忘单质价为______。
3、常见原子团化合价:
硝酸根、氢氧根 , 硫酸根、碳酸根 ,铵根 。、
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在化合物里氢元素通常显____价,氧元素显____价。
(2)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____。
(3)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4)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____。
5、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①按一定顺序写出元素符号;
②在元素符号的 标出化合价;
③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____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一般要约简)。
三、典例精析
例题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所有的原子都由质子、电子、中子构成
D.物质热胀冷缩现象的实质是微观粒子间的间隔变化
例题2、现有二氧化碳、氧化铜、氧气和氯化钠四种物质,为了区分它们,小平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  )
A.甲表示的是氧气
B.丙表示的是氧化铜
C.也可根据氧元素的化合价对丙、丁分类
D.表中“ ”应该表示为“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例题3、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下列关于次氯酸(HCI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次氯酸是由氢原子、氯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B.次氯酸分子由氢元素、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次氯酸分子由氢原子、氯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次氯酸中氯、氧的质量比为1:1
例题4、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雨的pH<7,则pH<7的降雨一定是酸雨
B.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则食物的腐烂过程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D.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例题5、下列有关符号含义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O2-:一个氧原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B.O2:2个氧原子
C.CO2:二氧化碳中有2个氧原子 D.2O2-:2个氧离子
例题6、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个丙分子由1个甲分子和2个乙分子构成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克
C.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例题7、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种氨基酸(CxHyOzNm)的分子构成。取Wg该种氨基酸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气。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首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氧气,其理由是   。
(2)以上装置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有A和D两处,操作时应先点燃   。处的酒精灯。
(3)实验测得B、C装置分别增重m克和mz克,则该物质化学式中x、y比值为   。
(4)将B和C装置互换,则测得的氢元素的含量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模块二 物质科学(一)化学
第15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1、2022年,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者观察到了“四中子”,“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组成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微粒。研究者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某一原子的原子核,碰撞可将一个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2个质子和4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关于此项研究中的微粒,说法错误的是(  )
A. “四中子”的相对质量是4
B.“四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粒
C.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D.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2个质子和4个中子的原子核
2、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和分子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锉刀锉铁件时,得到很多细小的铁粉,每一粒铁粉就是一个铁“分子”
B.桌面上静止的糖块运动速度为0,所以其内部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为0
C.打开酒精瓶盖,一会儿室内到处弥漫着酒精味,这是酒精分子运动引起的
D.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铁“分子”间只有引力;用打气筒打气时很费力,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3、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
C.属于金属元素 D.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1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4、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该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C.原子核体积很小 D.原子核质量比较大
5、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查阅资料:物质A由硫元素与氢元素组成,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A的化学式为H2S,其水溶液中含有H+ B.物质B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
C.物质C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D.实验室常用物质E的稀溶液做干燥剂
6、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下列关于次氯酸(HCI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次氯酸是由氢原子、氯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B.次氯酸分子由氢元素、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次氯酸分子由氢原子、氯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次氯酸中氯、氧的质量比为1:1
7、下图是《物质的构成》一课中的四个重要实验,下面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说明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集气瓶水平放置可排除地心引力对实验的干扰
B.图乙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时将装置上”下颠倒几次,可加快酒精与水的混合
C.图丙中两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D.图丁和图乙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相同
8、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丙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该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均可再分
C.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
9、溶液的碱性强弱跟溶液中OH—的数量有关。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则溶液碱性越强。100mL10%的NaOH溶液(密度1.1g/cm3)与100mL10%的KOH溶液(密度1.1g/cm3)相比较,碱性更强的是(  )
A.NaOH B.KOH C.一样强 D.无法比较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以下逻辑推理合理的是(  )
A.O3和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11、金属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过程中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
B.氯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
C.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D.氯原子转变为氯离子的过程中,核内质子数不变
12、制取氧气所用的双氧水溶液,其溶质是H2O2,溶剂是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2和H2O属于同位素
B.H2O2和H2O都是氧化物
C.因为H2O2分子中有氧分子,所以可以制取氧气
D.H2O2和H2O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化学性质也相同
13、“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和X,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宏观现象看: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有机物
B.从微观构成看:二氧化碳这种物质是由许多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C.从符号表征看:X的化学式是H2O
D.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数目都不变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钨丝灯管在使用过程中,钨丝(W)温度可达3000℃以上,这会造成W在使用过程中缓慢挥发使灯丝变细,加入碘(I2)可以延缓这个过程,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灯管内的I2可以循环使用 B.钨可作灯丝是因为其熔点高
C.反应①中碘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反应②属于分解反应
15、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
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 B.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
C.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16、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和乙烯(C2H4)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小科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甲增重3.6g,装置乙增重4.4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气体X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 B.气体X一定是甲烷
C.气体X可能是氢气和一氧化碳 D.气体X可能是氢气和乙烯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7、下图所示的装置是演示气体扩散现象的,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填“A”或“B")瓶。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18、我国科研团队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实现了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第1步是将二氧化碳还原到一氧化碳,第2步是一氧化碳转化为高纯的乙酸,第3步是在乙酸中加入经过基因编辑之后的酵母进行发酵,最后得到葡萄糖和脂肪酸。如图所示是1、2两步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请从微观上解释:
   ;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3)请写出乙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   。
19、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同学欲分析探究某种塑料袋中各元素的含量(资料显示该塑料袋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袋的碎屑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实验主要操作如下:
Ⅰ.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塑料碎屑;
Ⅱ.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往锥形瓶中注入双氧水,随后关闭活塞;
Ⅲ.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观察到塑料碎屑燃烧;
Ⅳ.充分燃烧后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氧气直至玻璃管冷却。
(1) 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2)操作Ⅳ中熄灭酒精灯后,继续通入氧气的作用是   。
(3)装置C的直玻璃管中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装置D增重a克,装置E增重b克,则样品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用字母a、b表示)。
20、还原性铁粉中含有少量FexCy,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下实验。
【资料】①Fe,FexCy在加热时与O2反应能生成相应氧化物。②FexCy不与酸反应。③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实验1】取29.8g样品,加入足量稀H2SO4,充分反应后生成1gH2。
【实验2】另取29.8g样品,按如图进行实验。
实验后A中固体全部变为红棕色,装置B的质量增加了0.44g。
(1)A中红棕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
(2)写出实验1中的反应方程式    。
(3)FexCy中,x:y=   。
(4)若用空气(过量)替代O2进行实验,测得x:y的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同课章节目录